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偉明,王慧
泗水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山東泗水 273299
放射科是醫院中的重要科室,其能夠為患者提供檢查、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服務,檢查的結果能夠成為患者疾病的救治依據和價值參考,還能夠幫助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其提供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診斷和治療[1-3]。影像科還擔負著體檢、搶救等職責,其護理工作能否做得好,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快速康復。影像科對護士的專業素質、責任意識和專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護理與影像一體化管理的方法,是一種比較科學的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將放射科與護理科室的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從而提升護士的影像專業知識,提升影像科室工作人員的護理操作技術。采用這樣的集成管理模式符合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要求,構建出一個更健全、更快捷、更科學的影像學基本檢查流程,為患者日后的治療提供相應的數據和影像學支持。能夠提升護理人員檢查操作的細致程度,構建起一種和諧的護患關系。降低護理糾紛出現的概率,提升醫院的整體治療質量和管理水平。為達到不斷改善放射科護理質量,更好地解決有關問題,為患者的疾病的迅速恢復提供多方面保障,本文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期間泗水縣人民醫院影像科的12 名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對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的效果進行觀察,并討論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影像科的12 名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管理模式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 名。對照組實施常規化護理服務模式,研究組實施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研究組中男3名,女3名;年齡20~35歲,平均(27.39±4.17)歲;工作經驗1~8 年,平均(3.9±1.7)年。對照組中男2 名,女4 名;年齡21~36 歲,平均(27.16±4.08)歲;工作經驗1~9 年,平均(4.1±1.5)年。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服務模式。做好放射科室內護理人員的有效培訓,盡量提高護士、技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尤其是在進行現代化的放射科室內的護理管理時,相關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建立完整的優化體系,在進行護士、技師的專業教育時,需要將其中的各項問題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升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并且使放射科內的護理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
研究組給予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
(1)一體化管理方案的制訂。放射科成立管理小組,由放射科主任、影像科護士長共同擔任組長,放射科其他護理人員擔任小組成員。制訂管理方案,包括:①放射科主任領導下,由護士長統一管理;②護士長負責質量監控、績效考評等,及時向科主任反饋,提出意見,協助主持會議;③對崗位機構進行合理調整,增設管理崗位,人員合理分配;④擬定管理制度、計劃、質量控制、績效考核方案和培訓形式、排班方式等,不斷持續質量改進。
(2)設置一體化層級護理、技術崗位。設影像中心總務、介入中心總務崗位;CT、MRI、介入組設立技師長、副技師長、護理區域負責崗等,同崗位實施護士長-總務護士-區域負責護士-準備護士層級管理。
(3)確定崗位職責,體現層級管理。影像中心總務護士:協助護士長,開展CT、MRI 檢查和普通放射檢查的日常護理管理,重點統計負責環節質量、績效工作量,參與護理工作。CT、MRI 組區域負責護士:協助總務護士,完成區域管理和臨床護理,對各環節質量表單予以重點檢查,參與臨床護理;準備護士:負責患者評估、宣教、查對等。介入中心總務護士:協助介入中心日常護理管理,參與手術配合。介入區域負責護士:負責區域內環境、質量的管理,參與手術配合。介入準備護士:協助區域負責工作,重點負責環境、物品等準備,手術配合和急救。準備護士承擔一線值班,總務與區域負責護士承擔二線值班。
(4)一體化培訓。開展護士、影像技師一體化培訓,使護理與影像技術邊緣性知識更好地銜接,旨在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培訓目標為依據,教學資源重新整合,在護理培訓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積極完善教學方案。將培訓分為4 個部分,即:護理組、影像技術組、護理與影像技術、診斷組。其中護理組負責培訓護理相關理論和操作,影像技術組負責培訓設備原理、掃描方式等,診斷組負責培訓影像讀片、影像解剖。放射科技師必須參與護理與影像技術共性的專題講座,可選擇性參加診斷組專題講座和讀片會。同時,鼓勵參與醫護人員參與影像診斷、技術的學術交流會。
(5)一體化排班。護士、一體化排班,合理排班,如:高帶低等。白班由護士長、總務護士、護士當班,夜間行二線班等,做到新老、強弱搭配,開展彈性排班,24 h 負責制。在技師或護士人力不足時,如:護士頂技師崗位、技師頂護士崗位。
通過考核小組制訂的護理質量評價表對醫護人員進行評價,主要評價護理操作、護理溝通、疼痛管理、需求滿足,各項指標評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護理質量越高。
在開展績效考核后,制訂自制指標量評表,對組間護理人員的護理考核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主要包含護理服務、職業素養、科研教學、科室管理以及護理質量等指標,評分為0~100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護理管理越好。
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操作、護理溝通、疼痛護理以及需求滿足等指標的評分,比對照組顯著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護人員護理質量比較[(±s),分]

表1 兩組醫護人員護理質量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護理操作9.78±0.24 8.80±0.38 8.445<0.001護理溝通9.03±0.48 8.22±0.32 5.438<0.001疼痛護理9.64±0.25 8.62±0.27 10.736<0.001需求滿足9.14±0.33 8.43±0.26 6.545<0.001
研究組護理考核評分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護人員護理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醫護人員護理考核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 值P 值職業素養98.13±1.47科室管理96.36±1.97護理質量96.20±2.10科研教學97.41±1.57護理服務97.50±2.46 92.13±2.29 90.44±2.13 91.56±2.29 93.27±1.31 91.34±2.09 8.540<0.001 7.903<0.001 5.784<0.001 7.842<0.001 7.391<0.001
影像科屬臨床其他科室的附屬科室,患者流動性大,且多來自不同科室。放射科中,護士被分配到醫院各科室,負責MRI、CT、X 線等護理質量,而放射科護理管理不明確、規范性,不利于統籌管理,甚至在一定程度影響放射科護理水平和影像學技術水平。影像科為醫院常設科室,能對相關疾病提供檢查、診斷,并能促進臨床治療工作開展,從而實現檢查、診斷、治療一體化。放射科日常檢查工作、治療工作等均有較高要求,所以需要引起醫院管理部門關注,針對管理效果不盡人意、工作效率低、護理質量差等問題,積極探究解決方案[4-6]。
根據影像科實際情況,建立優質化、特征性管理模式,能促進影像科護理質量提高。在臨床應用先進技術手段,能為患者疾病有效治療、快速康復提供保障。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健全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有效提高放射科的檢查工作、診斷工作和治療工作的效率,進而提高護士、技師的工作質量。實施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明確各自職責,開展專業化培訓,使影像科護士、技師持續學習專業知識,促進其技術熟練度、操作水平等明顯提高。同時,還應更深刻地了解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的積極作用、實際影響、重要性等,全面提升放射科的護理管理效果,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康復需求,構建良好護患關系,有助于影像科工作可持續性發展[7-10]。
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能促進整體的護理水平與品質提高,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可度,有助于醫院聲譽的提升。考慮原因是影像科護士、技師均了解自身工作,相互配合,充分發揮自身主觀效能,發揮自身優勢,能夠彌補傳統工作中的不足。除此之外,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確定排班時,需要綜合考量工作年限、工作經驗等多種因素,對影像科護士、技師的日常工作進行合理分配。
換個角度觀察,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能促進影像科工作效率、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本研究中,對研究組患者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能從根本上解決護理期間出現的有關問題和安全風險隱患,能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與護理滿意度。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能提高臨床效果、整體護理質量。并且開展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能減少造影劑泄漏及重復掃描的比率。這種管理方式在醫院的有關部門,尤其是影像科的醫師和護士,可得到更多患者的認同,大大地改善醫患關系,為診治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提高了影像科的工作效率[11-13]。
綜上所述,建立護理與影像技術一體化管理模式,不斷改善放射科的護理品質,以全面提升放射科的護理品質,為更多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和快速的康復。促進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