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陳玉潔
西安市第九醫院中西醫結合康復科1、中醫科2,陜西 西安 710054
臨床上中風也被稱為腦卒中,是一類大腦細胞和組織缺氧、缺血、壞死的疾病。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等特征,若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可造成患者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中風急性期的救治水平顯著提高,中風導致的死亡率大幅下降,而改善因長時間缺氧導致的神經功能受損成為臨床治療的重點和難點。據統計,約80%的中風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其中偏癱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后遺癥,也是導致中風患者生活無法自理的重要原因[2]。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具有可塑性,因此,中風后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以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和功能重組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中風后運動功能方面的獨特優勢日益凸顯,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偏癱也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中醫認為,瘀血阻絡是中風恢復期主要病機,治療上應“生”“通”并用,以促進腦神經元的再通和新生[3-4]。臨床上針刺和湯劑用于中風的治療已取得較為肯定的治療療效,但針刺和湯劑聯合使用是否能取得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目前尚無定論。基于此,本研究觀察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對中風偏癱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5 月至2021 年4 月西安市第九醫院中西醫結合康復科收治的92 例中風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中中風后恢復期偏癱的診斷標準;生命體征穩定,能配合治療;既往肢體功能正常;入院后存在不同的肢體功能障礙,肌力分為0~5級;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并簽字確認。排除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GCS 評分)[6]<10分者;合并嚴重肢體關節疾病者;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42~71歲,平均(52.38±3.49)歲;中風病程0.1~3.2 個月,平均(2.68±0.74)個月;左側偏癱23 例,右側偏癱2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44~75歲,平均(51.98±3.77)歲;中風病程0.2~3.4個月,平均(2.59±0.64)個月;左側偏癱20 例,右側偏癱2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康復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具體康復方法:觀察和評估所有患者的偏癱情況,從而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1)上舉訓練:指導患者雙手交叉舉過頭頂,反復多次進行練習;主動聳肩,康復治療師對患者的三角肌、肱二頭肌等肌肉進行按壓和按摩刺激。(2)關節訓練:輔助患者進行翻身起坐、擺肩、橋式運動以及夾腿等方式訓練軀干肌;同時指導患者實施坐位平衡、患肢持重、步行、背屈與屈膝、上下臺階以及驅動輪椅等訓練。(3)日常生活訓練:指導患者進食、更衣、洗漱、如廁。每日開展運動訓練2~3 次,每次30 min,根據疾病恢復情況,循序漸進,連續訓練8周。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治療。具體針刺方法:無菌針常規消毒后,直刺風府穴,采用提插瀉法;淺刺前頂穴、通天穴、后頂穴、百會穴,大約0.5 寸,采用提插補法;直刺血海穴、曲池穴1.2寸,直刺氣海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大約0.8寸;直刺昆侖穴、腕骨穴大約0.5 寸,1次/d,留針30 min。益氣活血湯組方:黃芪、當歸、熟地黃各30 g,川芎、白芍、天麻各15 g,人參、紅景天、黃芩、丹參各10 g。將以上中草藥水煎煮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劑/d。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療效判定標準[7]:臨床治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95%以上,病殘程度為0 級,患者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顯著改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70%以上,95%以下,病殘程度為1~2 級,患者在別人的幫助下能獨立生活;有效,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40%以上,70%以下,病殘程度為1~3級;無變化,未達到上述改善標準。(2)中醫癥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對舌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進行評分,按輕重程度分別記0、2、4、6 分。頭暈目眩和肢體強急按輕重程度分別記0、1、2、3分。在治療前、治療4 周、治療8 周后各評一次。(3)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 量表(FMA)[9]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分數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強。(4)平衡功能: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10]評分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平衡功能,分數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5)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11]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獨立生活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72,P=0.004<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舌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頭暈目眩和肢體強急等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舌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頭暈目眩和肢體強急等中醫癥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組別例數舌謇不語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頭暈目眩 肢體強急治療后1.52±0.42a 0.82±0.20a 10.206 0.001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6 46治療前4.16±0.73 4.09±0.85 0.424 0.673治療后2.21±0.52a 1.42±0.44a 7.866 0.001治療前4.29±0.91 4.31±0.88 0.107 0.915治療后2.31±0.61a 1.61±0.55a 5.78 0.001治療前3.85±0.95 3.89±0.91 0.206 0.837治療后2.27±0.57a 1.55±0.58a 6.005 0.001治療前2.59±0.46 2.62±0.85 0.211 0.833治療后1.30±0.40a 0.97±0.21a 4.954 0.001治療前2.15±0.58 2.07±0.64 0.628 0.53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 評分、MBI 評分和BB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MBI 評分和BB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FMA 評分、MBI 評分和BBS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FMA評分、MBI 評分和BB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MBI和BB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score,MBI score,and BB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MA、MBI和BB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MA score,MBI score,and BB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組別例數FMA評分 MBI評分 BBS評分治療后49.69±6.58a 55.32±7.77a 3.750 0.001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46 46治療前26.03±5.31 26.06±5.28 0.027 0.979治療后43.20±5.72a 50.41±7.61a 5.137 0.001治療前39.75±7.41 39.68±7.35 0.045 0.964治療后49.71±8.53a 59.81±9.61a 5.331 0.001治療前45.02±5.27 44.95±5.33 0.063 0.950
中風是指腦血管病變造成腦血流循環異常而引起的局灶性腦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中風后偏癱在中醫體系中可歸于“痿搏”、“大厥”、“半身不遂”等范疇。該病發病機制復雜,主要是“氣虛致中”所致。脾腎虧虛,元氣生成不足,虛氣流滯,脈絡瘀阻或血溢于上,神不導氣,發為中風;一方面,中風后氣血逆亂,元神失用,臟腑功能失調;另一方面,氣虛導致脈道鼓動無力,筋脈失養,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中風后多出現半身不遂、肢體功能障礙等。中風后偏癱是典型的本虛標實之癥,氣虛是發病的根本原因,瘀血阻絡是致病之標。臨床上對于中風后偏癱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康復訓練及藥物治療等,雖然這些方法應用廣泛,但其臨床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優化組合有效的療法,以便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顯得至關重要。
針刺是在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且已被證實在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上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益氣活血湯組方中黃芪補氣益中,是治療氣虛的常用藥材;人參大補元氣;天麻祛風濕、止痛、行氣活血、益氣助陽,和人參、黃芪共為君藥,共起益氣培元之效。依據“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的中醫理論,擬定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治療。中風后偏癱應以養血活血為主,輔以益氣行血。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康復療法治療可以有效地促進神經肌肉的反應,建立側枝循環式的軸突突觸聯系,促使對側大腦半球的運動功能代償性重組和支配,從而對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起到良性的刺激和促進作用。目前關于康復及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聯合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對中風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
對于中風患者,本研究在對其進行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輔以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舌謇不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頭暈目眩和肢體強急等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FMA 評分、MBI評分和BB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些結果均表明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康復訓練治療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提升,治療療效顯著提高。本研究結果均與張少明等[12]和倪廣曉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見,中醫藥在治療中風后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功能障礙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針刺結合益氣活血湯可有效改善中風偏癱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