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舒雅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我國京杭大運河”被納入全球文物名單,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和清明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也被名列其中,這些地方都是世界遺產。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寶貴財富,它們為不同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機會,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運用全域思維將無錫古運河進行保護與更新設計。
全域土地整治是一種革命性的改革,它不僅延續了傳統的土地管理方式,而且還在不斷探索和創新。在“食、住、行、游、購、娛”旅游發展元素的基礎上,“商、養、學、閑、情、奇”鄉村旅游開發要素的深入研究,無錫古運河鄉村旅游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實現現代消費者與城市居民的完美融合,從而促進城鄉旅游發展的合理布局。無錫古運河景色如圖1 所示。借助無錫古運河的獨特資源優勢,我們將打造出一個具有商業價值和健康價值的旅游度假區。我們將借助古運河的環境資源優勢、康體療養資源優勢和農村健康社會等資源優勢,為旅游者帶來多姿多彩的農村感受。我們還將借助農耕觀光園、農耕科學環境園、農耕產品展示區、農耕博覽園或美術館等,為游人開展感知農耕文化、掌握農耕技藝、增加農耕科學知識的親子游及中小學研學旅游旅游項目,同時,我們還將借助無錫古運河的休閑旅游和漁業休閑旅游等,為游人創造更多的休閑娛樂機會,讓他們在放松心情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古運河的魅力[1]。借助建設休閑旅游示范園,結合傳統民俗婚嫁習俗等,構建古運河情感文化游覽,并以探險、探秘、探奇等新型旅游商品和元素,為游人帶來更加多姿多彩的旅游體驗。

圖1 無錫古運河景色
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京杭大運河的出現應該追溯到吳王夫差為了統治中原地區而北伐齊國,他為了滿足后勤食物供給的需求,不得不考慮古代交通工具中陸運和水運兩類,但由于陸運路途遙遠,并非最佳選擇。因此,吳王便想起了水運,他調集百姓鑿邗溝,以便在長江流域、淮河中間建立一條水路,這條河流被后人認為是京杭大運河的開端,它不僅為吳王提供了便捷的運輸服務,也為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自古以來,無錫古運河就一直在不斷發展,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無錫縣志》記載,邗溝不僅僅是指無錫市市轄區,而且一條從姑蘇(今蘇州市)平門出發,穿越無錫市蕩口漕湖,經過無錫城、武進、丹陽,最終匯入黃河,流經廣陵(今揚州),最終形成大運河江南段的主要河流。千年來,京杭大運河一直在不斷發展壯大,它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也為沿岸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2]。無錫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例子,它以其獨特的河流景觀,為中國南北地區帶來了繁榮昌盛的發展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建設,無錫的社會和文化得到極大的改善,運河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無錫的經濟增長[3],而且也極大地推動了“四大米市之中”的建設,古運河的建設也極大地促進了無錫的社會和文化進步,無錫也因此而被譽為“百年工商城”,并且一直保持著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
京杭大運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不僅是當今世界文化,而且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沿岸的八個省市和七座城市都擁有豐富的遺產,其中包括58 處、65 項的歷史建筑和文化景觀,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這種遺產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們不僅體現了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還為人類提供了珍貴的歷史經驗,促進了生態的和諧。
無錫是我國少數民族工業和吳民族文化的搖籃,有著深厚的中國歷史底蘊,其特殊的地理使得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不僅為沿線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也增進了中國文化的交流。身為我國家喻戶曉的歷史文化名城,這座城池已經成為一個傳奇。無錫的運河一直是當地的重要景點,它的存在改變著當地的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近年來,無錫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努力維護運河的完整性,并在運河沿線開設各種休閑和娛樂項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推動無錫的旅游業的繁榮。從古至今,沿著運河的兩邊,建筑物林立,碼頭和城鎮相互連接,日出日沒,清晨的陽光照耀著屋頂,夜晚的月光照耀著桅桿,從后門可以乘坐小艇,從前門可以走過大街,而到了雨季,一場漫天的小雨,將這里的“人家盡枕河”現代化的民族文化景觀淋漓盡致。無錫的“千里運河古韻在清名”河畔,以及清名橋的歷史文化街區,被譽為京杭大運河中唯一仍然保存完好、最具本土氣息的河岸景觀,融合著吳越文明、運河文明、工業文明,河邊的雙棋盤城堡,以及橋梁、村莊、古老的巷子,形成了江南水城的絕美景象。
運河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為沿線都市提供了經濟支撐,并且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遺產。無錫段運河流域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包含六處全國級歷史遺跡遺址、四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元、三處市級,以及清明橋和惠山兩大歷史文化街區,它們見證了江南地區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展示出江南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研究意義。為了充分保存和發揮大運河文化帶,我國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規劃,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努力實現保存、傳承和充分利用的目標。無錫古運河經過大量的養護和修繕,使其保持了原來的風貌,但是,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古運河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需要我們更加關注和解決。
(1)運河文物的開發與保護之間面臨著復雜的矛盾,伴隨著發展,運河文物面臨著史無前例的風險。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開發損壞了運河流域兩岸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得它們幾乎消失不見;工業化建設也損壞了運河流域的水體和環境;過度商業化也使得原有的文化氣息變得毫無意義。盡管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維護運河文化遺產的原生態,但是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面臨著傳播困難、傳播渠道有限、傳播范圍狹窄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解決。盡管現代人對非遺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缺少深入的了解和實踐體驗,很少有人真正自發地去了解和繼承這種文化。無錫精微繡繼承人趙紅玉教師曾多次強調,錫繡應該就是“人未亡,藝將絕”的精髓。
(2)文旅融合的創新空間有待開發,運河文化遺產的解讀和展示方式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隨著運河文化的申遺成功,大運河流域旅游業也迎來了蓬勃發展。作為當今世界遺產,大運河流域沿線有著豐厚的自然景觀,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沿線各段更是集運河文化與當地文化于一體,具有極高的旅游開發價值。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無錫段運河文化旅游產品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游客體驗不佳、內容淺薄、趣味性不足等。另外,由于當地的藝術表演方式落后,游客很難與當地的藝術形象進行深入的交流,這也阻礙了運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近年來,無錫積極參與推動“無錫戰略”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工程,力爭打造出一條具有高顏值、高品味、高經濟效益的環境長廊,將大運河流域沿岸的旅游資源優勢有機融合,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通過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我們可以提高它的價值,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2020 年7 月,我國文物局、文化和旅游發展部、我國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計劃》,強調要科學合理策劃,突出重點保障,充分尊重大運河文化的自然特征,以文物、生態和自然景觀風貌特征的保存為重心,始終以環境保護綜合治理為核心,努力實現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文物局古建筑專家強調,要促進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重視其歷史物質文化遺存,更要充分利用其經濟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必須在保存運河文化遺產的同時,科學合理地規劃建設,以期達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促進大運河流域綠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4]。為了保護和傳承大運河的文化底蘊,我們應該采取靈活的措施,恢復和改造可利用的河流段,使其進一步充分發揮城市交通和海運功能,展現出運河文化的生命力。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運河文化的價值,我們應該加強對其的宣傳,激勵人們積極參與保護,從而推動運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旅行”是一種繼承和發揚運河流域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因此,在開展運河文化旅行時,應該重視傳統文化與旅行的融合,讓旅游者在享受旅行樂趣的同時,也能夠深入體驗運河流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重視運河文化遺產的完善和真實性,努力挖掘其中蘊含的內涵,不斷提升旅游者對運河文化遺產的認知,將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緊密聯系,達到文化與經濟的共贏。參觀文化景點并非只有一種輕松的活動,我們應該采取更多的創意,將運河的歷史、文化、風俗等元素融入其中,使游客既可以享受美好的景點,又可以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為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化科技,開展各種文化創意娛樂活動,以拓寬中國文化旅游發展的新領域。每一處運河文化遺產都應該被充分利用,以發掘其內部的聯系,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精品,構建出一個優質的運河文化旅游品牌,從而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運河文化百景”名錄顯示,無錫市正在以無錫市段運河歷史文化為核心,將沿途的古街、小鎮、人文風景等各種文化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一系列富有“運河文化”特點的文旅精品,以此打造一條獨具無錫市特點的運河旅游文化帶。
《全球運河文化史跡名錄》將我國大運河列入“有著重要科學意義的運河文化”,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無二的“活的”遺產,自運河開鑿通航至今,兩岸的生靈依靠運河水得以安居樂業,組成了一幅幅優美的天然風景,也為兩岸的人民提供了多姿絢麗的歷史景象。為了讓運河文化得以活躍,我們應該注重人力繼承,培育非遺傳承人,以人為媒介展現遺產,同時運用數字化技術,為大運河的保護和利用提供嶄新的發展視角,以更加深刻的方式來闡釋和了解運河及其相關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應該積極招募數字化技術專家,以便更有效地收集信息資源,建立文化網絡平臺。通過這些技術,游客可以更直觀地欣賞靜態字畫的精美圖案,了解制作工藝和場景,以及欣賞沿途的繁華景色。通過這種方式,游客將會更加熱衷于運河文化,并加深對其的理解。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增進各地遺產保護和傳承雙方的溝通,從而促使彼此學習借鑒,實現運河文化的可持續發展[5]。
通過全域視角編制土地整治規劃,可以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光照、溫度、水源、土壤、生物、勞動力、資金、生產資料等多方面的因素,結合市場和國民經濟發展狀況,達到最大化的效益,同時維護和完善當地的自然環境。經過全域土地整治的實施,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包括改變自然狀況,增強自然環境的能力,節省集約用地,大幅度提高耕地面積總量,進一步提高耕地面積品質,明顯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科學合理配置空間自然資源,完善國土空間格局等。無錫古運河兩岸的整改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忽視它所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比物質遺產更加深刻、持久和廣泛,它們是人類精神食糧,將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為了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我們應該采用正確有效的方法,讓運河重新煥發生機,讓更多的人走近它,深入了解、珍視和繼承它的歷史文化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