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恩施州委書記 胡超文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 年8 月19日,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建州40 年來,全州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攜手奮進,在恩施這片2.4 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書寫了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落后走向進步、由貧窮走向小康的輝煌篇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州上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苦干實干、奮發有為,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恩施發展,關心關愛恩施各族群眾。2020 年5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恩施是富硒地帶,要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它轉化為富硒產業。這為恩施州富硒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省委、省政府多次召開現場會,出臺支持政策、解決實際困難。中央定點幫扶和北京、杭州、武漢等地傾情幫扶,助力恩施加快發展。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積極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全國綜合扶貧改革試點、東西部扶貧協作、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省內區域協作等政策機遇,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經濟總量排在全國30 個自治州第11 位。如今的恩施,處處充滿生機活力,呈現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恩施山川秀美、資源富集,享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華中藥庫”“煙草王國”“天然氧吧”等美譽。40 年來,全州聚精會神抓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983 年的9.14 億元,增長到2022 年的1402.2 億元,增長152.4 倍,年均增長9%,州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特色產業不斷壯大,三次產業結構由1983 年的57.1∶20.9∶22 調整到2022 年的18∶26.5∶55.5。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全州特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700萬畝,農業總產值較建州時增長60.5 倍,成功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州、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名單。品牌體系不斷完善,擁有5 件中國馳名商標、14 件農產品地理標志、24 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6 件地理標志保護證明商標,“利川紅”獲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特等金獎”,恩施玉露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工業經濟加速轉型,“1+8”園區平臺快速發展,一批全國500 強企業落戶恩施,全州規上工業企業達到519 家,清潔能源、富硒產業、生物醫藥、現代煙草、綠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康養產業蓬勃發展,建成3 家5A級、21 家4A 級旅游景區和5 家省級旅游度假區,旅游業態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康養綜合型轉變,2022 年全域度假人數超百萬人。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州,恩施州的資源優勢正在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加速轉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恩施曾是全國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占全省的近五分之一。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結合州情實際,全州深入實施“八個到村到戶”“六個清零”“六個全覆蓋”,組建2438 個“尖刀班”駐村奮戰,統籌769 億元財政資金實施扶貧開發,全州109 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村通上硬化路,各族群眾住進安全房、吃上放心水、用上穩定電、連上互聯網,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值得一提的是,恩施州旅游扶貧模式兩度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減貧案例,“杭恩攜手扶貧新模式”入選聯合國減貧高級別會議案例。如今的恩施,脫貧成果日益鞏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正逐步變成現實。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全州各族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009 年滬渝高速公路通車,結束了恩施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如今已建成滬渝、滬蓉、恩來、恩黔、利萬、建恩、宣鶴7 條高速公路,總里程達588 公里;2010 年宜萬鐵路建成通車,圓了全州人民的百年夢想,現已建成宜萬鐵路、渝利鐵路、黔張常鐵路、鄭萬高鐵4 條鐵路;恩施機場通航25 個城市,恩施航空口岸獲批正式對外開放,恩施海關正式通關,長江巴東港、清江恩施港被列為省級重要港口,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完善。大交通引領大發展,世界硒都(恩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出口市場達到110 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5%以上。如今的恩施,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發展的活力越來越足。
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形成了以州城為龍頭、縣城為支撐、鄉鎮集鎮和中心村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城鎮化率由建州初期的6.7%提高到2022 年的48.38%。州城面貌日新月異,“七縱六橫”城市骨架全面鋪開,建成區面積達到50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50 萬人,躋身中等城市行列,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打卡之城”。縣城品質不斷提升,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山水園林城、民族風情城、生態旅游城。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鄉鎮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4G 網絡綜合覆蓋率達到98%,固定寬帶實現規模以上自然村全覆蓋,建制村直接通郵全覆蓋,寄遞物流服務網點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3%,全州有全國文明村鎮22 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9 個、湖北旅游名村11 個。如今的恩施,既有顏值,更有氣質,成為近悅遠來的宜居家園、旅游樂園。
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長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全州生態保護紅線面積9870.84 平方公里,占全省生態紅線面積的26%。堅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森林覆蓋率近67.31%,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8%以上;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清江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恩施州先后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全省唯一、全國第六個全域“中國天然氧吧”市州。如今的恩施,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綠色生態成為恩施最靚麗的名片。
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為本,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將80%以上財政支出投入民生領域,盡心竭力為各族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就業保障精準有力,年均新增城鎮就業3 萬人以上。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1983 年分別增長66.9 倍、55.2 倍。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考過線率位居全省第一方陣,全州已建成3所高等院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擴面提標,城鄉低保標準、社保待遇標準穩步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由弱到強,建成了5 家三甲醫院,鄉鎮衛生院和行政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34 歲。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持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扎實推進,有效應對疫情、汛情、旱情,“法治恩施”“平安恩施”建設取得重大進步。如今的恩施,發展安全有序、社會安定祥和、百姓安居樂業,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湖北恩施利川田野鄉居
全州現有漢、土家、苗、侗等29 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7.68%。我們堅定不移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全州各項事業發展,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恩施州兩次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涌現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等先進典型,凝聚了同心奮斗的強大力量。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 項,唐崖土司城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認真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馳而不息正風肅紀,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如今的恩施,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篤行不怠、奮發有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崢嶸歲月,盡顯人間正道。恩施州40 年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國家部委、省直部門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是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和北京市、杭州市、武漢市等對口單位傾情幫扶的結果,是恩施州歷屆黨委、政府接續奮斗的結果,也是全州各族干部群眾同心拼搏的結果,充分展示了黨的民族政策在恩施州偉大實踐的成果。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把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加快推動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立足大生態、構建大交通、發展大旅游、打造大產業,彰顯“土、硒、茶、涼、綠”特色優勢,著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全國硒產業高地、華中地區清潔能源基地、華中地區現代中醫藥產業基地、華中地區現代煙草產業基地和特色型區域中心城市,大力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奮力譜寫新時代恩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