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西迪,司曉玲
山東頤養健康集團淄博醫院骨傷科,山東淄博 255120
骨傷科是骨科的下設分支,屬于骨科的范疇,是醫療機構中的一個重要科室,其主要針對運動損傷、急性損傷等疾病展開診斷和治療。韌帶損傷、肌腱損傷、勞動損傷、骨折等都是比較常見的骨傷疾病[1-3]。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護理觀念的進步,患者對護理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從傳統的治療觀念向醫學服務轉變。要提高患者的護理水平,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就必須強化護士的管理[4]。傳統的以倒班為主導的護理管理模式,由于護士個人素質的差異,使得整個護理工作的質量較低,既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又影響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體驗。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按照護士的工作能力、經驗、職稱、學歷等因素,把護士分成多個層級,使不同級別的護士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能力,從而提高工作任務的完成質量[5-6]。因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5 月—2022 年5 月山東頤養健康集團淄博醫院骨傷科的20 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對分層護理的具體實施成效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骨傷科的20 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組,每組10 名。研究組女5名,男5 名;年齡20~35 歲,平均(27.39±4.17)歲;護理經驗1~8 年,平均(3.9±1.7)年。對照組女6 名,男4 名;年齡21~36 歲,平均(27.16±4.08)歲;護理經驗1~9 年,平均(4.1±1.5)年。兩組護理人員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通過常規方式開展護理管理。嚴格按照事先制訂的排班表完成各項護理工作內容,每項護理環節符合骨傷科護理相關制度標準。開展1次/周工作總結,對上周工作內容進行匯總、反饋。由責任護士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能力進行評價,不定時抽查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開展護理理念培養、教育工作,讓護理人員明確自身崗位職責,認真負責每項工作內容,樹立工作責任感。
研究組:采取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①制定分層的管理方式。具體的管理內容。由骨傷科負責人制訂,并通過護士的匯總和反饋,使其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不同層次的管理方法的研究,確定不同層次的管理方法。②等級制度。分層遵循工作能力第一、職稱等級第二的原則,再根據骨傷科護理人員的學歷、專業知識水平、工作經驗以及工作能力進行分層。其中,N1 等級為2 名在校護理人員,工作內容包括日常的基礎護理、病房護理和生活護理;N2 級為1 名,對患者進行全面護理;N3 護理組5 名,主要負責重癥患者的護理工作;N4 級一共有6 名,工作重點是解決骨傷患者的復合護理問題,要主動地輔助醫生治療,并且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運用科學的管理指導方法來提升護士的護理質量。按科室承擔的病床數,將患者分成4 個小組,每個小組各設1 名主管護師,各1 名護師,各1 名護士。在主管護師的領導下,將日常護理、日常與患者溝通、病房管理、健康知識宣教、風險預防、藥物管理、生命體征監測、入院出院手續等都做好。③分層培養。針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采取有針對性的訓練,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及操作技巧的培訓,采用“以老帶新”的方法,以達到全面提升護理質量的目的。④實行倒班制。通過調整護士的日間輪換,實行三班輪換制,減輕護士的勞動強度,確保護士工作的連貫性,提高對患者的服務質量,減少護士的失誤。此外,還要增加每日高峰時段、中午、夜班時段的護理人員人數,以滿足患者分層級護理、基礎護理等實際需求。⑤評估。通過對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測試,并對測試的結果做出客觀的評估,與績效和職稱評定相結合。并將護理人員的等級與收入分配、獎金、年終考核等因素掛鉤。
專業素質能力采用自制指標量評表,對組間護理人員的工作考核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主要包含職業素養、科室管理、護理質量、科研教學以及護理服務等指標,評分范圍0~100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專業素質越高。
護理考核通過考核小組制定的《護理考核評分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文書、分級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基礎護理等指標進行調查,各項指標評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護理技巧越好。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研究組的各項專業素質評分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研究組各項護理考核評分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專業素質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專業素質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10)對照組(n=10)t 值P 值職業素養98.13±1.47 92.13±2.29 6.973<0.05科室管理96.36±1.97 90.44±2.13 6.452<0.05護理質量96.20±2.10 91.56±2.29 4.722<0.05科研教學97.41±1.57 93.27±1.31 6.403<0.05護理服務97.50±2.46 91.34±2.09 6.035<0.05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考核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10)對照組(n=10)t值P值護理文書8.78±0.44 7.33±0.38 7.887<0.05分級護理9.03±0.48 6.82±0.32 14.453<0.05不良事件上報9.64±0.25 7.15±0.27 9.697<0.05基礎護理9.14±0.33 6.94±0.26 9.358<0.05總分37.59±0.42 29.07±0.31 9.483<0.05
骨外科收治的患者一般都有慢性損傷、運動損傷、骨折等疾病,患者的軀體功能出現嚴重的降低,有些還會伴有其他的基礎性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不良的情緒和社會問題[7-8]。根據《骨折協會》的報道,2022 年度,我國新發骨折人數突破1.7 億,累計人數突破4.4 億,且有不斷攀升的趨勢[9]。骨折所需的恢復時間更長。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骨傷患者實行分層管理,以層級合作的形式,為科室患者提供科學化、連續化、專業化的治療護理。
有相關研究表明,導致護理水平嚴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護理人員對護理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不足[10-11],對病情的動態觀察能力不足,因此很難針對病情變化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性護理手段。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確保正常治療的同時,還希望獲得與之相適應的優質護理,人們越來越重視醫院的整體護理水平。傳統的、常規的護理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也不能滿足現代護理的需要,因此很難從根本上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和工作效率。為此,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現行的護理管理思想,對傳統的護理管理形式進行了優化和改造,采取了分級的護理管理方式。在這種管理方式下,護士可以以不斷提高管理品質為目標,對患者的各種需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12]。這種模式還可以優化目前的人員配置,將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個人能力、職業素養、文化水平、職業級別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保證各個崗位的職責分工明確,使人力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每一名護理人員在相應的崗位上都能發揮出自身的價值,調動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還可以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提高每個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確保護理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夠達到工作要求,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除此之外,分層級的護理管理方式可以激發每一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以層級分工的形式來構建護理管理結構框架,從而讓護理服務的工作變得更加細致、責任化。使用三班倒的排班制度,也可以讓每一名員工都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護理工作中,從而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分層級護理中,主張一切圍繞患者,在實際護理中,也十分重視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基礎性和專業性的護理技術服務,進而實現護理流程的優質化、全方位化。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發展、實際需求,進行無縫隙、全流程的護理管理,讓護理服務與患者需求更為接近。由該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下的護理人員,其護理水平、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考核分數均顯著高于傳統管理下的護理人員(P<0.05),這表明目前階段,在骨外科護理工作中,傳統護理管理方式的運用效果并不理想,很難達到現實需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在這種方式下護士們的工作責任沒有清晰分工,一些能力較差、工作經驗不足的護士很難處理好這些復雜的問題,這樣下去,護士們的工作熱情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嚴重影響了整個護理工作的質量。而分層級管理方式,則會全面考量護理人員的各個方面,如職稱、學歷、工作年限、護理經驗等。在對等級進行劃分之后,將不同等級的人員分配到相應的崗位工作,這樣既可以充分地發揮出自己的價值,提升對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優化護理管理結構[13-14]。此外,在此模式下,護士們在對自己進行考核和評級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整體護理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強的競爭力,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骨傷科開展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技巧,提升其專業素養,在臨床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