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把握歷史敘述權和話語權,以正確的史觀、史識、史德推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湖北卷》編纂工作,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傳播好中國歷史聲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湖北力量。

“三交”史編纂是盛世修史的一項重要工程,是黨中央交辦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把編纂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求把《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湖北卷》打磨成科學嚴謹、經得起檢驗、具有重要價值的精品史料,與湖北在全國的地位相匹配、與建設先行區的奮斗目標相匹配。
在湖北省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下,發揮省委民族工作協調機制作用,成立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任組長,6 個省直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編纂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地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先后4 次召開專題會、座談會,研究部署推進編纂工作。由中南民族大學牽頭,集聚省內外11 所高校、17個博物館、20 個圖書館組成“三交”史料編纂聯盟,簽訂民族歷史文獻共知共建共享協議,落實史料匯編專項經費,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湖北卷》納入省級社科重點項目管理,確立2023 年完成《湖北卷》編纂評審任務的目標,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進編纂工作,力求推出一批成果、成就一批專家、培養一批新人,打造一支好隊伍。
以“總課題組+子課題”的架構,在全省范圍內選拔31 名專家組建總課題組和7 個子課題,通過實地走訪、田野調查、文獻采集和社會征集等方式,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以及武陵民族走廊、萬里茶道、古鹽道、唐崖土司城等文化遺址蘊涵的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既注重收集經、史、子、集等傳統經典文獻,又整理收錄地方史志、檔案公文、家譜、契約文書等地方性歷史文獻;既重視域外文獻、出土文物、考古報告等新史料的收錄,又挖掘搜集歷史文獻中反映族群大遷徙大碰撞大交融的史料,輯錄整理的《中南民族大學館藏三交文物圖鑒》得到國家民委主要領導充分肯定。成立編纂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11 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全過程指導評估,甄別、輯錄和分類整理資料文獻350 余部,建立“三交”史料數據庫,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讓“沉睡”的歷史資源“活”起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史學智慧。
編纂工作領導小組發揮把關定向的作用,將領導小組辦公室調度會與總課題組研討匯報會整合,堅持每月調度督導,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在社科基金項目申報、職稱評定、評比表彰等方面給予支持和保障??傉n題組統籌安排科研教學與編纂工作,采取先易后難、先整理單本后匯總分類的方法,目前已輯錄史料100多萬字。其中,先秦秦漢卷已完成先秦典籍、《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文獻資料收集;魏晉南北朝卷已完成正史和《資治通鑒》等文獻搜集整理;隋唐五代卷已完成正史、編年體、政書類和類書類史料輯錄;遼宋元金卷已完成碑刻和地方志史料搜集整理;明代卷已完成《明史》《明實錄》、鄂西地方志史料輯錄;清代卷已完成《清實錄》《清史稿》和部分地方志史料輯錄;民國卷已完成《武漢史稿》《湖北通史民國卷》《恩施州志》等文獻輯錄。

湖北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組織召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湖北卷》編纂工作推進會
堅持守正創新、固本開新,以古籍中的“三交”、文物中的“三交”、文化遺存中的“三交”為重點,講好湖北各民族“三交”的歷史故事、人物故事、時代故事,推出了《荊南雄鎮石牌坊》《漢口叢談》等研究成果,并轉化為各類教材講義,融入影視藝術作品之中,打造了《中國土家族大百科全書》《唐崖土司夫人》《老兵》等一批文化精品。整合文史哲等學術力量,宣傳闡釋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大力推廣“道中華”宣傳品牌,開設荊楚“道中華”專欄,《跨度近200 年!清朝五帝為何續修〈一統志〉》等9 篇研究成果在“道中華”推送。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在有條件的高校設立12 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基地,組建民族工作專家智庫,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湖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納入高校對外交流合作框架范圍之內,構筑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適應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