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初級中學 丁詩潔
近年來,初中階段學生的學業壓力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出“雙減”政策,對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帶來了創新性改革,使學生不再通過大量的歷史作業鞏固所學,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排斥心理,進而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文章以統編版初二階段的教材作為載體,闡述在“雙減”政策下優化初中歷史作業的意義以及初中歷史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探求在“雙減”政策下進行歷史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相應的參考,從而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要求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的心理、身體、道德等方面做到全面發展。這一政策對初中歷史作業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順應了國家提倡的“為學生減輕負擔”教育政策,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歷史眼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對于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來說,其涉及的內容廣泛,包含了從古至今的歷史發展過程,學生也是第一次接觸歷史這門學科。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進行梳理、理解與掌握。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歷史教學最主要的開展方向是作業的設計。教師應該注重作業設計的高質量化,在滿足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歷史性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完成教師所設計的歷史作業的過程中做到“寓教于樂”,讓這一過程充滿娛樂性,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完成教師所設計的歷史作業,將“雙減”政策前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并在“寓教于樂”中做到理解并掌握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信心。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教學時,教師可以對這一課的相關內容設計“閱讀類”歷史作業,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館資料或者互聯網文庫進行相關刊物的查找,然后再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夠以輕松的方式學習,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意義以及對青年學生思想的影響。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相關文學作品,如在新文化運動背景下誕生的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培養學生歷史文學素養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得以提升自己。
實施“雙減”政策的本質在于減輕在義務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繁重的學業負擔。由于歷史學科知識內容多,涉及的歷史跨度大,教師所設計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歷史所學的知識,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歷史作業的設計得到創新改革,減少“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對于“質”的追求,讓學生在做到鞏固基礎的同時提升歷史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發展。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由于教師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學習問題,進行相應糾正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
由于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學習的差異性,教師沒有考慮到這種差異性帶來的影響,因此導致不同學生呈現出不同的作業完成情況。有的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較為糟糕,出現基礎性的錯誤,而有的學生對重難點無法辨析,這些情況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而且還限制了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歷史學科具有學科特性,注重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然而在歷史作業設計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大部分作業設計只是為了鞏固基礎性的歷史知識,通過反復刷題以及背誦,讓學生被動地記住所學的知識。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利于學生實現歷史思維層面的拓展。
作業的批改和反饋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常常會用一些如“/”“X”等簡單符號作為批注,沒有多余的時間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針對性評改。通過這些符號,學生只能知道哪個題錯了,哪個題對了,好學的學生會深究自己的作業錯在哪里,但大部分的學生只是簡單地看一下,對作業錯在哪里不得而知。此外,有的學校對“雙減”政策的落實僅停留在降低學生作業“量”的方面,而對于“質”的方面并沒有做到相應的提升。
“雙減”政策對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提出相關的具體要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這一舉措不僅積極響應了國家“為學生們減輕作業負擔”的政策,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世界,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隨著學生進入新一個階段的學習,其學習之間的差異性也會得以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將作業進行分層設計,使作業設計能夠更有針對性。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教學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基礎較弱,對課本內容上的知識點不明確,對歷史節點所發生的事件不明晰。因此,針對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讓該層次的學生按照課本上的內容,用時間軸或者羅列知識大綱、繪制思維導圖等方式對辛亥革命的背景、導火索、時間、地點、人物等進行整理與總結,鞏固基礎層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使其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串聯,從而讓該層次的學生更好地進行理解和掌握。
對于提高層的學生來說,他們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作為學習的支撐,但是其歷史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因此,針對該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布置一些分辨類的歷史作業,讓學生采取制作表格的作業形式對前面所學的“洋務運動”進行辨析,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兩者之間的不同。
而對于綜合層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扎實的基礎,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該注重對于他們綜合能力的拔高,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綜合性材料題提升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水平。
促使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是歷史作業的重點內容,因為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來說,只有讓學生在解決歷史作業的過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完成一些有關歷史方面的探究性任務,從而使學生能夠由淺入深地學習歷史知識。
初中歷史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零散、范圍廣泛,包含了從古至今的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也是學生經歷小學學習第一次接觸到歷史這門學科。然而,有些學生在面對所學的零散、范圍廣的歷史知識時,掌握不到理解、記憶知識的要領,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知識點進行記憶,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逐漸對歷史失去學習興趣。
因此,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趣味性的作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設計視頻類作業,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方式完成歷史作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新穎的教學方式還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做到課后高效率地鞏固知識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拓展類趣味歷史作業,讓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拓寬歷史眼界,進而強化歷史思維。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教學時,當學習到“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拍攝類”作業,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課外書籍以及互聯網內容,訪問相關人員或者參觀博物館的方式,進一步對20世紀初的中國景象進行相關探索,拍攝一個兩分鐘的短篇內容,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這能使學生在拍攝的過程中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繁榮發展的過程,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同時還能通過拍攝的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汲取知識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
此外,在“五四運動”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編寫課本劇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根據“五四運動”事件進行背景、時間、地點、歷史人物和經過等梳理,并根據時代背景、故事走向進行編寫,在查閱“五四運動”相關的資料時更深入地了解當時事件發生的過程,同時還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青年一代對祖國的滿腔熱血以及想要振興中華的堅毅決心,從而在編寫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除此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對作業的藝術性、趣味性、創新性進行多方面剖析,體現作業布置的實效性,挖掘與歷史知識相關的作業內容。除此之外,在歷史作業布置時加入文學影視作品鑒賞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在文學影視作品中感受歷史浪潮的浮沉,從而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讓學生觀看《建國大業》《開國大典》這兩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歷史題材電影,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同時,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都經歷了哪些事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家里老一輩的親人進行采訪,讓學生通過觀看電影以及采訪長輩的方式體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過程中,無數人民所付出的辛勞與汗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體會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做到努力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獨立學習能力固然是自主學習能力中重要的一種,但有時候個人的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可見設立小組的意義在于使學生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彌補個人的局限性,在團隊中能夠培養合作能力,通過互相學習和交流實現能力提升。
例如,在統編版八年級下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小組合作型歷史作業,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外交模擬,體會毛主席提出的新中國三條外交方針,即“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讓學生理解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的關系。除此之外,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不同觀點的“交鋒”,從中采納其他學生的觀點,借此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拓展,使其在心中也樹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象,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并非僅局限于文章上述所提到的四種方法,還存在別的方法值得我們深入挖掘。不論采取哪一種方法,其本質都是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下學生繁重的學業負擔。對“雙減”政策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創新改革,這一舉措不僅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自己,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做到“以史為鑒,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