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嵐,李冰
1.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山東濟寧 272100;2.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濟寧 272100
消毒供應中心為院內無菌器械供應中心,雖未直接參與醫院內治療與護理工作,但在維持醫院體系方面有重要意義。消毒供應中心負責監管檢查器械清洗質量、包裝質量、輔料制備、消毒、滅菌,可直接影響復用器械的使用壽命、各科室的診療質量[1-3]。常規清洗消毒包括:沖洗、洗滌、漂洗、消毒、滅菌、機械烘干等,這些清洗消毒流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臨床需要,如果對手術器械消毒滅菌不徹底,將會導致醫院范圍內大面積感染,供應物品不齊全也將影響診斷與治療,因此對手術器械清洗質量的把控對于降低院內感染而言至關重要。有研究顯示,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比常規清洗更注重細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規章制度,使臨床手術操作能順利進行,而且可減少院內感染情況的發生,提高手術安全性,促使患者通過手術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4]。本文選取2021 年7 月—2022 年12 月山東省濟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40名工作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對手術器械實施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的清洗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消毒供應中心40 名工作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兩組,每組20 名。同時納入200 件回收的手術器械進行研究,所有手術器械清洗消毒均由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負責清洗管理,其中對照組納入100 件和觀察組納入100件。對照組手術器械污染程度:輕度30 件,中度45 件,重 度25 件;受 污 時 間20 min~2 h,平 均(62.35±9.76)min。觀察組手術器械污染程度:輕度28 件,中度37 件,重度35 件;受污時間15 min~2 h,平均(63.12±8.93)min。兩組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對照組年齡30~42 歲,平均(34.86±2.33)歲;工作年限2~10 年,平均(6.54±1.73)年;受教育程度:專科9名,本科11 名。觀察組年齡28~40 歲,平均(35.17±2.42);工作年限1~9 年,平均(7.01±1.62)年;受教育程度:專科7 名,本科13 名。兩組手術器械受污時間、污染程度及工作人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選取的器械均在本院使用,且兩組手術器械清洗管理后需由同一批檢測人員進行質量檢測。
對照組予以常規清洗,由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回收待消毒器械,常規清洗消毒包括:沖洗、洗滌、漂洗、消毒、滅菌、機械烘干等,其多為機械清洗操作,對于可拆卸的手術儀器進行拆卸,精小器械部位需手工進行清洗消毒,根據不同器械類別分裝至不同包裝,且需定期檢查消毒用品是否在合格日期內,消毒水是否符合要求,定期檢查和替換,對清洗不合格的容器、器械等再次進行清洗,對需要及時報修的手術儀器進行報修,并記錄檢測結果。
觀察組采用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清洗,具體操作流程如下:(1)確定好清洗器械所需要的物品。確保使用的為純化水或軟水,清洗劑大多數為多酶清洗劑,對表面污漬嚴重的先進行預刷洗、對可拆卸的手術器械拆卸到最小程度進行清洗消毒、對于精細的手術器械應當先手工消毒清洗,期間所有工作人員須掌握消毒技術、了解消毒制度以及隔離制度,并按制度流程嚴格執行消毒工作,清洗時保持認真細致,始終秉持著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工作,且避免不必要的觸碰撫摸。(2)根據消毒供應中心情況,制訂相關管理制度,以確保消毒供應工作有章可依:①完善相關手術器械清洗制度;②完成無菌物品質量檢測;③定期進行工作人員清洗操作技能及專業考核,并針對性地加強,確保消毒工作順利進行。(3)根據消毒供應中心衛生管理要求:①定期殺菌、消毒;②建立監督小組,糾正手術器械清洗過程及相關制度執行的問題;③及時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匯報、記錄并解決;④對于發生頻率較高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以降低發生頻率;⑤對消毒質量進行定期抽檢,保證手術器械消毒質量不斷提升。(4)明確崗位職責,提高基本操作水平,規范工作人員行為,定期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強化其責任心和崗位意識,定期考核工作人員技能,設立相應獎懲制度,以保障消毒供應中心制度的順利實施。(5)規范滅菌包裝使用,及時清潔處理滅菌所需包布及包裝盒,并在下次使用前進行質量核驗,檢驗結果合格可使用;包裝手術器械時,選擇不含毒性成分且不易脫落染料的包裝材料,同時包裝材料應利于滅菌劑滲透,以達到滅菌效果。包裝時,以目測為主檢查潔凈度,清洗干凈的手術器械無瑕疵,對于復雜、精密的器械使用放大鏡檢查,不合格的器械進行再清洗處理;清洗后,需要包裝外觀清潔整齊、干燥無破損,包裝完成后,應在包布或包裝盒外部貼化學指示膠帶,上面簽署好物品名稱、操作者、核對者、滅菌日期及有效期,并在包裝中心放置化學指示卡,最后使用高壓蒸汽機進行下一滅菌流程。兩組手術器械清洗管理后需由同一批檢測人員進行質量檢測。
①對比兩組手術器械清洗達標情況。按本院內手術器械清洗評定標準,對消毒供應中心器械消毒進行評定,將經消毒供應中心回收處理后手術器械表面非常光亮潔凈、未見污漬,通過隱血實驗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視為達標;將經消毒供應中心回收處理后手術器械表面可見銹斑、污痕,通過隱血檢測實驗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視為未達標。②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及工作質量對比。工作壓力:根據本院自制工作壓力評分表進行評分,為百分制,分值越高,工作壓力越大;工作質量:由消毒供應室負責人根據工作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分,為百分制,得分越高,工作質量越好。③比較兩組清洗質量控制效果。以本院自制核查記錄表為依據,清洗質量與得分成正比,總得分100 分,得分越高,清洗消毒質量越高,控制效果越好。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器械總達標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工作人員工作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工作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及工作質量評分對比[(xˉ±s),分]
觀察組手術器械清洗質量控制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器械清洗質量控制評分對比[(xˉ±s),分]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和發展,手術操作取得重大突破,手術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手術器械的種類與功能也不斷發展進步,器械種類劃分得更加細致、結構更加精密、功能越來越完善,從而提高手術操作質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醫療器械的供應、清洗、消毒、滅菌等方面工作難度[5-7]。常規清洗流程,雖在一定范圍上消滅病菌、細菌,但如果消毒滅菌程度不夠徹底,不僅會增加院內使用手術器械過程中的感染風險,而且會危害患者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加強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盡可能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是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8]。
相關研究指出,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對清洗手術器械進行細化、標準化處理,優化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對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干燥、包裝等程序,提升整體工作質量,且在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下,對清洗器械的水、清洗劑、洗滌方式都進行規范化處理,同時,不同的醫療器械清洗要求也不一樣,此模式對能夠拆分的手術器械進行適當拆分后再清洗,可徹底清洗醫療器械各個部位,提高清洗質量[9]。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不僅將手術器械的清洗進行精細化、規范化處理,而且同常規消毒流程比較,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在具體的清洗前還進行較短時間的預刷洗,能夠達到對醫療器械表面污跡的首次清潔,降低后續清洗的清洗難度,為后續工作進行奠定基礎[10]。本研究結果顯示,清洗消毒結束后,觀察組手術器械達標率高于對照組,手術器械清洗質量控制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手術器械采用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可提高清洗達標率、提升清洗質量。與林英等[11]研究結果相似。
在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下,消毒供應中心的衛生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定期進行殺菌、消毒工作確保消毒中心的環境情況,清洗質量和消毒質量明顯提高,完成無菌物品質量的檢測,且此路徑細化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可降低其工作壓力,提高工作質量[12]。本研究結果顯示,消毒清洗后,觀察組工作人員工作壓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工作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可降低工作壓力、提高工作質量,與康潔等[13]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標準化護理質量控制路徑應用于消毒供應中心手術器械的清洗可提高手術器械清洗達標率、降低工作壓力、提高清洗質量及工作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