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崇德小學 浦業玲 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小學 王會光

學科融合指將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取得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的學習效果。學科融合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能夠全面、多角度地認識和理解事物。學科融合可以通過交叉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了解知識體系的結構和演化,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科素養,培養跨學科能力。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跨學科能力包括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綜合思維、批判性思維、溝通協作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是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備受關注。融合教學思維打破了學科、課程和資源的邊界,通過一門學科的向外輻射,增強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將多學科融合的學習模式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實踐要求,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最佳選擇。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認知能力的提升、探索能力的拓展非常重要,并且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
開展跨學科融合式教學,特別是在語文學科中融入其他課程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教學改革要求構建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樹立跨學科課程融合的理念,將課程結構綜合化是順應課改要求的重要舉措。在跨學科課程融合教學中,確立相關的統一主題,找出不同學科的交叉內容,減少了因單學科教學內容重復而造成的資源浪費,豐富、有趣、發散式的融合課程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拓展課堂廣度,有效提升課堂有效性。因此,如何圍繞一個統一主題,將不同學科內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實現課程結構化教學,是每一名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跨學科融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跨學科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和思維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不同學科的重要性,從而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跨學科融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開展更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教學;跨學科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創新精神。
培養“全能型”的學生,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競爭力,學科融合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有效運用則是不二法門。統編版教材六年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中,筆者嘗試運用學科融合,將道德與法治、音樂、歷史等學科知識巧妙地融合在課堂導入、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等方面,以達到優化課堂結構的目的,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同時提升思維品質,增強文化意識,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語言運用”是基礎,是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根據地,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發展思維能力、體驗審美創造,都是通過學習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實現的。因此,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我們應該在核心素養目標框架下,緊緊抓住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巧妙融合語言學習和人文養成,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奠基價值。
將多學科知識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還能促進學生攻克學習重難點,特別是一些抽象的人文思想的傳遞和細節刻畫的把握。
“學科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起到“神筆”的作用,將本節課所要傳遞的文本信息配以形象的色彩比喻,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契合了他們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語文教師用“灰色”表述課文標題,呈現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同志在父親英勇就義十六周年所寫的回憶錄,把我們帶到那個年代;美術教師用“黑白色”解讀李大釗同志肖像畫,讓學生感受年代底色以及人物形象的永恒;音樂教師用“橘紅色”的音符表述課文中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部分,在蕩氣回腸的音樂中感受動蕩歲月中革命家們頑強如火的赤誠、救百姓于苦難之心以及他們舍家為國的精神;道德與法治教師用“紅色”表述課文人文精神,聯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讓學生感受革命烈士舍身為國、敢于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一來,學生更容易理解紅色文化內涵。
色彩是本節教學設計的主線,并通過學科教師這一載體,有機地把各學科的特性融入教學,較為完整地建構了課堂框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整體感知。
語文學科特征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與學科相關的文學作品、報紙和雜志等,使其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和觀點,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寫作等方式,將語文與科學、數學、歷史等學科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只有充分利用各學科的學科特征,才能拓展課堂邊界,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觸更多學科知識,豐富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人”。
“灰色”是《十六年前的回憶》設計的主線,通過回憶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被害后的情形,真實表達了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懷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大部分學生在自主預習后能概括文章的主題內容,但是由于新時代下的小學生與那段革命歲月具有時空距離,難以感同身受,為了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緬懷革命先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覺醒年代》片段,讓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深入地體會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李大釗同志的高尚品質,以此激發學生對英雄的敬仰和愛國情懷。
設計學生活動——任務卡,讓學生帶著課前搜集的歷史資料,通過文中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語句,體悟李大釗同志忠誠愛國的情感和博大的偉人胸懷。只根據文本講文本,學生難免覺得枯燥,特別是有著時空阻隔的文學作品,小學生無法從既有的生活感受中品味和體悟作者的情感。此時,若輔以其他學科知識,則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便于引領學生慢慢探索。以道德與法治、歷史、美術、音樂學科內容為輔線,豐富課堂內容,采取多種途徑提升課堂水平,延續語文學科獨特的韻味,如將“五四運動”的背景以“歷史小講堂”的微課形式呈現。語言環境的渲染離不開歷史的積淀,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有效運用歷史知識,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了解社會發展脈絡以及文章的歷史背景,也必然會深化學生對文本、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美術和音樂是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通過欣賞北大校園李大釗雕塑作品,讓學生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感受穿越百年的滄桑和鐵肩擔正義的主題。另外,讓學生通過品析音樂升華主題,如《征程》唱響青春,用青春放飛夢想;在蒼涼悲壯的純音樂《癡情冢》搭配李大釗英雄事跡圖片的情境里,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習效果。這樣,學生在感受李大釗同志的常人情感、偉人胸懷時更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學科的知識融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轉變,豐富其學習體驗。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語文”是2022 版新課標的新理念,也是課程標準對語文課堂的新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應該依托學科特征,聚焦課堂內涵,提高教師教、學生學的效果。
1.“喚醒感知”——創設有意義的情境。
本節教學設計既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等固有特性,又結合文本的課堂主線創設情境,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精彩片段引人,通過視覺、聽覺的調動,使其整體感知文章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切合實際;以各學科教師觀影后加以形象的色彩比喻貫穿整堂課;在感悟偉人家國情懷環節,以純音樂《癡情冢》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2.“調動已知”——回顧有聯系的知識。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設計的重點難點是通過人物描寫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如何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心理、語言描寫,在以往的紅色故事如《朱德的扁擔》《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都有所體現。學生帶著課前學習任務卡,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探索新知;學生自主從文本中挖掘、從細節描寫中體會李大釗作為普通父親的愛子深情和作為領袖的博大胸懷,達到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遵循認知”——遵循有規律的認知。
目前,因“學”施教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而遵循認知的過程是追求“教”與“學”有機統一的過程。真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學科融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所以有效的學科融學應該是簡潔的、和諧的、流暢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設計中幾門學科的融合運用,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逐步提高學生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將“語文”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體味“語文”。
4.“生成未知”——構建有成效的課堂。
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升素養,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在運用知識中培育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例如,在學會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細節描寫感悟人物品質以后,能為以后學習同類型文章如《軍神》《清貧》《狼牙山五壯士》,或人物描寫文章《兩莖燈草》《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基于語文、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跨學科課程融合教學中,應深入地挖掘與課程相關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學會以知識為載體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擔當,使其能在實踐中創新、在生活中運用。
綜上,跨學科融合課程對培養學生必備品格、提高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競爭力,實現培養“全能型”學生的教育目的。
通過信息化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參與度,促進學校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信息化教學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學習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如在線討論、交流與合作等,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了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果,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組織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與小組教學充分結合,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模式,挖掘不同教學方式的優勢,利用好信息化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科學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
例如,在《蜜蜂》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索蜜蜂的視頻和照片,讓學生更形象地學習蜜蜂的飛行動作、采蜜動作、筑巢動作;將這些圖片和視頻做成課件,通過多媒體方式講授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蜜蜂的動作特點、生活方式以及蜜蜂對人們生活的益處。教師還可以搜集與蜜蜂有關的音樂、美術作品等,開展跨學科教學,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合思維策略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融合思維教學方式旨在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和技能融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意識到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借助學科特征,打好課堂底稿、拓展課堂邊界、聚焦課堂內涵,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