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黃雅婷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態,指將思政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入各學科教學工作中,以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方式為載體,有序推進學科教學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步實施,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提供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為此,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緊扣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深入發掘課本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教學元素,在原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課堂教學方法做出系統升級和創新,以更好地滿足課程思政與初中生物融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在推進生物學科教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課程思政是新課改教育背景下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新課改教學背景,各個學科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側重點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現有的教學資源進一步提升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從課程思政的教育指向來看,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式,又是一種新式的教學觀念。針對初中生物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工作而言,強調在生物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科學觀,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生物知識解釋社會及生活中的現象,能夠靈活地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生物學科本身屬性來看,學科內容涵蓋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以及生命科學等多個板塊,學科知識具有理論性強、知識面廣等特點。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與初中生物教學工作進行巧妙融合,可以在提高課堂教學吸引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綜合水平,推動學生社會責任感以及綜合素質的均衡發展。因此,在具體落實環節,教師需要圍繞課程思政以及生物教學的實際需求,多角度融合課程教學資源,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搭建有力的教育平臺,發揮生物學科的育人作用。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基于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在初中生物學科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地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和方法,緊扣課程思政的基本教學內涵和具體要求,做好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升級工作,為各項教學活動的有序推進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立足新課標教育背景,雖然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突出和強化,但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其教學主導性地位仍舊不容忽視。從這一角度分析,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和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著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落實情況。所以,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措施,加深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內涵的了解,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在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方面,需圍繞課程思政的實際教學需求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幫助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價值產生客觀深入的了解,并針對各學科教學特點,督促教師整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落實方法,做好思政融合教學的準備工作。其次,在教師自身教學觀念和方法方面,需進一步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桎梏和影響,加強對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并將課程思政和學科教學工作置于同等重要的教學地位,然后圍繞課程思政的具體教學要求,有序整合課程教學資源,為提升課程思政視域下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助力。
在初中生物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雖然現行的課本內容中融合了許多的課程思政元素,但是作為思政教育的一種形式,課程思政的內容和素材多以隱性形式呈現,需要教師從課程思政教學的角度進一步整合教學內容,從中提取優秀的思政元素,并將其納入生物教學活動中,這樣才能有效保證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有序落實,兼顧生物學科知識本位和課程思政教學的實際需求。
例如,在基于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課程思政教育視角下,教師可以在教學“種子萌發形成幼苗”這部分內容之前,為學生引入袁隆平院士的事跡,通過多媒體課外教學資源的融入,為學生介紹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培育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的貢獻,并對其水稻培育技術對我國國民生活的影響展開介紹,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正是基于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雜交技術,才有效解決了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從科學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的角度綜合分析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培育領域的成就。然后,指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及生活實際,談一談袁隆平院士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學習,用這種途徑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還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出發,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種子萌芽的過程,了解種子在萌芽生長過程中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等外部條件,同時種子自身必須是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成熟胚胎這一生物學條件。從事物的表象延伸至深層的內涵,促進學生加深對“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這一辯證唯物觀點的認知和理解。這種立足課本教材內容、深度整合思政教學資源的方式,為課程思政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提供了有力載體,助力學生在高效完成學科知識本位學習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政素養。
對于生物學科教學而言,簡單的生物現象背后蘊藏的是無盡的生物科學。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將科學史實引入課程思政的生物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科觀念,并沿著科學家的探索道路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和思考,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體會生命科學的魅力。
初中生物作為學生目前接觸生命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巧妙地融入生物科學史,有助于提高課程思政教育成果。為此,在課程思政視角下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地融入生物科學的發展史,將生物科學中的思想、方法以及科學世界觀潛移默化地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進一步豐富生物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拓寬學生生物學視野的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思政教育的本質,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單元教學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微生物的類型、結構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等知識點,也要從生物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引入“巴斯德——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這一課外閱讀材料,以科學史實和相關文獻資料為載體,充實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從巴氏消毒法、近代微生物學以及針對狂犬病、雞霍亂等疾病的預防接種方法等角度出發,為學生展示巴斯德在微生物領域以及生物科學領域的杰出成就,以生物科學史為載體,向學生滲透生命科學研究中所需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除此之外,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還可以將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故事等納入生物課堂思政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對生物學的發展以及生命科學的魅力產生更為深刻的認知,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
新課程教學標準明確提出,在生物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關注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成果之外,還要針對學生生物科學的態度以及價值觀念進行引導,教給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和生活現象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了解,掌握辨別迷信和偽科學的方法與能力。生物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單純地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不利于學生充分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而社會生活則更加鮮明、更有探討性,同時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討論的興趣和熱情,也是活躍課堂氣氛、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有效方式。
為此,在課程思政視野下開展生物教學時,教師需要積極聯系社會生活的具體現象和事件,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或者關注的生活問題、熱點社會現象等為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帶領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學習活動,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更好地遷移和應用生物知識創造良好條件,讓學生在具體社會生活中掌握和內化吸收知識,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逐步提升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動物的主要類群”相關內容教學時,課本中的教學內容主要從不同動物的形態結構以及生理功能角度對動物類群的分類進行簡要介紹。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圍繞本課主要內容設計相應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生物學習中能夠對社會熱點話題展開積極的討論和互動,提高學生對生物認知的同時,培養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增強學生家國責任感等思政修養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推動生物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初中生物作為一門生命科學類的課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是當前學科教學的重要教育指向。從生物教材來看,課本教學資源中有許多實踐類型的教學內容,如“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預防傳染病”“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物種的多樣性”等,都可以作為實踐活動開展的主題。為此,在基于課程思政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需善于結合學科教學特點以及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學習平臺,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外出研學、宣傳小報制作等實踐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課程思政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預防傳染病”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融入學生課后作業的學習活動中。在課后鞏固階段,為了提高學生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設計一幅“預防乙型肝炎”宣傳畫,要求宣傳畫能夠體現乙肝的傳染性以及危害,同時將生活中科學的預防方式融入其中。這種實踐學習活動的設計,既可以讓原本枯燥的生物作業展現更高的活力,豐富鞏固作業的形式和實現途徑,也使學生在參與宣傳畫制作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深對乙肝的了解和認識,使其借助課后實踐作業的方式自覺參與公共衛生話題的宣傳和普及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評價作為學科教學活動的最后一環,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基于課程思政的生物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系統整合之外,還要充分發掘教學評價的診斷和反饋作用,并以教學評價為載體,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課堂教學流程進行復盤,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在課堂落實環節,許多教師處于邊摸索邊實踐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設計不科學或者不合理的地方,這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做出診斷,依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形式,保障課程思政融合教學的質量。
在具體落實環節,一方面,需從學生學習角度對教學質效進行系統性評估,圍繞學生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一體化評價,指出學生在學習環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引導學生精進學習方法和過程;另一方面,教師需及時做好教學總結和自我評價。針對課程思政與生物教學的融合效果,對課堂教學流程進行系統性總結與反思,并從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情況、教學活動的反饋效果等方面做好教學梳理與評價,明確現行教學方式的優缺點,為優化后續教學策略提供參考依據。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不斷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在教學相長實踐課堂中進一步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在基于課程思政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明確課程思政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內涵,并以此為依據對課堂教學方式做出系統整合和創新。在落實環節,教師需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深入分析課程思政與生物教學融合的立足點,基于課程思政的實際教育需求整合課本教學資源,將課程思政的教學元素巧妙地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互動課堂中循序漸進地提升思政素養。教師還需基于課堂教學實踐過程進行系統總結和評價,助力學科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均衡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及成長環境,發揮生物學科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