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現生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情變幻莫測,即使是平時看起來非常聽話的孩子,也會變得很不聽話,經常出現跟家長“一言九頂”的情況。對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支持比反對好,商量比命令好,放手比控制好。
孩子呱呱墜地,讓初為父母的我們激動無比。以后的幾年里用心守護著孩子,看他們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直到踏入校門。這段時間里孩子是那么的聽話、那么的順從、那么的依賴。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嫌你煩了,不愿意跟你待在一起,無論你怎么問他,他都不愿意跟你開口講任何自己的事情,這說明孩子的青春期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既依附于父母,又有強烈的成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對問題開始有更多的見解,我們如果還把他當成小孩一樣管教,代溝和沖突將是家常便飯。身處青春期的孩子,他對成長過程充滿了恐懼、未知和不定,但是也充滿樂趣。我們要直面孩子,理解他們、寬容他們、支持他們、關愛他們,和他們建立一種親密、平等的和諧關系,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
渴望獨立的青春期

任何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能夠自主處理自己的事情,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不能以自己的好惡去安排他的未來,孩子的到來不是替我們完成沒有實現的夢想。要讓孩子有獨立支配事情的自由,成長需要獨立,獨立就像空氣,沒有獨立他們就無法快樂健康地成長。
一位孩子上高二的家長跟我訴苦,說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很多心血,小時候女兒乖巧聰明,成績在年級一直名列前茅,與父母關系融洽。初三上半年期中考試,女兒的語文成績與同桌一模一樣,錯的地方也一樣,媽媽發現后詢問女兒是不是抄襲,女兒堅決否認。媽媽及時告訴了語文老師,語文老師正好也是班主任,知道后就拿走兩個同學的語文試卷,對孩子進行了嚴厲批評。從這之后孩子與父母、老師的溝通越來越少。到了高一,孩子成績一直下滑,父母多次與老師溝通,效果不理想。到了高二上半年,孩子明確告訴父母:不要再逼著自己去學校,去了也不學習,她決定以后學習日語,走語言專業。孩子的爸爸自主創業,是做外貿生意的,工作原因經常去日本,在日本有很多朋友。爸爸問孩子學習日語的打算與出路,孩子對日本大學的選拔方式與要求、學習的內容都非常清楚,并說做好了吃苦學習日語的準備。父母不甘心,多次與女兒溝通,卻沒有效果。
我告訴家長,孩子已經有了明確目標,家長現在能做的第一是“閉嘴”,實在忍不住時候,就暫時離開孩子自己出去散步、購物;第二是給孩子幫助,比如,先給孩子創造條件學習日語,等孩子情緒好轉時再與孩子溝通后續事宜。
孩子對自己成長的認識超前,而父母對他們成長的認識滯后,雙方思維很多時候不在一個頻道。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裝作成熟的樣子,或者做一些冒險的事情,這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被當作大人看待,他們在越來越多的事情上開始爭取自主權,渴望體驗更多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家長需要做的是學會當孩子的聽眾,嘗試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哪怕想法非常幼稚,也要以同理心去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以講故事或者創設活動的形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見解還存在缺陷和不足,讓孩子親身體驗,給孩子一個自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
情緒多變的青春期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情變幻莫測,即使是平時看起來非常聽話的孩子,也會變得很不聽話,經常出現跟家長“一言九頂”的情況。有時孩子還會故意說:“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咋地吧!”這個時期的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管得太多、干涉太多。父母首先要反思:是不是我們決策太過武斷?說話是不是有太多的命令?是不是觸犯了孩子敏感的神經?實際上,孩子通過叛逆的行為來昭示他們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子了,他們渴望被父母認同,當然這也正暴露了他們的幼稚和不成熟。父母要以商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即便商量不成功也有利于日后的溝通,增加后面解決問題的機會。家長要記住:對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支持比反對好,商量比命令好,放手比控制好。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體發育迅猛,特別是生理與心理系統的改變會給孩子帶來不少困擾,獨立意識的增強也讓孩子的情緒無法預測,家長如果不在意孩子內心的變化和需求,對孩子情緒的變化不理解、不重視,會讓孩子和家長產生對抗。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做父母的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多加關注,充分認識孩子青春期情緒的特點,克制自己的情緒,對他們的行為舉止給予最大程度的理解并認真對待,融洽家庭氛圍,做孩子的貼心朋友。當然,如果家長能做控制情緒的表率更好,比如,在家庭中不會動不動就大發雷霆,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和孩子做朋友,用理解、疏導的方式指導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盡快度過情緒多變的青春期。
爭強好勝的青春期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心理的不斷成熟,有了競爭意識,變得愛“面子”,在意別人特別是同學與老師對成功者和失敗者的評價,變得爭強好勝。
小欣是私立學校的一名初二女生,爸爸是留學歸來創業的老板,媽媽是本科畢業的全職媽媽。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小欣跟我哭訴了近三個小時,說了很多自己的困惑、苦悶和無助。哭訴自己從小就是“學渣”,文化學習一塌糊涂,但喜歡唱歌、跳舞、畫畫、書法,在小學階段參加多次藝體比賽,成績很好。五年級有次考試,不知什么原因考得特好,連她自己都感覺不真實,父母多次夸她進步很大。父母也常對她說父母優秀孩子一定優秀,于是初中把她轉到私立學校。第一次月考,學校進行表彰,她居然拿了特等獎。從此以后,她擔心極了,害怕下次考試拿不到這個成績就沒法見人。于是她拼命學習,壓抑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做最不喜歡的事情。她感覺自己快崩潰了,與同學關系也不好。
我專門利用家訪的機會,跟小欣父母進行了一次深談。在小欣父母看來,給孩子花這么多錢上私立學校,還花了這么多時間與精力陪孩子成長,孩子就應該很優秀,但結果事與愿違。
針對小欣父母,我給出的建議是:第一,孩子是獨立個體,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當著孩子的面不要給出“你失敗是因為你笨、你不努力”等負面評價。第二,陪伴時不要再出現刺激性語言,父母養育孩子是應盡的責任。第三,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逼著孩子當面承認錯誤,甚至用打罵的方式硬逼著孩子說出“改邪歸正”的承諾。批評與表揚都要注意方式,批評次數少一些,場合私密一些,表揚孩子多一些,場合公開一些。第四,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避免和其他孩子作比較,特別是當著外人的面說,這樣的話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家長只有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縮短與孩子心靈的距離,讓家庭和睦幸福,孩子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