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群

最近,我看了一部非常令人感觸良多的電影《天才少女》。該片描述了七歲的小女孩瑪麗和舅舅弗蘭克相依相伴的故事。弗蘭克曾是一名大學教授,后來成為一名修船工人,他獨自帶大瑪麗?,旣愊袼呀浫ナ赖膵寢屢粯右彩莻€數學天才,擁有萬里挑一的聰明大腦?,旣惡透ヌm克的親情與互動非常溫馨、輕松,弗蘭克在教育瑪麗的同時,成長為合格家長的經歷堪稱典范,值得家長們參考、學習、借鑒。
片段1:通過肢體接觸讓孩子有安全感
從小失去媽媽的瑪麗有一只叫弗雷德的獨眼橘貓,而舅舅弗蘭克是她唯一的親人,她從小就很喜歡黏著舅舅,拿舅舅的胸膛當椅子,或拿他的大腿當床。他們會一起坐船在海上沖浪,在海灘邊討論學校里的同學,談論瑪麗喜歡的歌手。與舅舅親昵且無所不談,讓瑪麗感到很有安全感。
解析:肢體的接觸和撫摸是家長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切的重要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多與孩子進行肢體接觸,比如,在孩子哭泣時給他一個擁抱,在孩子玩球類游戲進球時與他擊掌相慶,帶孩子旅游或逛街時牽著孩子的手,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傳遞的溫度和親情的溫暖,這樣孩子長大后才能更有愛心,對他人充滿善意。
在與孩子進行肢體接觸的同時,陪伴也很重要。在孩子玩?;蛐那椴缓脮r,家長在不遠處注視,或者默默地在孩子身邊陪伴,或者聽孩子傾訴心中的困惑與煩惱,然后適時親親孩子、抱抱孩子,讓孩子在家長懷中感受親情的包圍和對自己濃濃的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更有安全感。
片段2:保護和鼓勵孩子的探索欲
因為性格和工作的關系,弗蘭克的思想很自由,他曾對瑪麗說:“我雖然有觀點,但只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一定對,所以不能誤導你。”他給了瑪麗更多自由和探索的空間,讓她自己去感知,而不是直接告訴她“世界應該是怎么樣的”。
解析:孩子的探索欲是與生俱來的,也是需要家長保護和鼓勵的。家長在能夠掌控的安全范圍內,可以允許孩子趴在地上觀察集體搬家的螞蟻、雨后去公園的石壁上捉蝸牛、雪停以后穿著棉鞋去踩雪……孩子的探索是與世界的必要聯結,是近距離感受其生存環境和生活空間的最好方式,家長要引導孩子深入實地,而不要指手畫腳、橫加阻攔。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給孩子制作、購買一些小工具,比如兒童用的鏟子、剪刀、自制的捕蟲網等。家長要鼓勵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積極行動和實踐,并且全身心融入周圍的環境,觀察捕捉到的小昆蟲,用語言、文字、繪畫等形式去描述表現,讓孩子更加熱愛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用眼睛去發現、用腳步去丈量、用心靈去感受,讓孩子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
片段3:學會禮貌地指出別人的錯誤
弗蘭克雖然無法給瑪麗提供非常好的物質條件,比如帶泳池的房子、舒適的床,但是他教給了瑪麗重要的品質——尊重他人,考慮對方的感受。因此,雖然瑪麗明知那位著名的教授給她出的題是錯誤的,但是她沒有當面指出來,因為弗蘭克告訴她不應該當面糾正長輩的錯誤,可以事后指出錯誤,沒人喜歡自作聰明的人。
解析:有的孩子仗著自己有點小聰明,喜歡看別人出丑,當同齡人甚至老師、長輩說錯了話、寫錯了字、做錯了事,特別喜歡當眾揭穿,不留一點兒余地。如果家長不予制止或批評,孩子會以此為榮,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看,等著看別人難堪。這樣幸災樂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不僅讓人覺得孩子心胸狹窄,而且會遭人記恨,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家長要教育孩子,無論是誰都會有犯錯誤的可能,沒有人會永遠正確、十全十美。犯了錯誤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以后盡量避免犯同類錯誤就可以了。當孩子發現了別人的錯誤,特別是比自己年長的人的錯誤,應該私下禮貌地指出,而不是嚷嚷得人盡皆知。只有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才能得到對方的包容和理解。
片段4: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瑪麗一個無心的舉動使弗蘭克大為光火并憤怒地說:“因為你破壞了規則,我都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瑪麗聽后很傷心。事后弗蘭克主動向瑪麗道歉,他還以事實告訴瑪麗,很多時候人們往往言不由衷?,旣愖罱K與弗蘭克恢復了往日的親密無間。
解析:當家長錯怪孩子、遷怒于孩子,或者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真誠地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和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時能讓孩子對家長更加尊重、佩服和敬重,孩子也能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中,學會尊重他人,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為合格家長的過程,家長難免會因為一時心急對孩子說了重話、冤枉了孩子,或者一揚手打了孩子。事情發生后,家長要勇于承擔,不要明知自己做錯了,還放不下面子,而應該真誠地向孩子說明原因,必要時向孩子道歉,這樣孩子在因為無心之失傷害了別人的時候,才能學會反省、擔當和及時補救。
片段5:讓孩子感受“歲月靜好”背后的付出
瑪麗知道自己的生父不喜歡她,傷心地躲在房中哭泣,弗蘭克沒有馬上安慰,而是將瑪麗帶到了婦產科醫院,讓瑪麗目睹了一個個新生命降臨時家人的快樂、激動、感恩和喜悅。那一刻瑪麗知道自己也曾在這樣的期待和祝福中來到這個世上,她很快從被父親忽略的悲傷中走了出來。
解析:因為種種原因,孩子難免會有低估自己的價值、懷疑家長對自己的愛、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的時候,越是這種時候,家長越不能放任不管或掉以輕心,而應該用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生而為人的尊嚴和存在的意義,讓孩子重新振作起來,以更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對風雨和挫折,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當孩子因為一些事而鉆牛角尖兒,對生活和周圍的一切深感疲憊和失望的時候,家長可以找出用孩子的胎發制作的毛筆、孩子過百歲時戴的金鎖、孩子每年過生日拍的照片給孩子看。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從孕育他到出生、成長這一路,家長所經受的艱辛、緊張、苦痛,以及與之相伴的幸福、喜樂、驕傲,讓孩子感受到“歲月靜好”的背后是無數人的“負重前行”,讓孩子重燃對未來的希望,有信心、有動力走得更遠。
因為有了孩子,我們才成為家長。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都能成為合格的家長,為孩子的成長更好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