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勇
童年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想讓孩子長大以后有能力獨自適應社會,關鍵在于從小培養。

昨天晚上,我和袁晗(化名)有過一個溝通。他說他太恨爸爸了,除了絮絮叨叨地讓他去上學,一點兒也不理解他當下的痛苦。他終于忍不住朝爸爸咆哮:“我就是那個您認為的廢物,我就是廢物,別再指望我了?!蔽覇査骸叭绻职植慌隳懔?,那你準備怎么做?”他說:“該怎么做就怎么做,明天我還是會去上學?!?/p>
清晨,我給袁晗的媽媽發了一條信息:“袁晗今天起床去上學了嗎?”
“沒有。昨晚讓我給他買早飯,吃了去上學,我問幾點喊他起床,他說自己醒,讓我信任他。”袁晗媽媽回應寫道。
“我還是想提醒你,要注意調整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如果模式不及時調整,兜了一圈似乎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我遲疑了一下,一直擔心的結果出現了。
一次危機干預
袁晗,揚州市的一名高三男生。在高二下學期,因為感到學習壓力大伴有焦慮失眠,出現拉肚子、發燒等軀體化癥狀而輟學在家。父母在他6 歲時離異,他一直跟著媽媽和外婆一起生活。從小媽媽和外婆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同時傳遞了許多內在的束縛給他。
第一次接觸中,我發現他是個能言善辯、思維活躍的學生。評估過后,我建議他們家庭干預的方式是媽媽退到幕后,由爸爸來陪伴。袁晗的爸爸媽媽非常愿意配合,尤其是爸爸,那么多年沒有陪伴孩子成長,內心有愧疚,想通過這次陪伴彌補孩子成長中的缺失,同時緩解自己的內疚。
兩個月后的一天晚上,我收到袁晗爸爸的一條信息:“老師,我準備放棄了,除了滿嘴謊話,行動力幾乎為零,昨天晚上我徹底崩潰了。您知道嗎?為了他我每天路上來回2 個小時,放棄了陪伴另一個孩子的時間,真的很累!老實說,他是一個不遵守承諾的孩子,他自己答應的事情都做不到,我現在真的糾結是不是該放棄?”
我回應:“他內在抗壓能力需要一點點提升,這個階段需要我們穩定的陪伴。作為父親,你很了不起,每天擠出時間陪伴他,過程中你肯定會有無奈、焦慮。”
“他不需要我,他需要的是一部手機,而且我發現他現在謊話連篇,我是沒辦法了?!蓖高^屏幕我能感受到爸爸的憤怒。
“是的,他的很多行為確實讓人惱火,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一個‘病人’,他自己也無法控制。他反對的是家長的說教。當你處在無力、迷茫、焦慮中時,如果有人告訴你,你要怎么做、應該怎么做,你的感受會是什么?”
沉默了一會兒,袁晗的爸爸說:“嗯,我好好反思一下?!?/p>
我接著解釋:“孩子通過他的方式使你憤怒而產生放棄,那是他無意識的動機,他把你趕跑了,又可以回到原來的模式中去,你的放棄正好中了他的計。我們需要做的是溫和而堅持地設定邊界,看到和鼓勵他能做到的部分,一點點去修正他內在的人格結構。”
“知道了,我會努力的。”袁晗爸爸回了一條信息。
“哀其不幸”的童年生活
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愈。”童年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想讓孩子長大以后有能力獨自適應社會,關鍵在于從小培養。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孩子成長中的狀態,決定了人格發展是否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現實中,我們發現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上出現困惑的比例相對較高,大家都歸結于是父母雙方教育缺位造成的結果。其實,真正的因素是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自身焦慮帶給孩子的隱形傷害。如果雙方給予孩子的愛是足夠的,那么他們是否在一起生活,對孩子的成長不構成重要負面影響。袁晗媽媽一直說自己一個人帶孩子,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歉疚,似乎是自己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某種傷害。于是,在與孩子相處中,總是有意無意受這種情緒的影響,原本該守住的邊界模糊了,與孩子的關系一直處在某種共生的狀態,自然剝奪和影響了孩子自我主體感的發展,責任感無以生根發芽。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環境,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蘇霍姆林斯基說:“童年時代得不到溫暖和歡樂的人,長大以后就會成為冷酷無情的人。”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如此重要,應如何創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呢?
營造溫暖和諧的氛圍。一個溫暖和睦的家是由家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的。和諧的家庭關系表現在家庭成員之間要和睦相處,相互體諒,互相尊重,時刻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尊老愛幼,教育子女的觀點如能保持一致,孩子在家庭中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照顧,他們就能心情舒暢地去生活、學習。反之,如果父母之間矛盾重重,家庭“戰爭”頻繁,孩子的心靈會受到創傷,他們待在恐懼里,必然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什么樣的家庭關系造就什么樣的孩子,愉快、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給予孩子民主平等的地位。父母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中有一個寬松愉快的氛圍。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生活,精神上沒有壓力,身心愉悅,就愿意投入求知與探索中。平時,父母經常與孩子交流:今天吃了什么、有誰被老師表揚或批評了、誰在你們班最受歡迎,等等。在與孩子就一些事情發生分歧時,父母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千萬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讓孩子內在的自尊受挫。
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為孩子創設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居室,這個小居室的布局以及家具的設計、擺設要充分考慮孩子的特點??衫藐柵_、客廳、臥室的一角放一些玩具、圖書,陽臺上可貼瓷磚供孩子畫畫或貼畫。即使不寬敞的家庭,也應擠出一些空間給孩子,如空出幾個抽屜給孩子放玩具。在成人看來這似乎都是小事,但在孩子眼里,成人為他們創設的這個小天地是屬于自己的,這使他們感到自己在家里與大人是平等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獨立的空間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內在心理空間的獨立。
傳遞父母溫情的愛。溫尼科特一直主張用游戲與孩子互動。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成長的過渡性空間,能使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孩子在游戲中不斷地探索、學習,逐漸培養起良好的習慣、熱愛生活的品質、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等等。因此,父母不僅要為孩子提供游戲的空間和玩具,而且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游戲時間,讓孩子在屬于自己的空間盡情地游戲。所以,父母不僅不應該限制孩子的游戲時間,而且應拿出時間來陪孩子一起游戲。
陪伴孩子放飛風箏、一起參與戶外運動、一起看動畫片等,都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產生無比的滿足感和安全感。即使父母婚姻破裂,雙方也要約定保留另一方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切不可阻斷另一方對孩子傳遞愛。
當我們面對孩子當下狀態“怒其不爭”時,我們更應反思為其創造的“哀其不幸”的童年。那一刻,我們的心柔軟了,對孩子也多了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