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建設路第二小學 李 玲
目前小學音樂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音樂欣賞內容不全、教學方法合理性不足、缺乏科學的教學評價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對于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音樂教學特點為依據,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與多個角度欣賞音樂,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學生的審美體驗更為完整,讓學生產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及時對課堂教學評價進行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音樂教師要將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作為重點內容,以學生認知特點為依據,讓學生切身體會音樂的魅力,從而提升其欣賞能力,為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奠定基礎。
縱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存在較多問題,具體有以下幾點。
從表面上分析,音樂作品的構成部分為歌詞、樂譜、節奏等,傳統的音樂教學多是淺層學習,未深入剖析與滲透音樂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與情感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應用的音樂欣賞內容處于淺層次,且內容不全,無法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在音樂欣賞中,音樂內容的完善程度有待提高,學生對音樂的主要興趣聚焦在流行音樂上,對古典音樂等音樂形式興趣不強,造成學生音樂欣賞需求與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之間的沖突,導致學生缺乏完善的音樂欣賞內容。此外,由于學生年齡限制,其認知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欣賞以感性認識為主,無法達到音樂欣賞中要求的理性程度,對音樂情感內涵和思想境界認知不足,對音樂欣賞的理解存在偏差。
課程改革深化推進的今天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改變,教師應明確改革與創新的現實意義,提高教學方法的新穎性與科學性。但是,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資源的能力不強,沒有立足學生學習需要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方面相對不理想,很難取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在當前音樂教學課堂上,教師存在注重音樂內容展示,忽視音樂知識傳遞的特點,對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欣賞方法的教學有待提高,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具體而言,教師多以親身示范和多媒體展示為主,教學方法中缺乏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音樂演奏的內容,并且現代多樣化教學模式在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上應用較少,學生體驗較為單一,不利于深入學習音樂知識。
為了完善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有必要完善教學評價。但是分析當前的教學可知,教師對音樂作品進行的評價主要從主觀層面上分析,甚至將其作為標準答案,在學生回答問題存在較大偏差時將自身的主觀理念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思路逐步變得模糊,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產生不利影響。實際上,音樂欣賞與音樂主題相符,這一活動可謂不同的學生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因為教學評價模式化問題比較突出,難以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身欣賞能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教師必須做好音樂欣賞的強化工作,以欣賞為主要切入點,調動學生投身于音樂藝術殿堂。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喜愛程度較高,因為這一環節能帶來更豐富的情緒體驗,能放松身心,營造優良的生活與學習氛圍。但是對傳統音樂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分析可知,喜歡聽音樂的人數占比高于喜歡音樂欣賞的人數。并且進入21世紀之后,中小學教學重點在于改革與創新,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減負,然而沒有對課業任務進行把握,學生的精神生活沒有相應調節。
音樂就像一種特殊語言,可以陶冶學生心靈,讓其放松身心。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并不需要高超的技能,只需要發揮聽覺的作用即可在鑒賞與品味環節中完成相應的欣賞。由此可見,音樂欣賞無論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還是提升學生欣賞能力方面,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不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與精神負擔,反而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放松身心,全面理解與解讀音樂,掌握更為簡單的音樂之聲,讓學生將音樂欣賞當作一種愛好。
促使學生在聽覺的基礎上有所感知,是音樂欣賞的重要一環,讓學生用心感受與體驗,使其養成聽音樂的習慣,且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提升自身感知音樂的技能,為學生在日后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藝術性與創造力奠定基礎。
從學生聽覺方面分析,音樂欣賞可以讓學生在欣賞中品味與體驗音樂的魅力,在深入理解中提升體驗音樂的能力。體驗是學生學好音樂的關鍵,讓學生在欣賞中思考與感受,最終從感性向理性思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因為學生的欣賞能力差異較大,且其存在較大的個性化差異,部分學生欣賞音樂時僅可以體會音樂節奏快慢的變化,沒有切身認知與體驗音樂,甚至無法用心感悟,無法達到相應的理解,不利于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總的來說,學生欣賞能力不一與多個因素有關。
從教育角度分析,音樂欣賞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音樂,從而掌握聽音樂的方法,在理解中體驗,提升學生理解與欣賞音樂的能力。
對音樂欣賞課進行分析發現,教師應基于學生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應以不同風格或各地域的音樂為欣賞課的音樂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小學音樂教材選取的音樂作品范圍廣泛,如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對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進行把握,更好地掌握音樂作品體裁與風格的差異。
每節課的時間不長,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首具有語言形式與民族風格形式的民歌,更難以學會某一種樂器的用法。分析音樂欣賞課得出,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作品中,通過鑒別與對比的方式了解民族風格與藝術特點。比如“環球風采”這一音樂作品旨在讓學生切身體會其他國家的歌曲,通過音樂欣賞對各民族的風土人情進行了解。可見,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需讓學生博覽各民族、各地域的音樂,拓寬學生視野,開發其智力,提升其音樂素養。
無論哪一首音樂作品,其內涵都相當豐富,教師切忌對音樂作品進行單一欣賞,應引導學生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讓音樂作品元素變得更為豐富。在開展音樂欣賞活動時,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出發,發揮教材內容的作用,基于教材內容對教學資源進行全面收集,加強培養學生音樂技能,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揮多樣化方法與多種教育資源的作用,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欣賞《我的家在日喀則》時,除了剖析與欣賞音樂作品的旋律、歌詞與音符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音樂作品,讓學生可以對整個作品進行把握,全面分析作品的內涵,提升學生欣賞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發揮歌曲作品中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與地理環境等,讓學生欣賞作品,結合網絡上的“日喀則”在西藏地區的異域風情資料,加強學生對西藏濃郁佛教文化氛圍的了解,讓學生明確這一音樂作品中表達祈禱含義的藏語。同時,教師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示特色鮮明的舞蹈,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藏族同胞的風土人情,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更好地掌握歌曲與舞蹈,使其從中切身體會歌曲表達的意境,在分析作品的內涵中自覺受到精神方面的洗禮與熏陶。
小學生更喜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需在音樂欣賞環節中基于教學需要改革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小小足球賽》教學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播放歷屆歐洲足球賽的視頻,調動學生觀看足球比賽的積極性,讓其了解足球比賽的魅力,交流自身的所聽所想。為了實現在師生互動中掌握音樂節奏的目標,提高節奏劃分的科學性,教師可以在合作中加入號子,在讀的過程中拍打,將音畫結合,寓教于樂,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此外,為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積極性,教師也可以應用學生喜歡的故事教學法,在音樂欣賞中加入故事,為課堂教學增添更多樂趣。比如,在學習《瑤族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布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舞曲這一主題,讓學生基于問題探究與欣賞,從力度、節拍與速度方面著手,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音樂欣賞技能。
1.通過動作,讓學生感受與欣賞音樂。
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進行分析發現,課堂教學需在濃厚的情境氛圍中進行。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給學生播放舒緩或悠揚的音樂,讓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仔細分析,讓音樂在其心中沉淀,學生則能更好地進入音樂意境,最大限度發揮想象,在腦海中構建音樂畫面。
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作為基礎,讓學生合理利用動作感受音樂。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靜靜地聽音樂,會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覺得一直聽音樂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因此,教師需調動學生音樂欣賞的積極性,把握音樂的特點,引入節奏鮮明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舞蹈或者拍打節奏的過程中增強音樂體驗,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例如,在《小雨沙沙沙》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音樂律動,在拍手打拍子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使其切身體會音樂的內涵,促進音樂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
2.通過激勵,讓學生感悟音樂內涵。
學生個性差異較大,具體表現在生活閱歷與家庭環境方面,因此即使是同一作品,其感受同樣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缺乏強烈的音樂感受力,主要在于沒有開發天賦,學習興趣不濃,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不可“一刀切”,應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學習基礎,幫助其有效克服學習的不良情緒。
音樂學科是一門藝術審美的學科,由多種因素構成,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整合音樂教學,明確音樂教學欣賞的目標,讓學生大膽地發表個人建議,鼓勵與表揚敢于發表意見的學生。
例如,在《天鵝湖》教學時,形式多樣的音樂有利于學生欣賞音樂、記住音樂旋律及理解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彩帶的作用,對樂曲情緒的發展變化予以展現。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欣賞音樂,如畫畫、演奏、朗誦等,立足學生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背后表達的內涵。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在跳舞與演奏中提升自身音樂表現技能,增強學習體驗。
3.通過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音樂是一種特殊語言,表達情感離不開音律旋律,教師需要發揮多樣化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更高的興趣,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加強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優良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美與丑,培養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小紅帽》教學時,這首歌曲是巴西兒童歌曲,有優美的旋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演唱《小紅帽》這首歌曲,并基于這首歌的意境與歌詞進行表演。教師可以以《小紅帽》這個故事為基礎,在其中融入歌曲的意境,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歌曲,促進學生將音樂與故事結合,創設意境,突出生動形象的小紅帽與大灰狼的形象,讓學生產生更高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自覺在音樂中投入真情實感,理解正確的音樂表達方法。
4.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
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如演唱技巧、音樂節奏、體悟音樂內涵的能力等,從多個方面定性與定量分析、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將學生平時的成績中納入考查分數,發揮評價的作用,使其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習體系、明確學習目標、深入學習音樂作品。同時,教師需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完善課堂教學體系,對評價的思路進行拓展,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欣賞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師需針對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存在的問題,通過豐富音樂課欣賞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等策略,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了解,促進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