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燕
陵城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德州 253500
重癥醫學科作為醫院的重要組成,所收治的患者均是危急重癥患者,此類患者的病情進展速度快、治療難度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進入重癥醫學科的患者往往需要24 h 持續性監測體征,針對發生異常體征的患者進行救治,除治療措施外也要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在護理人員管理中,常規管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在科室制度內完成本職工作,但總體上看,制度內容較為寬泛,管理細節不足,并未有效提升護理質量[1]。持續質量管理模式作為廣泛應用的管理模式,根據過往護理管理中的問題,提出相關的管理新措施,改變既往護士管理中的不足,讓護士不斷掌握專業技能、學習全新的護理技巧,并為科室中的患者提供精細化管理,減少護理管理工作中的差錯率。本研究選取2022 年1—12 月陵城區人民醫院的護理人員40名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持續質量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的護理人員40 名作為研究對象,2022年1—6 月實施常規管理模式,作為對照組(n=20),2022 年7—12 月實施持續質量管理模式,作為觀察組(n=20)。對照組:年齡24~38 歲,平均(30.32±3.32)歲;ICU 工作時間2~9 年,平均(5.43±1.21)年;學歷:大專12 名、本科及以上8 名。觀察組:年齡23~37 歲,平均(30.67±3.32)歲;ICU 工作時間2~10年,平均(5.87±1.34)年;學歷:大專13 名、本科及以上學歷7 名。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納入的護理人員均同意參與臨床研究;工作時間均超過1 年者;具有豐富ICU 護理經驗者。
排除標準:實習生;工作時間在1 年以內者;不同意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
對照組在重癥醫學科常規管理制度下開展護理工作。護士長根據常規管理方案,為每個護理人員分配責任患者,要求護理人員輪班24 h 監測其體征。護士長定期進入科室巡查,觀察患者情況的同時,評估護士操作是否到位,并給出操作不足的意見,讓護理人員改進,若其屢教不改,則予以獎金、科室批評等懲處。
觀察組采取持續質量管理模式。該管理模式的重點在于規范護理人員行為,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降低護理管理中的差錯率,讓護理人員以患者的安全為中心,提供專業化的護理服務,并改進常規科室管理的不足。①分組管理:將20 名護理人員分為不同的小組,整體管理組有10 名成員,并選出1 名溝通及管理能力強的作為組長,對小組內的護理人員統一調配。辦公組有3 名護理人員,負責文書及藥物的管理工作,護理人員遵醫囑準備藥物及給藥治療,并做好后續的文書書寫工作[2-3]。設備管理組有4 名人員,重癥醫學科涉及的設備較多,配置專門護理人員進行管理,確保科室內的物資充足,對科室內部的儀器設備維護,并管理科室內的耗材供應。護理帶教組,有3 名護理人員,主要是主管護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研究科室中發生差錯的現象,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科室中新進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②明確崗位職責。在重癥醫學科護士長的管理下,整體護理小組及其他小組相互配合,做好科室內的質控工作,積極參與各項護理管理活動中,確保科室護理任務順利完成。帶教小組也負責質量管理工作,向護士長匯報每組的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各組面對的問題,與小組組長及組員進行溝通,解決其中的問題。根據科室內危重患者的病情特點,整體組組長對護理人員工作進行安排,及時督促小組內成員高效地完成工作。帶教小組監督科室工作開展情況,確保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工作。帶教小組與整體護理小組等相互配合,完成質控管理,利用業余時間,對科室內的成員進行培訓教育,提升科室內的成員的業務水平及管理能力[4]。③考核機制。護士長應提升各組護理人員的積極性,通過獎金系數系統鼓勵護理人員開展精細化的護理工作,對于表現好及家屬滿意度高的護士,對其進行表揚,增加護士的獎金數額。每個月各個小組都接受考核,考核不良的護士接受懲處,降低其獎金或者讓其進一步培訓,停職學習3~5 d。每個月考核完成后,實施質量改進措施,在下個月對管理質量差的環節重新處理。
①護理質量:包括急救質量、基礎護理質量、安全管理質量、感染管理質量,每個項目為25 分,共計100 分,分值高代表護理管理質量良好。②護理滿意度:護士長在管理1 個月后,對護士滿意度進行評價,對其操作技術、服務態度等指標綜合評價,共計100 分,≥80 分為非常滿意,60~<80 分為滿意,<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100%。③護理差錯率:統計護士在工作4 個月的差錯率,包括書寫差錯、消毒差錯、核對差錯。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數(%)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n=20)對照組(n=20)t值P值急救質量23.12±1.02 20.32±1.76 4.431 0.001基礎護理質量22.76±1.76 19.54±1.43 4.476 0.001安全管理質量23.43±1.09 18.63±1.85 5.433 0.001感染管理質量22.32±1.76 18.54±1.73 4.767 0.001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差錯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差錯率對比
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病情變化快、病情進展速度快,需要為患者采取全方位的護理管理措施,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整體護理,也要多方面應對緊急事件,這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及風險意識等有較高的要求[5]。過往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的內容單一,按照既往重癥醫學科管理制度開展工作,護士長常規分配工作,但細節管理不足,沒有針對每個護理人員的特點分配工作,導致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容易出現差錯。對此,應持續質量管理,改變既往護理管理的不足[6]。在研究中針對不同工作能力護士分組,護士長作為管理者,設置分組后讓每個小組有組長,在小組管理下,改進質量工作開展更為順利。護士長不僅要高質量地完成管理工作,也要讓護理人員全面開展危重患者管理,協助其他護士共同完成工作。在其中設置的教學組,負責帶教、科研及質量管理,從質控的角度完成各項管理措施,質控管理作為管理的重點,可監控各個護理細節,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7]。護士長及各個組長要保證重癥患者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也要降低護理期間的差錯率,創新護理工作模式。隨著重癥醫學科發展,專科護士需求也增多,面對我國現行的醫療體制問題,專科護士的缺口較大,加之護理團隊年輕化,存在護理管理技術缺陷[8]。對此,為提升護理質量,在重癥醫學科管理中應當做好護理培訓,彌補護士經驗不足的問題,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設置護理組長及質控護理聯合的模式,提升每個護士的業務水平,提升護士長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ICU 核心護理指標中涵蓋安全管理、物品準備及文書書寫、感染管控等,急救物品管理上,設備組負責此類工作,應及時補充急救物品,對護理工作及時改進。改變過往設備及急救物品管理不到位的問題。護士也要根據患者的檢查后結果,配合醫生完成相關的治療操作,護士組長及護士及時準確完成上下級消息傳遞,客觀反映患者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改正了文書漏寫及記錄差錯等問題[9]。通過持續質量管理模式,可提升護士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是衡量護理服務質量的措施,在重癥醫學科患者管理中,一個小差錯可能引發巨大的風險,護士長通過滿意度評價,也能說明每個護士的工作質量,并反映護理水平,成為醫院質量管理的標準[10]。護士與醫生的有效配合是醫療工作開展的基礎,通過持續質量管理可提升護理質量,提升醫護之間的配合度,讓搶救及監測等工作順利開展[11-12]。自本研究結果上看,觀察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較高(P<0.05),說明護理人員工作開展更為精細化,能履行自身的職責,改變過往管理不精細的問題,護士長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護理差錯率低于對照組(P<0.05)。以上指標均反映了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各類問題,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持。
綜上所述,重癥醫學科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在診療及護理工作上有較高的要求。護理人員應明確護理質量管理上的問題,并接受持續質量管理模式,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重癥醫學管理能力,打破常規管理模式的弊端,實現重癥醫學科護理人員的高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