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李欣欣,張小瑞
壽光市人民醫院產一科,山東壽光 262700
產科屬于醫院比較特殊的科室類型,不僅僅是產科護理,也包括新生兒護理,產科護理工作干擾的危險因素較多,實施護理工作壓力比較大,并且存在較高的護患糾紛[1]。產科的護理工作比較重要,現階段臨床護理工作展開,產科護理工作內容繁瑣,產科護理工作的開展直接關系到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因此要對護理質量進行優化,提高護理質量[2]。以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為主,能夠有效地提升產科護理實施的質量,是進行產科護理改革,產科管理優化的重要方向[3]。需要結合護士分層管理的要求,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策略,從而突出產科護理實施的優勢,提高產科護士的責任心和熱情程度,積極主動地提高護理工作效率[4]。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壽光市人民醫院產科的46 名在職護士為研究對象,對比常規產科管理模式和分層級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研究選取本院產科的46 名在職護士為研究對象。并按照不同管理模式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3 名。觀察組男1 名、女22 名,年齡20~46 歲,平均(33.56±8.15)歲;大專14 名、本科9名;在職時間1~20 年,平均(10.02±4.58)年。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9~47 歲,平均(33.96±8.24)歲;大 專15 名、本 科8 名;在 職 時 間1~21 年,平 均(10.74±4.24)年。兩組研究樣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落實開展常規管理,制訂針對產科護士的日常管理方案,根據其工作的需求,制訂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優化管理方案,完善管理評價體系。產科護士工作重點是孕婦孕期管理,開展孕期管理工作,需要掌握風險因素管理內容,確保產科護士能夠配合醫生完成風險因素管理評估,能夠為孕婦實施孕期健康教育,針對產科護士實施的常規管理,屬于綜合性的管理,由科室內護士長負責管理工作,對于產科護士按照常規管理條例實施評估考核。
觀察組開展分層級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包括:①層級設置,將護理人員劃分為護士長、責任護士組長、責任護士和輔助護士。根據護士的護理工作時間以及護理職稱分層級處理,其中護士長的責任是承擔著產科護理質量的管理工作,對于產科護理工作實現統籌安排,根據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工作年限、學歷水平,進行內容層級分級處理,構建責任小組。并且選取各組責任小組組長共同帶領,負責小組完成本小組的護理工作內容,要選取經驗豐富,工作年限較長的護理人員擔任責任護理組長,目的是落實開展對于各小組整體護理質量的管理工作。產科實施的護理內容主要是由責任護士執行,責任護士的工作職責包括:產婦進行精神狀況、營養狀況評估,給予孕婦孕期健康指導,為強化產科護士開展分層級管理的效果,對責任護士的執行力,綜合性管理相關護理工作,需要在責任護士實施護理工作期間,對工作開展的流程是否規范,以及開展的護理內容是否專業進行評估,因為在實施護理工作過程中需要有理論支持,因此要定期評估責任護士的理論考核是否合格,加強責任護士的管理優化,能夠促使責任護士在實行相關工作過程中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操作技巧。對于護士長、責任護士組長、責任護士和輔助護士等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負責開展護理工作內容不同,制訂層級設置需要落實不同崗位職責的工作流程。②分層培訓開展,需要準確結合產科護理工作守則、產科室特點以及在產科主要收治的患者疾病類型,針對性地制定實施護理培訓的計劃。還要針對性安排臨床產科護理工作培訓的時間,而制定最終的培訓目標。首先針對護士從思想道德方面制訂培訓計劃,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護理職業道德觀念,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其次還要對護士的??谱o理能力進行評估,針對性地優化培訓計劃,以理論結合實踐的綜合培養方式,能夠獨立地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獨立管理6~8 個患者有專科護理能力,同時要培養護士的護理態度,靈敏應激反應。③在產科要落實開展彈性排班等制度,科室內實際情況和患者特殊性需要,結合安排制訂彈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確保能夠均衡護理技術質量,中午和夜班的時間安排更多的護士開展護理工作,確保護理工作實施的連續性,下午時段護士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保存體力。④落實考核,醫院的護理部以及醫務科定期進行考察產科護理人員,要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要與個人晉升獎金掛鉤,對于護理人員實施層級考核制,避免考核發生問題。
比較產科護士管理前后考核評分,包括??谱o理、基礎護理、護理制度和護理流程,各項分值為100 分,評分越高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性改進效果越好。
比較管理前后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評定采取臨床護理管理質量問卷,評估指標包括: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培養臨床護理思維、提高臨床護理問題處理能力、規范化護理操作、提高專業素質、積極性、提高團隊精神和激發學習興趣,各項分值為100分,評分越高實施產科護理管理模式實施質量越高。
比較產科護士對于產科護理管理滿意度,應用自制量表評估,總分100 分,根據評分劃分為非常滿意(80~100 分)、滿意(60~<80 分)和不滿意(0~<60 分),滿意度越高實施產科護理管理模式效果越好。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前,兩組產科護士考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觀察組??谱o理、基礎護理、護理制度和護理流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士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考核評分比較[(±s),分]
指標基礎護理護理流程專科護理護理制度時間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管理前管理后觀察組(n=23)68.99±4.78 83.65±2.85 70.65±3.51 87.56±2.65 65.26±4.56 87.59±2.56 71.56±5.65 88.52±3.65對照組(n=23)68.26±4.92 76.65±3.65 70.95±3.65 75.98±2.89 65.89±4.32 75.65±3.58 71.85±5.78 83.59±4.06 t 值0.510 7.249 0.284 14.163 0.481 13.010 0.172 4.330 P 值0.612<0.001 0.777<0.001 0.632<0.001 0.864<0.001
觀察組實施分層級管理模式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護理管理模式實施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士護理管理模式實施質量評分比較[(±s),分]
指標提高職業道德修養培養臨床護理思維提高臨床護理問題處理能力規范化護理操作提高專業素質積極性提高團隊精神激發學習興趣觀察組(n=23)83.69±4.02 83.65±4.56 87.65±2.89 86.65±3.26 89.65±2.85 88.15±3.68 83.59±2.65 87.84±3.95對照組(n=23)76.69±5.26 75.65±6.32 76.65±3.65 73.62±5.62 74.56±3.65 73.85±5.16 73.65±4.51 71.95±5.65 t 值5.070 4.923 11.331 9.618 15.627 10.820 13.697 11.054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觀察組產科護士對于產科護理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對于產科護理管理滿意度比較
近年來產科就診的人數逐漸增多,增加了產科護理的工作量,加大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也會存在護理工作隱患,引發不必要的醫患糾紛[5-6]。因此針對醫院產科要實施有效的護理管理模式,層級管理屬于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實施臨床管理過程中,應用層級管理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實現護士人力資源全面優化配比,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優化在開展護理工作過程中的積極性,要求產科護士追求更高層次的護理知識技能掌握[7]。實施的分層級管理模式,首先要實施層級設置,要明確產科護士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實施護理工作過程中,能夠更加高效明確地完成護理工作之后,對于不同層級的護理人員實施層級培訓,目的是提高護士的護理技能,包括基礎護理能力、??谱o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明確了護士自身的責任,崗位需求,符合自身水平的崗位培訓,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開展護理工作。還落實開展了彈性排班制度,對于產科繁忙階段,落實安排更多的護士,合理實現工作任務量安排[8-9],定期對于護士的護理水平進行考核,并且設置晉升獎金結合的考核獎懲制度,使產科內部建立積極向上的護理工作氛圍,以確保提升產科護理實施整體質量。為產科護理管理過程中應用的分層級管理模式,是通過相關性步驟完成實踐管理優化,與產科管理模式相比較,分層級管理模式的應用有較高的靈活性,可以根據產科護士的具體情況制定護理工作,最終能夠從更為全面的角度完成護理工作,實現產科護理質量優化的目標[10-11]。
本文結果表明:兩組產科護士管理模式實施后考核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和產科護士對于產科護理管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能夠優化產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措施落實優化,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促使產科護士??谱o理、基礎護理、護理制度和護理流程考核評分優化程度更好,還能夠提升產科護士對于產科護理管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產科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措施中,應用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能夠優化產科護理質量,其改善效果優于產科常規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