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輝,李富文,秦豐偉,陳文,張思能,謝春亮,梁杰
1.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脊柱外科,廣東 廣州 510000;2.云浮市云城人民醫院骨科,廣東 云浮 527399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損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多因外力損傷所致,如車禍、高處墜落、滑倒等,其中最常見的是骨質疏松性椎體爆裂骨折(OVBF),大約占所有骨折患者的50%[1-2]。OVBF 患者椎體多呈粉碎性骨折,骨折塊會發生移位,導致兩側椎弓根之間的距離會加寬,以胸腰部腫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均帶來負面影響[3]。既往臨床多以外科手術對此病進行干預,其中以PVP 運用最為廣泛,其憑借微創、安全、有限等特點獲得醫生、患者的高度認可[4]。但PVP 在治療OVBF 時有單側、雙側椎弓根入路兩種選擇,且兩種入路方式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差異,至今為止,應選擇哪種入路方式較好臨床仍存在爭議[5]。基于此,筆者開展了單側椎弓根入路PVP 治療OVBF 的研究,旨在觀察其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 例OVB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CT、MRI 檢查確診,且均具備OVBF 指征;(2)有明確的低能量外傷史;(3)腰背部疼痛明顯,且椎體高度丟失<正常椎體高度的2/3;(4)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病理性骨折者;(2)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臟器不全者;(3)合并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交流者;(4)合并椎管狹窄、椎管內站位病變者;(5)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行雙側椎弓根入路PVP 治療,觀察組患者行單側椎弓根入路PVP 治療。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組別例數年齡(歲)平均體質量(kg)性別 病變椎體體質量指數(kg/m2)病程(d)T11 T12 L1 L2 L3觀察組對照組t/χ2值P值50 50男性27(54.00)29(48.00)女性23(46.00)21(42.00)10(20.00)9(18.00)12(24.00)11(22.00)9(18.00)13(26.00)11(22.00)7(14.00)8(16.00)10(20.00)0.162 0.687 63.98±3.92 63.87±3.98 0.139 0.889 59.21±5.29 59.62±5.34 0.385 0.706 0.193 0.803 21.98±3.98 21.89±4.01 0.112 0.911 1.89±0.21 1.90±0.23 0.227 0.821
1.2 手術方法
1.2.1 觀察組 該組患者行單側椎弓根入路PVP治療。具體方法:(1)局麻生效后對術前進行消毒、鋪巾處理,然后將患者的腹部懸空,在C臂機的作用下確定穿刺點;(2)穿刺點位于椎弓根影像外緣2 cm,呈點狀切開,以皮膚與椎矢狀面45°角作為進針點,達到椎體后緣時將導絲置入;(3)建立工作通道,連接壓力注射裝置,以注入碘海醇將球囊撐開,維持2 min,然后將椎體高度復位;(4)以碎塊的明膠海綿填塞椎體,如發現椎體前緣爆裂可塞碎塊明膠海綿,如無破裂不需要,與此同時將骨水泥分次注入,發現骨水泥有滲漏傾向時則不再繼續注入,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1.2.2 對照組 該組患者行雙側椎弓根入路PVP 治療。具體方法:(1)于左側(10 點)、右側(2 點)作為穿刺點,并在雙側注入骨水泥;(2)骨水泥注入同觀察組,兩組患者術后均觀察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骨水泥灌注量;(2)腰椎恢復情況:借助X 線觀察腰椎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變化;(3)VAS評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于術前、術后3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6]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滿分10 分,分值越低則疼痛越輕;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7]評估兩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情況,得分與功能障礙呈反比;(4)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曲張、骨水泥滲漏、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骨水泥灌注量明顯短(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手術時間(min)31.98±4.28 40.98±4.32 10.465 0.001透視次數(次)15.98±3.12 19.34±3.09 5.410 0.001骨水泥灌注量(mL)4.28±0.72 5.99±0.68 12.209 0.00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腰椎恢復情況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 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明顯高于術前,而Cobb 角明顯低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組間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腰椎恢復情況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spine recover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腰椎恢復情況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lumbar spine recovery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opera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椎體前緣高度(cm) Cobb角(°)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術前16.38±2.98 16.52±2.89 0.238 0.812術后3個月20.98±2.11a 20.79±2.31a 0.429 0.669術前20.89±4.21 20.92±4.19 0.035 0.972術后3個月9.21±1.23a 9.42±1.32a 0.823 0.413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均較術前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VAS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operation in this group,aP<0.05.
組別例數VAS 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50 50 5.21±1.09 5.29±1.08 0.368 0.713 2.78±0.32a 2.76±0.34a 0.302 0.763 67.33±5.29 67.82±5.32 0.462 0.645 32.14±3.28a 32.09±3.21a 0.077 0.938術前術后3個月術前術后3個月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25<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典型病例 病例一:患者女性,84 歲,扭傷后出現腰痛伴活動受限。由圖1A 可見,術前X 線照片L1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體高度壓縮約1/3;圖1B 為術前MRI 檢查示,L1椎體壓縮性骨折并骨髓水腫;圖1C 為術后X 線正側位片:雙側穿刺術后椎體骨水泥填充較好,骨水泥無滲漏;圖1D顯示術前術后X 線側位片C 對比椎體高度無明顯變化。病例二:患者女性,88 歲,輕微跌倒后出現腰痛,翻身活動困難。圖2A 示術前X 線正側位照片,T12椎體壓縮性骨折,壓縮高度約1/3;圖2B 可見術前CT 檢查示T12椎體壓縮性骨折,椎管內無明顯占位,后壁完整;圖2C 示術前MRI 檢查提示T12椎體壓縮性骨折并骨髓水腫,椎管內未占位,硬膜無受壓;圖2D 可見術后X 線照片示右側椎體骨水泥填充良好,左側稍差,骨水泥無滲漏;圖2E 顯示術前后X 線側位片顯示椎體高度無明顯變化。

圖1 雙側穿刺Figure 1 Bilateral puncture

圖2 單側穿刺Figure 2 Unilateral puncture
OVBF 為骨折疏松中最常見并發癥之一,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均造成不利影響,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OVBF的患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8]。對于此病,治療的關鍵在于矯正傷椎畸形并恢復椎體高度,從而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目的[9]。
PVP 是治療OVBF 的經典術式,其憑借C 臂機的作用,能夠在透視的環境下進行手術操作,然后將骨水泥成功地注入椎體之中,手術操作視野清晰,可有效避免損傷周圍臨近組織,進而確保椎體高度的恢復及維持椎體穩定性,將其用以治療OVBF效果滿意[10-11]。研究表明,在正常解剖結構下,無論是雙側還是單側椎弓根入路PVP治療OVBF,均能夠充分將骨水泥彌散均勻,由此達到恢復椎體高度的效果,快速緩解疼痛[12]。但雙側椎弓根入路PVP需要做兩個穿刺點,因此給患者造成的損傷更大,且手術時間延長,不僅增加術中透視次數,亦會增加手術難度[13]。而單側椎弓根入路雖然在進針點時其相對更偏外,穿刺內傾更大,避免損傷椎弓根內側壁,但該入路可能會誘導骨水泥分布不均勻,引發椎體再次塌陷[14]。Sasaki等[15]研究發現,只要選擇合理的穿刺角度,同時能夠保證骨水泥過椎體正中線,單側椎弓根入路PVP注入骨水泥的效果與雙側椎弓根入路的治療效果十分貼近,增強椎體兩側的剛度。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骨水泥灌注量、透視次數均短于(或少于)對照組,說明單側椎弓根入路PVP 治療OVBF的效果更理想。分析原因為:單側椎弓根入路PVP 在治療OVBF 時骨水泥彌散能夠超過中線,椎體的軸向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均衡強化,不僅可有效減少骨水泥灌注量,同時亦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輕患者痛苦。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椎體高度、Cobb 角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兩種入路方式均可有效促進患者椎體功能恢復。OVBF會導致患者的腰椎功能出現障礙,進而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16]。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經治療后VAS 評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較術前明顯降低,說明兩種術式均可有效緩解OVBF 的疼痛,促進患者腰椎功能恢復。同時本研究也發現,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兩種入路在緩解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方面的效果相當。骨水泥滲漏是PVP 后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導致這一并發癥出現的原因較多,有學者認為骨水泥灌注量與骨水泥滲漏的風險呈正比,骨水泥灌注量越大滲漏的風險則越大,給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1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8.00%,說明單側椎弓根入路PVP治療OVBF 的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單側椎弓根入路時穿刺的靶點及球囊擴張均位于前線中部,治療期間不僅有益于擠壓松質骨,同時也可阻擋骨水泥滲漏,進而減少并發癥發生,故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單側椎弓根入路PVP治療OVBF的效果與雙側椎弓根入路效果相當,可促進椎體高度及腰椎功能恢復,緩解疼痛,但單側椎弓根入路的手術時間短,骨水泥注入量及術中透視次數均更少,并發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