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珍



















[摘? 要] 中考復習需注重思維的發生過程,要從通法到通性,追求解題的自然屬性. 教師進行中考復習時,要通過試題演練,使所有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通過理思路、探方法來找到通法,從善總結、悟方法過渡到通性,最后深化到提升能力,從而提高復習的實效性.
[關鍵詞] 中考試題;自然屬性;通法通性;復習實效性
目前,不斷有研究“自然解法”的文章出現,但大都基于解題學微觀層面探討自然“通法”,缺乏對解題學教學論的中觀研究. 而中考數學試題作為解題學的主導方向,對課堂教學起著“自然性”思想統領作用,因此,立足于系統常規研究試題的“通性”維度更具有前瞻意義.
就存在哲學范疇而言,“自然”取自然而然之意,即按照事物內部規律而發展變化. 北京林業大學王向榮教授認為,自然性包括原始的自然、生產的自然和美學的自然. 把自然界的這種自然性借用到教學論領域,則需要追求解題的自然屬性[1]. 下面以2019年蘇州市中考數學試題第25題為載體,呈現解題探究的自然性,凸顯“崇尚自然和常規”的自然要義,引導自然課堂素養教育的實踐行為.
試題呈現
本題重點考查反比例函數、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以及相似等知識. 本題為學生提供了綜合知識抒發見解的學習窗口,學生可以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將學習的知識概括成問題,然后創設出與認知相沖突的問題,接下來為解決沖突而繼續深究,從而使問題重新明朗化. 在以此題為線復習函數中檔題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第(2)問的求解方法有多種,這體現了學生在初中階段學會了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攻破問題,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現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此題既體現了初中數學教學知識的著落點——從通法到通性,找到解題的自然屬性,又彰顯了核心素養在初中數學這塊知識土地上落地生根,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2].
解法探究
1. 找尋常規思路,剖析圖形本質,實現自然回歸
尋求常規解題思路,需要溯源比較. 溯源比較是解題的基本維度,反映解題學系統內部的自然屬性. 這里的“溯源”是對問題來源的哲學追問;“比較”是對研究方法的認證,帶有定量分析到定性把握的自然特征. 這就是齊民友先生所認為的解題要“回到自然”,而“回到固有的生動活潑的思考”也是克萊因大師的數學遺風. 因為生動活潑思考心理狀態是溯源比較的意義結果[3],可見自然屬性包括溯源比較的本體特征,是自然解題教學論的起點.
教材上的練習題綜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線段的中點、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 學生探究出“相似三角形對應中線的比等于相似比”后解決此題便比較容易上手. 教師上課講解時可加入變式,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求解的自然屬性. 前面的中考題與教材上的練習題,圖形本質是相同的,因此學生很容易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來求解中考題第(2)問.
如圖4所示,過點A作AH⊥x軸,垂足為H,AH交OC于點M. 因為BC⊥
本題考查了學生的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運用此種解法求解的學生,說明他們的數學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達成度較好.
從問題溯源的角度來看一個城市(蘇州市)連續兩年考查同一個基本圖形的客觀事實,2020年的蘇州中考卷第10題、2021年的蘇州中考卷第24題均為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綜合運用,因此研究解題的自然屬性為試題研發提供了方向和趨勢,敞亮地呈現了試題的來龍去脈和立意關聯,反映了命題本源的自然屬性,揭示了比較研究的意義在于發散思維的自然過渡,從而實現試題的自然回歸.
2. 巧添輔助線,轉化比值,實現自然聯想
解題過程中學生應綜合運用數學知識. 知識點在教材中是靜態呈現的,但在解題運用中是動態生成的. 在復習階段,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讓學生從知識結構上將內容進行整合,將知識進行統籌,將方法進行內化,從而實現解題的自然聯想. 添加輔助線,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題時質的飛躍的體現. 復習階段,教師應遵循量力性原則,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關聯性、整體性,從而實現自然聯想,實現自然解題的發展.
解法二:學生在解得C(4,3)后,并沒有直接求出交點M的坐標,而是運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求線段MH的長度或轉化成線段的比來求MH的長度.
學生把求線段AM長度的解決思路和方法進行了遷移,不是中規中矩地運用常規方法,而是另辟蹊徑,讓計算量相對減小. 有的學生解得點D的坐標后,過點D作x軸的垂線,運用“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將比例進行轉化. 學生解得點D的坐標后,想到求比值用相似比,于是回到出發點. 在作高的過程中,學生得到比例的性質,可謂“植一木,成一林”. 解題中體現了用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來理解數學,更體現了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從自然屬性出發,在從“解決什么”到“學到什么程度”的過程中,研究解題的自然聯想為解決此類問題指明方向,提示“轉化”思想,過渡到自然聯想. 此類解法使學生學會思考,解題穩重而又不失方法靈活. 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得到自然聯想,上述求解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幾何直觀等核心素養培養也落到了實處.
3. 借助相似三角形,尋求通法通性,實現自然建模
學生在尋求更高層次的解題思路時,會經歷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掌握解題方法,拓寬研究問題的思路,會有新的認識,新的生成,新的思維突破,并形成通法通性,實現自然建模,最終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 學生求線段的長度時,借助相似三角形構造模型,可見自然屬性應包括通法通性的特征,實現自然建模,實現自然解題教學論的飛躍.
解法三:學生發散思維,在AB的右側構造“A”形相似三角形,使計算量減小.
學生通過兩次構造相似三角形來求解,即在AB右側構造圖形,使計算簡單,將問題轉化為一個合適的數學模型,體現了學生對相似三角形知識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 此解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并通過問題重新構造模型,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解法四:學生通過構造“X”形模型找相似.
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為找相似,順其自然地想到了構造“X”形相似. 由數到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學生采用上述解法,說明學生平常學習中注重實踐探究,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更體現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很強,數學建模也搭建得比較成熟.
從問題通法通性角度解答此類中考題,從題目的適宜性、生成性、創生性角度出發評析此類題目,此題難度不大,兼顧了所有學生,讓學生都有所體悟,因此起到了“以題知法”的作用. 此題可以作為數學復習階段的原始素材,然后延伸教學內容,拓寬思維,尋求通法通性,實現自然建模,最終得到試題的自然回歸.
4. 借助參數,由特殊到一般,實現自然順應
尋求解題的一般性思路,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最終得到自然順應. 數學知識的獲得不能局限于某一個點,應從解決問題背后隱藏的思想方法中挖掘,內化為方法,用這種方法去研究和解決新問題,從而使問題螺旋式上升,方法螺旋式升華[4]. 可見自然屬性應包括一般性原則,實現自然順應,實現自然解題教學論的升華.
解法五:有少量學生將點A看成動點,運用參數k來解決問題.
此解法與解法三有相同之處,但繞開了k的具體數據. 可以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數學“從特殊到一般”思想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是學生“學習能量”和核心素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的境界,其能為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問題一般性原則出發講述同一知識考查的客觀內容,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蘊含數學的一般性觀念,能提升對知識點和方法的深度理解,將方法內化于心,將數學思想轉化為數學策略,從而實現自然順應,實現知識的自然屬性回歸.
教學啟示
中考真題作為復習階段的原始素材,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如何在課堂分析中進行客觀呈現,如何將解題的自然屬性進行呈現,如何將試題的通性進行體現都非常重要,真題講解將引領課堂自然生成.
1. 理思路,探方法
教師的作用在于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復習的任務還在于“發展”,即知識得到新的發展,學生得到新的發展. 很多試題,表面上看是新題,但同舊題的求解方法差不多. 這打破了教師和學生的慣性思維,促使師生共同探索,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2. 找通性,善總結
復習的任務在于系統整理、融會貫通. 上述試題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解決函數的經驗,運用構圖直接求解或運用轉化等方法,都是找通性,讓零散的知識一一再現. 上述過程,學生通過解題,將原有的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網和思維網,從“找模型—建模型—解模型—用模型”的通性中去解決問題,并總結經驗. 解題復習,能增強學生對數、形的整體認識,能使知識達到系統性、連貫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有利于將學生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 悟方法,提能力
函數中考題一般從基本圖形出發,轉化為求交點問題、相似三角形,最后得到一個簡單的模型. 這體現了數學中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能促進學生把問題想深想透,將思維與實踐引向更深遠處.
在平時的復習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問題的解決,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策略,更要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落實和提高.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訓練一題多解,要引導學生總結解題用到了哪些方法,是否有更特殊的解法,這些解法有沒有共同點……這樣學生就會對不同的解法進行比較,養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并找到此類題的通性通法. 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展示一些能夠鍛煉學生數學思維的真題,多滲透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找到解題的自然屬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形成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培養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5],此類中考題正好呼應了新課標. 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思維解題,考查了全體學生應該達到的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考查了不同學生用不同的策略. 解題教學要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既用常規思路,又找到通法通性,體現不同差異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養成. 此類中考題將思想貫穿題中,將直觀想象、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隱藏于解題中,找到解題的自然屬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解題中,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朝仁. 認知系統的邏輯秩序:讓學習真正發生的“道”——基于數學實驗的視角[J]. 江蘇教育,2016(Z3):23-26.
[2]羅增儒. 核心素養與課堂研修[J]. 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23):14-20.
[3]孫朝仁. 初中數學“教思考”的教學細化——以“分式”為例[J]. 江蘇教育,2020(91):38-40+60.
[4]丁小將. 試析微專題在中考數學復習中的應用[J]. 數學教學通訊,2021(08):60-6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