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昀光 王苓冰 翟健 楊丹*
(1.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2.河北省數字化體能監控與健康促進重點實驗室;3.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1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為中國體育發展擘畫藍圖,也為體育工作者明確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遵循路徑[1]。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體育強國的建設必然要以實現最大人口收益為最終目標,即中國式競技體育強國的建設,既要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競技體育供給過程中兼顧社會公眾的多樣化需求,強化競技體育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還要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競技體育對于群眾體育的引領作用,真正實現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參與的帶動效應,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中國特色體育強國建設[2]。該文著重以河北省部分社區健身與健身融合為切入點,以推動競技體育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為目標,在“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背景下對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促進河北省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共同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是國家體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將優秀的競技體育成果向全民開放,以覆蓋全民、服務全民、造福全民為根本任務,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河北省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是“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政策在地方層面的落實,也是黨的二十大以來河北省首次將競技體育成果實施轉化的實踐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在新時代,健康中國的建設賦予了競技體育新的使命和任務,亟須將競技體育在訓練、競賽、康復、保障等多方面積累的經驗,蘊蓄的成果及豐富的社會資源,回饋社會、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從而促進全民健身高效率發展。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保障居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3],而體育作為實現居民全維度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打通健康中國建設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也是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舉措。
為更好地滿足群眾對健身與健康的需求,石家莊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石家莊市全民健身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出臺,填補了石家莊市體育立法工作的空白,實現了石家莊市全民健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為提高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提供了基本遵循,保證了群眾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合法權益,也為競技體育全民共享在省會城市社區路徑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堅強保障。
社區健身活動不僅僅是體育運動,還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識的宣傳。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堅持預防為主”,通過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強化對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及干預。社區健康教育作為大眾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傳授社區居民健康知識和技能,培養和塑造社區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社區健康教育以廣大社區居民為對象,以健康教育為內容[5]。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結合自身保障競技體育的豐富經驗,通過舉辦河北省全民健身指導大講堂進行健康教育,普及科學健身原理與方法、運動損傷與防護、體能訓練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加強了該省居民主動健康的觀念,促使其養成積極的健康生活方式,創造支持性環境,引導大眾科學健身,為推動河北省體育事業健康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推動更多競技體育成果全民共享,將競技體育的場館設施、訓練方法等實行市場化開發和成果轉化,建立運動員進學校、社區開展健身指導服務,建立面向全社會的體育運動水平等級制度等一系列意見[6]。以下是該意見的主要背景:
國家提倡全民健身,強調健康中國戰略。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政府需要推動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運動,提高全民體質水平。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還可以通過國際體育賽事的表現,提高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
2.2.1 社區健身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河北省各地區的社區健身設施建設逐步完善。2023 年3 月,河北省全民健身聯席會議制度發布關于《河北省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023 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將在本年度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場地建設體系,狠抓重大體育基礎設施項目健設,在市縣謀劃建設110個中心場館項目,建成23個中心場館,續建項目29個,新開工項目35個,謀劃項目23個。建設體育惠民工程10 000 處,其中體育主題公園200 個,健身步道200 條、球類場地600 個、社區(行政村)健身設施9 000處,建設健身步道500km。
2.2.2 社區健身活動覆蓋面逐年擴大
社區健身活動覆蓋面逐年擴大,在社區開展廣場舞、太極拳、瑜伽、健身操等健身活動,為廣大居民提供了多樣化的健身選擇。
2.2.3 健康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逐步加強
健康知識宣傳和普及工作逐步加強,健康講座、健康知識問答、健康體檢等,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水平,包括國家級科普基地(河北體育學院雄安新區運動健康科普基地)以及省級科普基地(河北省大眾體質與科學運動健身基地)的成功申報,保障了體育科普工作投入。
2.2.4 社區健身與醫療衛生機構的聯動逐步加強
作為全國唯一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試點省,河北正在逐步探索以體質監測、運動健身指導、慢性病運動干預等多元服務為內容的體醫融合模式。各地區的社區健身與醫療衛生機構的聯動逐步加強,包括健康體檢、健康咨詢、疾病預防等,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服務。
2.2.5 社區體育組織不斷健全
全省體育協會數量大幅增加,縣級以上體育總會、老年人體協、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覆蓋率達到100%,有80%以上的城市街道、農村鄉鎮建有體育組織。積極推進自發性體育社會組織試點工作,民間體育組織、網絡體育組織、廣場舞健身隊伍等蓬勃涌現,為社區健身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總體來說,河北省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和實踐探索。
3.1.1 政策保障不斷完善
國家對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為河北省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7]河北省作為全國唯一的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建設試點省份,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省體育局聯合省衛生健康委成立了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扎實推進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建設試點工作。
3.1.2 居民需求不斷增加
體育運動是健康促進的關鍵手段。主動健康是指通過合理的人為反復訓練,促使人體內在環境發生變化,引發人體自組織行為重建與之對應的新功能,實現慢性病逆轉[8]。當前,我國居民慢性病發病趨勢呈現井噴態勢[9],在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觀念的引導下,我國居民將會從不同年齡段逐漸形成終身體育理念。
3.1.3 融合機制不斷創新
河北省健身與健康融合中心依托體育科研或體育、醫學院校等機構建立,醫療級融合中心依托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健身級融合中心依托健身中心、健身俱樂部建立,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健身與健康服務。
3.2.1 科學性原則
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即在開展健身活動和宣傳健康知識時,必須遵循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確保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3.2.2 個性化原則
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個性化原則,即在開展健身活動和宣傳健康知識時,必須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和建議,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3.2.3 綜合性原則
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必須堅持綜合性原則,即在開展健身活動和宣傳健康知識時,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資源,包括健身設施、健身器材、健身教練、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資源等,以促進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的全面性和綜合性。
3.2.4 可持續性原則
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可持續性原則,即在開展健身活動和宣傳健康知識時,必須注重長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避免短期行為對環境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健身與健康融合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9]。
體育所具備的促進身心健康、社會交往及道德塑造等方面的功能使運動本身成為健康關口前移的重要途徑。通過由被動健康到主動健康治理理念的轉變和普及,提出一種新型的基于運動重構居民生活行為方式的社區健身健康融合路徑,其在對社區功能進行補充及完善的同時,積極響應健康中國的建設需求,也使體育的價值得到本位回歸。在“健康中國2030”的應然要求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踐行主動健康的工作中將競技體育的碩果分享給群眾,做到全方位干預健康及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及實現健康中國目標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