
【摘要】無界閱讀空間提倡構筑無涯閱讀場域,拓展無限閱讀介質,尊重無盡閱讀方式,優化無礙閱讀平臺。在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小學圖書館課程的空間資源優勢,積極開發一系列活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實踐型課程和創作型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支撐環境。這不僅是全面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重要方法,也是切實提高圖書館自身服務能力的必要舉措。
【關鍵詞】無界閱讀空間;小學圖書館課程;閱讀素養
作者簡介:劉雪華(1992—),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閱讀資源以更加開放、立體和便捷的方式呈現在兒童面前,傳統物理形態的紙質閱覽已經不能滿足兒童的閱讀需求。“無界閱讀空間”概念的提出順應了大數據時代潮流,符合終身學習的發展要義。小學圖書館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的信息資源中心和教育科研中心。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小學圖書館封閉單一的傳統服務模式,巧妙利用空間資源優勢,開展圖書館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關鍵能力[1]。
一、無界閱讀空間的特征
(一)無涯閱讀場域:一片廣闊的天地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認為,場域是一個充滿無限選擇的空間[2]。無界閱讀空間打破了圖書館有形的墻壁壁壘,將學生從單一的閱覽室解放出來,并為之提供充分的行為自由。無界閱讀空間沒有固定的場所,也沒有邊界劃分,閱讀發生在哪里,場域就延展到哪里。就學校而言,閱讀空間既包括圖書館、班級圖書角等顯性空間,也包括文化走廊、校風校訓廳等隱形空間,還包括電子借閱書柜、宣傳屏等數字空間。
(二)無限閱讀介質:多種便捷的選擇
從紙質閱讀到數字閱讀,從數字閱讀到移動閱讀,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閱讀媒介的不斷變革。當下,智能閱讀以豐富的數據資源、靈活的互動體驗和強大的傳播力量,成為新時代閱讀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無限閱讀介質并非拋棄傳統的紙質閱讀,而是提倡根據個性化、碎片化閱讀場景的需求,靈活選擇合適的閱讀介質,比如文字與數字相結合,有聲與無聲相“輝映”,讓隨時隨地的閱讀成為可能。
(三)無盡閱讀方式:不同個性的需求
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而且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3]。無界閱讀空間支持閱讀方式的個性化。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差異、閱讀興趣、閱讀需求,自主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個性化的閱讀方式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無界閱讀空間的人文性。
(四)無礙閱讀平臺:更多智能的服務
隨著智慧圖書館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閱讀平臺投入使用,為讀者提供了全方位、一體化的智能閱讀服務。比如,學校電子借閱書柜不僅能將閱讀書目更加直觀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還大大提升了借閱效率;城市“云”書店更是將借閱服務和配送服務集于一身,不僅擴大了借閱范圍,還創新了便捷借閱方式。無界閱讀空間提倡搭建更多的無礙閱讀平臺,讓讀者享受到更多的智能服務,從而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
二、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小學圖書館課程開發路徑
小學圖書館課程依托無界閱讀空間特征,通過多樣化的校園活動、深入化的主題研究、生活化的實踐探索及個性化的創作表達,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關鍵能力。從課程設置來看,小學圖書館課程既可以作為一門單獨的校本特色課程,也可以和其他學科的課程相融合;從課程內容來看,小學圖書館課程不僅包括圖書館基礎知識教育,還包括廣闊的閱讀生態領域知識;從課程分類來看,小學圖書館課程可以分為活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實踐型課程和創作型課程四大類。
(一)活動型課程:多樣體驗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1.好書推薦會
豐富多彩的書籍是學生寶貴的精神食糧。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圖書的鑒別能力有限,教師應該引導他們讀好書,讓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浸潤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可以開展“好書推薦會”活動,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學生推薦有價值的閱讀書目,滿足學生各個學科的閱讀需求,以及在不同領域的探究需要;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作為閱讀推薦官,向同學推薦自己閱讀過的好書,營造“書香校園”的濃厚閱讀氛圍。隨著信息技術平臺的應用,“好書推薦會”的地點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圖書館和班級教室等線下場所,也可以延伸至線上平臺,發揮“云推薦”快速傳播的優勢,將閱讀信息及時精準地傳遞給學生。
2.日有所誦
在開展小學圖書館課程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注重吟誦對學生的浸潤。加強小學生對經典詩文的吟誦,不僅能使他們體會到漢字的美感和韻律感,也能讓他們認識到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日有所誦”活動可以和晨讀、語文課或者社團課結合起來,開展每天一刻晨誦課、每周一節誦讀課、每月一次活動課、每學期一次賽詩會、每年一次讀詩節等系列活動。內容以經典唐詩宋詞、小古文、現代詩歌和散文為主,遵循各年級螺旋上升的編排原則。教師應創設生動的吟誦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游戲吟誦、故事吟誦等活動,引導學生根據節律或吟或唱,帶領學生走進經典詩文的藝術殿堂,體驗到古典詩詞的詩意魅力。
(二)研究型課程:深入探究增強學生文學素養
1.閱讀指導課
小學圖書館課程旨在傳授小學生資源利用和文獻檢索等方面的圖書館基本知識,充分發揮小學圖書館的教育職能,利用圖書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4]。因此,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閱讀指導課(見表1)。閱讀指導課應以各年級為“經”,以培養學生的圖書館素養、閱讀素養、研究素養為“緯”,全方位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有效指導,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
2.圖書館學生社團
小學圖書館課程的實施建立在校本特色課程的基礎之上,鼓勵成立圖書館學生社團,以圖書館強大的資源保障為學生開辟廣闊的研究空間,不斷滿足學生自我發展與探究的需求。在圖書館的支持和教師的指導下,圖書館學生社團每學期可以制訂不同的研究計劃與實施步驟,內容既可以指向圖書館建設,比如圖書館采購新書建議、圖書館環境優化等,又可以發揮團體的宣傳與帶動作用,開展閱讀活動或針對主題閱讀內容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提升自身閱讀素養。
(三)實踐型課程:鏈接生活豐富學生經驗積累
1.腳印丈量生活
圖書館實踐型課程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求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將書本中的世界和真實生活經驗相鏈接,從而獲得豐富的閱讀體
驗[5]。實踐型課程開展的場域非常廣闊,既可以和校內各個學科相融合,也可以拓展到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讓學生以閱讀為支撐,用腳印來丈量生活,以閱讀來豐富實踐。比如,在學習一年級課文《端午粽》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端午粽”專題閱讀,引導學生制作粽子配料表及包粽子小貼士,并組織一場包粽子大賽,使學生在勞動中鍛煉動手能力,傳承端午情。
2.繽紛節日集
豐富多彩的校園節日是開展圖書館實踐型課程的良好契機。一方面,圖書館可以為校園節日的活動開展提供針對性的閱讀資源,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更加科學有效;另一方面,校園節日為閱讀提供了多樣化的實踐舞臺,進一步推動了閱讀與生活的結合。比如,在“書香戲劇節”來臨時,圖書館可以提供經典戲劇賞析和戲劇排練指導書籍,促使學生從閱讀中汲取靈感。
(四)創作型課程:個性表達培育學生優良品格
1.小海豚文學期刊
寫作表達是小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也是其情感抒發的重要途徑。小學圖書館課程在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意愿、創作能力和創造精神。小海豚文學期刊的創辦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寫作與展示平臺,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小海豚文學期刊設置了多樣的板塊,比如詩歌天地、風景如畫、歌頌祖國、校園趣事等,還會定期發布主題寫作內容,比如母親節的驚喜,校園小說連載等。該期刊面向各個年級征集優秀的創作作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作,由導師團和學生社團的文學愛好者共同擔任評委,定期選出優秀的范文,并在圖書館開辟小海豚文學期刊閱覽區,供學生進行閱覽。
2.新書發布會
隨著年紀的增長,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和文學積累日漸豐富,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進一步發展,小組合作與探究能力增強。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圖書館可以舉辦“新書發布會”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團結協作,嘗試創作完整作品,全面提升文學素養。在學期初,圖書館可以明確創作的主題,推薦相關的閱讀資料,引導學生一邊積累素材一邊探究寫法;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隨時關注學生的創作進度,并給予指導和幫助。“新書發布會”活動是學生創作成果的展示臺,學生可以介紹創作主旨和思路,分享創作經驗和心得。
三、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小學圖書館課程實踐價值
(一)全面提升學生閱讀素養
閱讀素養是學生進行各科學習的基本能力,也是實現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重要保障。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是小學圖書館課程的實踐價值所在。在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小學圖書館課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和廣度,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策略。此外,豐富多彩的小學圖書館系列課程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二)反向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的小學圖書館課程拓展了閱讀新時空,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能夠反向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開發前期,教師需要廣泛地閱讀有關書籍,在學習積累中重整與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教育認知水平;課程實施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促使教師積極轉變角色認知,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反思能力,在專業成長道路上邁出重大一步。
(三)切實提高學校圖書館自身服務能力
圖書館存在的價值體現在服務及其效益上[6]。隨著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小學圖書館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學校圖書館將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以適應學生閱讀和課程實施的需求。首先,學校圖書館服務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實現了學生在哪里,圖書館服務就到哪里;其次,學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也在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而發生變革,虛擬圖書館、智能書柜的運用都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智能、精準的服務;最后,學校圖書館的服務環境隨著課程實施不斷進行改善和優化,既能滿足閱讀活動的需要,又能帶給學生溫馨舒適的體驗和感受。
結語
無界閱讀空間視域下,小學圖書館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將無界空間建設與系列閱讀課程進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在小學圖書館特色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處理好課程與內外部環境的關系,也應該建立一套完備的評價系統,不斷完善學校的信息設備,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科研水平,更好地發揮圖書館課程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桂花.讓讀者愛上圖書館:新課程改革下中學圖書館的思考[C]//福建省圖書館學會.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1:116-118.
[2]皮埃爾·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杜蕓. 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與小學圖書館課程的開設[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2(4):44-46.
[5]徐永紅.基于數據分析的學生閱讀“圖書館課程”建設:以深圳市福田區東海實驗小學為例[J].現代教育,2020(7):26-28.
[6]吳建中.轉型與超越:無所不在的圖書館[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