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云申 桂裕龍 姜凱
(1.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4;2.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 浙江杭州 310058)
中國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身體文化,它不僅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同時也是中國醫學、美學、兵學、倫理學、教育學等的綜合體,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與斗爭中形成的獨特精神體現。它源于攻防格斗技擊,但又早已超越了攻防,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著自我革新。如它將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情緒融入自身動作體系中,通過肢體的演練傳達出自我的情感,形成了極為嚴密的道德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因此,將中國武術僅僅看成是攻防格斗的一部分,不僅壓縮了武術的內涵,同時也是中國人對中國武術認同危機的一種體現。加強武術文化的認同,改變武術的片面認知,應成為武術推廣者重點考慮的問題。
中國武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代表,但卻難以被大眾正確地認知與解讀,在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下,人民容易忽略自身的文化傳統,反而站在西方的審美視角進行武術評價,并以此調侃中國武術,甚至認為中國武術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鄉間雜耍,將武術貼上了“庸俗”“落后”“保守”的標簽。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西方武技迅速涌入國內,并與中國武術開始爭奪市場,如跆拳道、拳擊、空手道等,這些項目迅速風靡中國,因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等特征,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成為時尚運動的代名詞。反觀武術因追求天人合一,術道并重而給人一種模糊性、神秘性的感覺,不僅沒有成功進入奧運會,反而加劇了民族文化異質化、空洞化的趨勢,造成民族文化認知的障礙。
眾所周知,一個民族的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審美情趣和精神引領,其內涵也是本民族所獨有的,不會因異域而隨意改變。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本民族的精神標識,是很難被外界因素所改變的。中國武術作為中國人的身體文化同樣如此,不能因外界的差異而進行自我否定,以迎合西方的審美,這不僅違背武術發展的最初動機,也容易在世界體育文化中迷失自我。例如:韓國跆拳道、日本空手道雖然已經成為奧運會競賽項目,但仍然保留了基本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國武術的發展也應如此,改革是時代發展所需,但不能因為改革而盲目跟從,丟失了自身文化特色。中國武術應該“走出去”,但必須站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走出去”,以彰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中國武術的國際地位,從而提升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
在新的起點上,要繼續加強文化建設,站在時代發展的新高度,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使命。同時,要堅定文化自信,奮發有為,為中華現代文明的建設而努力奮斗,共同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1]。中國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所以發展中國武術應該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武術文化的傳承需要改善大眾的武術認知,積極引導大眾合理看待武術文化的價值,引導其站在文化的高度審視中國武術,才能提高大眾的武術自信,才符合時代賦予武術的歷史使命。
可見,“增強武術文化認同,提高武術文化自信,是中國武術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2],必須加緊解決。一方面,中國武術正處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各種外來體育文化都對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另一方面,本土民眾在西方文化的教育理念下,對武術文化認同意識較為薄弱,導致武術傳承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因此,中國武術的發展必須深刻反思當前國際形勢,合理對比文化沖突與文化利益,在“溝通、理解、尊重基礎上多元發展,實現體育全球化與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戰略”[3]。
中國武術傳承與發展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對于如何發展,怎樣發展,誰來發展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首先,針對武術入奧的發展趨勢不能半途而廢,仍要積極申報,而這一方面毋庸置疑應該由競技武術的推廣者深度把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推動武術入奧,不是全盤模仿西方體育,必須把握好武術的文化尺度,若丟失了武術文化,即便武術成為奧運會競賽項目,也只是西方體育的縮影,無法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其次,針對國內武術文化的傳承,應該建立完善的傳承體系,加強武術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發展,摒棄重技術、輕文化的發展理念,同時可將武術文化知識的考核納入升學考試環節,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習武者的主動探索,同時有利于對武術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人類文明是一代代積累與傳承下來的,正是這種積累與傳承,實現了文化縱向上的傳遞和橫向上的擴展[4]。中國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遍布于全國各地,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忙來時耕田、閑來時造拳”的習武風俗[5]。可見,中國武術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具有顯著的地域特性,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搏擊項目有著明顯文化差異。所以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必須站在“以我為主”的立場,改變過去“西方文化至上”的固性思維,突出武術的文化優勢,增強民眾的武術文化認同。需要說明的是,文化認同并不等同于故步自封,而是結合受眾的文化需求,將武術文化所蘊含的精神信仰、民族精神植入發展進程,引導習練者養成健康的習武理念,客觀公正地評判中國武術,進而提高武術文化的認可度和話語權[6]。
武術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折射,也是中華民族面貌的外在彰顯,作為中國本土體育項目,中國武術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的融入,也不是唯我獨尊、張揚跋扈,而是在強化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強,如果因外界的干擾而自我否定,則是文化輕視的表現,體現了文化的動搖。武術文化自信的彰顯在于民族文化的情感依托,在于傳統文化構建過程的認同意識[7],是外來文化不可替代的傳統文化精髓。因此,將武術技術完全看作格斗顯然是一種錯誤認知,中國武術不僅有技擊功能,同時也有娛樂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等,只有將武術技術進行科學分析與解讀,挖掘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引導武術走進大眾內心,才能提升大眾的正確武術認知。
在這個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的時代,發展傳統文化是國家賦予武術的時代責任。傳承中國武術,需要從文化認同,到文化自覺,再到文化自信、自強。這樣才契合時代賦予武術的歷史使命。而對于中國武術本身而言,打打殺殺并不是武術的追求,相比于戰勝對手,武術更渴望以武止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及的“中華大秘,藏于太極”,而太極思想傳遞的正是一種不爭的文化。
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文化對于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現如今中國武術正在面臨著文化認同的危機,其發展過程舉步維艱,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代表,中國武術迫切需要變革、需要發展,需要民族的文化認同”[8]。只有增強民眾的文化意識,使人們自覺樹立弘揚民族文化的時代責任,才能真正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進而增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而要做到這一點,僅僅依靠武術的自我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到國家及政府的扶持。例如:加強政府的引領作用,把握武術發展的時代走向,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投入適當的財政支持等。加大武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要監管好網絡輿論的負面傳播,堅決抵制過度夸張、過度渲染武術文化的不良趨勢,定期組織武術賽事與武術文化傳播活動,提升民族歸屬感,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合理化發展。
只有獲得政府的扶持,才能引領中國武術的快速發展,但現如今,競技武術成為國家武術推廣的主流。而競技武術的傳統文化氣息受西方體育干擾,更加偏向于更高、更快、更強。雖然競技武術擁有傳統文化的影子,但顯然文化氣息沒有傳統武術更有說服力。因此,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傳統武術的扶持,而非任其自由生長,這樣不僅阻礙了武術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對傳統武術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媒體傳播是新時代文化推廣的主要手段,所以應加大主流媒體的推廣力度,采取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推廣武術文化,擴大武術文化的影響力,如采取民眾易于接納、易于理解的話語形態傳播武術知識與技能;通過短視頻或電影的形式傳播武術文化。例如: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孝悌之義、戚繼光保家為民的英勇善舉等無不映射著武術文化的光芒,都應該積極推廣。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都會有武術的身影,在給觀眾呈現精彩表演的同時,也在向全世界傳達著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激發著全球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因此,“武術主管部門應加強新媒體的文化傳播手段,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植入更多的武術文化元素,使人們在不經意間增強武術文化知識”[9],這是武術文化時代發展的需要。
新媒體重構了中國武術傳播的形態、樣式,打破了傳統武術傳播的不足與局限,同時也改變了公眾對參與中國武術的行為選擇和輿論表達方式[10]。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也會造成武術輿論的傳播,如最具典型的便是閆芳事件、徐雷約架事件以及馬保國事件等,這些事件將中國武術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僅阻礙了武術的新時代傳播,反而成為人們茶余飯后搞笑的話題。因此,合理運用新媒體可以促進武術的發展,若運用不當,反而會出現負面效應,這是今后武術推廣者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育樹成材,其根必固”,武術發展必須強化自己的根基,在傳播過程中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同時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借助當代科技的力量,這樣才能讓世界人民全方位感受獨一無二的東方韻味。
品牌(Brand)一詞,原意“烙印”,后來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從營銷學角度將其定義為識別一個或一群產品和服務的術語、象征、記號或設計的組合,以此來區別其他競爭者的產品和服務[11]。品牌是一種符號,好的品牌決定著人們的選擇走向。武術文化的發展應迎合市場需求,打造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品牌。如武林風的品牌效應,不僅獲得了經濟來源,同時也激發了民間武術愛好者的格斗熱情,滿足了武術愛好者的需求,也使民間武術愛好者了解了世界武技的格斗水準,有利于大眾正確看待中國武術。另外,地方根據武術文化特色,亦可創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如河南溫縣打造的國內知名陳式太極拳,山西太谷的形意拳,山東煙臺的螳螂拳等拳種品牌,使得武術愛好者聽到太極拳就立馬想到河南溫縣,談到螳螂拳就立馬聯想到山東煙臺等。因此,打造武術文化品牌,以文化為靈魂,強化中國武術文化的品牌效應,助力武術文化的新時代發展。當前,武術文化品牌已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武術文化并非僅僅指向武術技術,同時它也包含服裝、器材和名稱等。尤其是名稱必須要統一,如功夫在國外就是武術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功夫不等同于武術,這樣便造成了武術品牌的亂象,混淆了大眾并限制了武術的發展。
隨著武術的規范化,武術服裝也必須要統一,如不同的段位需要穿戴不同款式或顏色的服飾,其中顏色、款式都應該嚴格規定,就像古代官員一樣,不同品級的官員穿戴不同的官服,以體現地位的不同。
總之,打造武術文化的品牌效應,需要凸顯武術文化的獨特價值,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合理改造武術技術動作,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自我否定,而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不遺余力地構建武術文化品牌。
在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面臨被取締的危機。雖然中國武術應該學習西方先進的傳播理念,但同時也要保持適度原則,避免產生武術文化的自我否定意識。傳承武術技術,發揚武術文化是時代賦予武術的使命。而傳承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要認識武術與認同武術,認識武術是實現武術文化傳承的內在訴求,認同武術是武術文化推廣與自信的必要保障。只有將武術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出武術獨有的價值與當代社會合理的融合,同時堅守武術文化既要走出去,又要引進來,面向未來的發展格局,做到“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跟隨”的原則,才能推動中國武術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