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芳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核心素養導向是課程標準研制工作的主線,也是課程標準文本的主旋律(教育部202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華認為:“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工作重點。”(轉引自龔莎,2021)為了實現素養落地目標,《課程標準》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了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語言能力發展,文化意識培育,思維品質提升及學習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徑(教育部2022)。
同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指教學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其核心素養的目的(教育部2022)。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將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進行整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而以英語聽說教學為抓手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活動是圍繞主題意義探究開展的,突出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語用功能。
聽說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而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視角探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的相關研究有限,因此調查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現狀,探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設計思路,從而促進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并為研究者提供相關研究實施現狀數據和材料。
本研究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搜集相關文獻,對初中英語聽說課堂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踐行情況等方面展開調查。
1.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獲得資料,從而全面、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本研究的有關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文獻資料均來自中國知網和福建省廈門市圖書館。
2.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對定量描述內容的常見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在分析搜集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相關文獻后確定探討英語學習活動觀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3.課堂觀察法
課堂觀察法即隨堂聽課,這是一種比較直觀的調查方法,可以直接了解實際教學情境,詳細記錄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為了了解英語學習活動觀與實際聽說課的結合度,研究者選擇七年級的6 位英語教師進行聽說教學課堂觀察。
1.文獻研究的結果分析
從2018 年至2023 年5 月,中國知網上英語學習活動觀相關文章的發表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2018 年共發表16 篇期刊論文,2019 年增加了90篇,2020 年增加了164 篇,2021 年增加了261 篇(周偉2021),2022 年5 月增加了59 篇,到2023年5 月又增加了271 篇。福建省廈門市圖書館的相關文獻入庫數量也是從2018 年以來不斷增長。由此可以看出,英語學習活動觀逐漸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熱點。
2.內容分析的結果分析
閱讀英語學習活動觀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大多數研究者著眼閱讀、寫作教學與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結合研究,對于聽說、復習、口語等課型的研究較少。很顯然,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在中小學英語各類型課堂教學的實踐勢在必行。
3.課堂觀察的結果分析
大多數聽說教學缺乏過程性活動,活動過程呈習題化和流程化;教師大多以聽力習題和跟讀錄音替代真正的聽力訓練與口語輸出,出現了只聽不說、多聽少說或者聽說分家的現象(李濤濤、田建榮2021;李濤濤、盧英2021)。對于聽力語篇意識的滲透及聽力策略的培養大部分采用陳述性講授,缺乏實質性的聽力策略指導,導致學生不能從聽力材料中獲取足夠的語言與語言資源支撐,影響了口語表達(冀小婷、戴俊華2018)。
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缺乏主題意義,活動設計呈現碎片化、形式化,對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認識不足。主題引領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有三大主題: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且每個主題下都有若干相應的子主題,而教師在聽說教學中將主題割裂開,按照原來的24 個話題進行碎片化教學(王艷 2021);聽力與口語的活動情境設置不夠真實,脫離真實語境和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無法培養其思維品質,會滯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活動割裂語言技能的整合,混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現路徑。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是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重要方式。在課堂觀察中發現,教師在聽說教學中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學習文本的學習理解類活動和提升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應用實踐類活動,缺乏促進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遷移創新類活動。同時,教師在活動設計中不自覺地割裂了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未將其技能進行整合設計教學活動(黃江媚2021)。
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活動缺乏多元化評價,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一體化,要建立三者之間的聯系,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在課堂觀察中發現,大多數教師雖然將英語學習活動觀應用于聽說教學中,但是忽視了評價的主體也可以是學生;大部分教師在問答、對答案等活動中給予學生評價,忽視了同伴互評與學生自評,不利于發展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其學習能力,也會滯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
基于上述研究情況,以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為基點,探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參考。
英語課程六要素包括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它們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核心素養發展的內容基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必然要整合課程六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英語學習活動實現。下面,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Section A 1a—1c 的聽說課為例,探究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教師要依托語篇、探究主題,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進行聽說課堂教學,則需設計基于語篇、深入語篇和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此設計過程要注意活動設計的邏輯性(見圖1)。同時,教師在設計聽說教學活動時要有銜接意識,恰當運用思維導圖等引導學生構建結構化知識,為其口語表達搭建“腳手架”,促進知識向素養轉化(杜銳2019)。

圖1: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活動邏輯層次圖
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Section A 1a—1c 是一個發生在家里孩子詢問家長物品位置的簡單對話語篇,其主題是“人與自我”,談及日常生活的勞動實踐的子主題。本堂課通過聽、說等語言技能活動的操練,使學生學會使用目標語詢問日常生活物品的擺放位置:“—Where are/is the...? —They’re/ It’s in/on/under...”;能夠正確運用方位介詞in/on/under 描述物品的準確擺放位置;能夠端正勞動態度,提升勞動意識,積極參與家務勞動:整理房間。基于此,教師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為指導,將主題設定為“如何成為一名收納師”,貫穿整堂聽說課,并圍繞主題設計了一系列認識物品、描述物品擺放合理與否等學習活動。
1.基于語篇,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
(1)創設主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聽說課教學中,教師要圍繞主題意義設計從聽力輸入到口語輸出的各類活動,幫助學生進行主題意義的探究與表達。基于此,教師應在聽說教學中創設主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已有圖式及經驗,使其感知必要的語言知識(張獻臣2021)。
在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A 的聽說課堂伊始,教師先通過觀看視頻、提問等引入主題——如何成為一名收納師。接著,教師提供幾張個別學生的可收納、整理的房間照片,讓學生識別房間照片的物品,鼓勵其觀察、獲取和梳理房間的物品信息,分享所看到的信息。
導入的視頻《收納師的工作》與本堂課“人與自我”主題下的生活中勞動實踐的話題相符,因此,導入的房間圖片既與主題相呼應,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英語的欲望,奠定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礎。
(2)獲取聽力信息,喚醒學生的已有圖式。
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作為單元的第一課時,需要講授新詞匯,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聽說教學應遵循“先聽后說”原則,踐行“聽力先行”理念。在講授新詞匯前,教師設置了第一次聽力活動:Listen and tick,使學生在聽力活動中獲取和感知收納、整理物品使用的新詞匯;提供圖片,讓學生認識物品新詞匯:bookcase、table、sofa 等;設置Catch the bubbles 的詞匯操練活動,復習、鞏固新詞匯,并加入一些學過的物品詞匯,喚醒學生的已有圖式,為后面的口語表達作好語言鋪墊。處理新詞匯后,教師設置了第二次聽力活動:Listen and circle,讓學生感知方位介詞:in/on/under,并使用盲盒游戲操練句式目標語:It’s / They’re in / on /under...。第三次聽力活動設置了Listen and fill,梳理和整合詢問物品位置的句式目標語:Where is /are the...?
在本環節,教師設置了三次聽力活動,引導學生在聽中感知、獲取和整合有關詢問物品位置的句式目標語,有意識地鍛煉其語言能力,培養其學習能力。
2.深入語篇,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
在聽力活動結束后,教師先設置了詢問物品位置的Pairwork,鞏固學生的語言新知,進一步促進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然后,教師設置了Look and say 活動,讓學生獨自觀察并使用陳述句表述物品擺放的位置是否合理,為后續的“成為收納師”的遷移活動奠定語言表述的基礎。接著,教師設置了Look and fill 活動,操練方位介詞in/on/under 在語境、語篇中的使用,讓學生學會觀察、獲取和概括圖片信息等“看”的語言技能。最后,教師設置了Lucky boxes 的盲盒活動,鞏固句式目標語的應用,幫助學生內化和運用新的知識結構。
通過深入挖掘聽力語篇設計聽后任務,能夠激活學生的概括性和發散性思維,為大任務的輸出作好思維品質與學習策略的雙重準備,在聽說整合之際,提升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3.超越語篇,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
教師圍繞“收納師”的主題,超越語篇,設置了“作為收納師,如何收納、整理房間”的大任務。學生按照要求以小組合作形式通過觀察、討論等方式總結不整潔房間的特點,以及物品擺放是否合理,給予一定的理由陳述和更改建議,并將討論結果形成報告,與全班同學分享(見圖2)。同時,教師給予一定的評價,而學生根據課堂量表進行點評。教師在Summary 時要進行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多參與日常家務收納、整理勞動,端正勞動態度,學會勞動,熱愛生活。

圖2
此環節的聽后大任務輸出活動要求學生運用新的知識結構,調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此外,圍繞本堂課的主題進行勞動教育,提高了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了其思維品質的發展,進一步為核心素養的落地奠定了基礎。
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應將聽說結合,高度整合語言技能。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出:在聽說課中,應以聽說技能為主,讀寫看技能為輔,不能割裂語言技能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設計聽說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理解力和表達力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結合語言技能的活動操作路徑(見圖3),確保語言學習行為有效發生,并圍繞主題意義理解和表達,促進學生思維由低階向高階轉變,外顯學科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

圖3
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A 的聽說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以此語言技能活動操作路徑為原則,設置了視頻、圖片導入,引入主題,并圍繞主題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詞匯和句式目標語,設置了catch the bubbles、listen and circle、listen and fill、look and say、look and fill、lucky boxes 等語言技能綜合活動進行鞏固應用,幫助學生鍛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內化新的知識結構,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設置“收納整理房間”的大任務,并進行勞動教育,對本堂課的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和升華,幫助學生培育文化意識,發展思維品質,從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及學科能力的外顯。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在育人過程中不同的功能,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整體育人觀念。教師可以通過觀察、提問、追問及科學測評等方式進行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此外,學生是評價主體,教師應設置生生互評環節,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在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聽說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提問、追問及語言肯定之外,教師還設置了小組PK 獎勵機制,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此外,在大任務環節,教師還設置了課堂報告量化表,讓學生對小組報告進行評價打分,并給予一定的語言描述理由。生生互評有利于提高學生進行評價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要更好地實施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就要摒棄虛假、熱鬧的課堂互動外在形式,轉向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提高、知識建構、思維提升,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未來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問題,還有待在實踐中繼續摸索和解決。教師只有不斷嘗試設計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英語教學課堂,才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在英語學習中擁有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