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江西理工大學 江西贛州 341000)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與深化,在立德樹人目標的指向下,強化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與思想素養成為改革的重點與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政建設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大學體育歷來是大學階段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之一,對廣大高校學生身體素養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當前課程思政的重要陣地。該文以大學體育課程為載體,通過全面的考核與審視,試圖厘清課程思政的理論構架,并試圖構建具體的實施路徑,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增強體育的德育功能及價值,促進學生身體素養與道德素養的共同發展,為我國培養更多時代新人與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思政是一個新的熱點概念,是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深度推行而出的一個新的理論和范疇,2014 年由上海市政府首先提出,并嘗試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個學科之中,開啟了我國課程思政建立的新篇章。課程思政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變革與升級,以思政為引導,以課程為載體的育人新機制。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與理念,課程思政具有綜合性、創造性和融合性等特點,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課程思政的核心,在尊重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政內容的熏陶與影響,達到“顯性”與“隱性”協同育人的根本目的。課程思政就是以馬列主義為引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學科中的思政元素與資源,在各學科、各個環節滲透思政內容,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及全課程的育人生態。課程思政的發展始終緊跟在思政課程發展的腳步后,在明確課程思政的概念后,為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課程思政拉開了專業和特色相結合的發展序幕[2]。
大學體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重要的通識課程之一,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是課程思政的下位概念,即以大學體育課程作為課程思政開展的載體與切入點,兩者之間有著重要關聯。大學體育課程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內容,不僅在課程之中,而且囊括在學生參與身體活動的全過程中。由此,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就是在大學體育通識課程之中,從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出發,充分挖掘通識課大學體育中的思政元素內容及思政價值,發揮通識教育大學體育的育人價值及思想引領,實現大學體育課程的德育功能。
與傳統通識教育大學體育課程相比,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鮮明的特征。第一,通識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符合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大學體育課程是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緊跟時代發展,立足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深入挖掘大學體育中的思政元素,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新時代對大學體育課程的新要求。第二,通識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符合協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大學體育是高校學生的必修課,覆蓋面廣,因此,在進行課程建設過程中要與其他學科互動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3]。第三,通識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顯性與隱性結合的教學方法。大學體育作為體育課程的通識課程內容,受眾面廣,對其滲透課程思政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的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思政課程的深度發展。第四,通識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鮮明的導向性。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引導,通過對問題的探討,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思想,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真實的心理狀態,然后及時調整課程思路與內容,更新教育理念與方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2.1.1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課程思政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指導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的重要內容和論述,源于人的實踐和主體性論述,指出一切要從實踐出發。人的主體性表明學生是教育系統中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開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實踐出發指明了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實踐。在課程思政領域,該論述成為其構建的重要理論支撐和構建依據。一方面,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具有先天的耦合性;另一方面,社會實踐要求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大力開發思政資源,大學體育課程既要重視通識知識的傳遞,也要重視實踐的應用與發展,最終促進學生個性的培養與全面的發展[4]。
2.1.2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
社會中心課程理論是龐勒的重要理論代表,課程是實現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與實踐技能,因此,關于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針對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根據該理論的內容可知,在通識課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設計中不能單純地以理論灌輸為主,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倡導個性化的課程組織、多樣化的課程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要關注社會熱點,將思政教育置于現實發展格局之中。
2.2.1 育人功能
體育課程歷來是實現“五育并舉”的重要課程內容,在提升學生的身體素養,培養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修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思政的背景下,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大學體育,滲透思政內容,具有獨特的價值內蘊和育人價值。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滲透思政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精神,發揚體育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優良作風,在幫助學生增強體魄的同時,實現更好的育人功能。
2.2.2 引導功能
思政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它可以對學生的精神和價值觀等產生深刻的影響,具有強大的引導功能,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思政課程在大學體育中的融入可以通過對個人的引導逐漸滲入整個社會之中,引領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2.2.3 塑造功能
體育學科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學生強健的體魄,大學體育作為通識性理論學科,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體育技能和基礎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緩解學習和生活壓力。因此,在該課程中注入思政內容,可以發揮出更加強大的塑造功能,幫助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同時在體育活動和比賽中獲得更多滿足感和成就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和完善學生人格,獲得更多成長的能量。
毫無疑問,在大學通識教育、大學體育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先天的優勢,是實現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更是新時代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
首先,在大學體育課程中進行思課程思政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傳導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在各種思想混雜的當前,大學生群體價值觀的確立面臨更多的挑戰,如何在多元思想中實現統一,成為當前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務。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堂內容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德育途徑乏力,只有不斷調整滲透思路,創新理念和方法,才能發揮出德育教育的真正效用,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完成德育教育在各個學科的有效滲透,形成協同效應。大學體育作為高校通識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要深度挖掘并應用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使其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共同育人,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在大學體育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大學生是一個特殊且龐大的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是將來社會主義建設的儲備力量,他們的思想方向至關重要,高校作為大學生集中的地方,擔負著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重任,學生的自我發展情況,展示出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成果。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當代大學生擔當著民族大任,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素養,在各種思想混雜的現實中,大學生的思想容易動搖,信念容易不堅定,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要不斷提升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思政課程以課程為載體和媒介,將思政的價值導向與課程內容結合,大學體育作為高校通識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思政教育與科學教育一直各自為政,已經無法滿足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為了適應現代化發展人才的需要,在培養學生堅強體魄的同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必然的選擇。體育課程的思政化,打破了傳統體育與德育分離的境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
大學體育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在廣大高校都有開設,課程本身就孕育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在大學體育課程的不同階段,不同項目都可以挖掘出有效的思政元素[5]。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推進教學實踐,推動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成為思考的重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毫無疑問,教師在整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導者,也是學生思政培養的引導者,教師對思政的認知與其素養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從育人意識和能力兩個層面提升教師的素養。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與激情,從學生的角度深度推進課程思政的課堂建設。
因此,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與水平。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直接影響著思政建設的效果。體育教師首先要樹立德育育人的意識,傳統思政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長期分離,在協同與育人理念的影響下,體育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對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要不斷提升職業道德,樹立體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意識。同時,不斷積累育人知識,提升育人能力。體育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建設者,首先要不斷學習新的思政知識與理論,完善自身的思政理論素養與體系,通過廣泛的學習與實踐,從而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言傳身教。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建設以大學體育為載體,以教師的教學為媒介,因此,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和專業的思政知識,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模仿。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與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大學體育中的思政資源,采用科學的方法,巧妙地將思政知識融入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促進體育課程思政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課程思政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完善的制度作為支撐與保障。要調動高校各部門的積極性,協調各方資源,推動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與滲透,尤其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保證大學體育課程思政能夠有效落地地推進。
3.2.1 完善上層組織機制
上層組織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保證,比如校黨委要宣傳和落實黨的制度方針,牽頭政策性文件的制定與實施,保證大學體育中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同向同行。因此,整個思政建設中,要堅持校黨委的領導,建立以校黨委為核心的體育課程思政領導機制,引領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建立常態化的課程思政領導機制,做好課程規劃綱要,積極推動各級學院的落實。在校黨委領導的基礎上,體育學院要做好與其他學院的協同與聯合,以體育學院為主體進行體育課程思政的組織與落實,比如成立大學體育課程思政領導小組,負責具體的跟蹤與落實,做好上傳下達工作。
3.2.2 完善教師培訓機制
在上層組織的領導下要繼續完善教師培訓機制,切實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提高其教學能力[6]。如上文所述,可以由校級黨委牽頭,由體育學院成立課程思政教師培訓小組,制定培訓的具體內容及要求,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來,定期開展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同時,輔助以專業的座談會、報告會與研修班,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讓課程思政的內涵深入人心,激發廣大體育教師參與思政建設的熱情,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3.2.3 不斷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影響著學生思政教育的質量,而評價建設質量的高低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師的教學成果與學生思政培養的效果。同樣要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由體育學院制定具體的評價內容及形式,比如可以以聽課的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展開評價,還可以將評價納入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之中,建立動態評價機制,將長期考核與短期評價結合,全面評估,切實發現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不足與缺陷,做到科學應對,合理調整。
最后,建立和完善監督反饋機制。大學體育課程中課程思政建設除了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以外,還需要完善的監督反饋和激勵機制。這種機制的建立是為了保證全面考核與衡量課程思政建設和落實的效果。高校可以在黨委的引領下成立督查組,在具體教學活動中不定期地對課程進行檢查,將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理和匯總,反饋給對應的部門和教師,及時掌握課程思政建設及落實情況,并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改進,助力大學體育課程思政工作的持續落實與有效推進。
課程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像大學體育這樣的通識課程,受眾面廣,接受群體眾多,因此,需要從各個環節進行思政元素的滲透,具體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3.3.1 深度挖掘體育中的思政資源
思政資源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需要任課教師將它們挖掘出來,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深入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全部環節,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各項體育活動中都有豐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團結精神、拼搏精神、愛國精神等,要在通識知識講解中滲透這些理念及內容,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高度和精神境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
3.3.2 在教學目標中滲透思政內容
新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越來越重要,我國的教育體制也在不斷地變革與發展,并且將德育放在關鍵的位置,因此,作為通識課程,德育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新的三維教學目標的出臺與實施,為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融入思政元素,讓體育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因此,要在大學體育教學目標中融入思政內容,將身體素質培養與德育教育結合,將個體的興趣與課程結合,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增強體質,磨煉意志,不斷提高道德素養。
3.3.3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內容
在大學體育課程中進行思政建設,對該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還要將良好的精神與品德融入其中,促進廣大大學生群體自我價值的實現,比如在大學體育中融入愛國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等內容。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將熱點的社會問題融入其中,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與熱情,打破傳統體育教學重技能、輕德育的現狀。要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都滲透德育內容,實現教學全過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提升與發展。
3.3.4 積極探索多元實踐推進方法
體育學科本身是一門豐富多彩的學科,因此需要匹配多元的教學方法。傳統體育課程中的思政教學模式單一,方法傳統,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影響思政推進的效果,在新的背景下,要積極探索多元的實踐推進方法。比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體育相關的影視內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女籃5 號》、紀錄片《筑夢2008》等,既有豐富的體育知識,又有豐富的思政精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采用游戲教學法,通過各種體育游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競爭精神等,可以更好地促進思政建設與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
總之,大學生群體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綜合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對我國的未來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在新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學體育要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共同育人,完成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大學體育課程作為通識教育,受眾面廣,且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對于開展課程思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該文對此進行了理論構建,并提出相應的實踐推進路徑,以為德育與體育的協同育人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