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第一小學 陳海峰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戰略發展計劃之一,對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教育者,我們應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實際教學中,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做到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以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探討生態文明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并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
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與數學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將兩者有機結合,完成立足于數學課堂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師需要在全面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融入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教育元素,為學生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要求學生嘗試利用數學知識或數學方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問題,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傳遞生態文明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環保觀念,讓數學課堂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合,改變數學課堂原有的枯燥氛圍,打造新穎的課堂環境,促進生態文明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的雙向發展。
生態文明是基于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提出的新理念,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注人類未來的生活及發展,強調人類的自主意識。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式或文明類別相比,更具現實意義,要求人類在發展過程中不忘自然、尊重自然,以保護自然為前提,打造全新的生活環境。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人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正視自然法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生態文明教育,指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手段及其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生態文明的實際含義,使學生具備生態文明意識,能夠了解環保的重要價值,尊重自然、熱愛自然。
在小學數學中的生態文明教育,應將生態文明相關的教育元素滲透在數學教學中,以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教師需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以數學知識為載體,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之中,并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及課后實踐等方式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機融合。
首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終身發展意識。近年來,我國對生態文明教育愈加重視,也有諸多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院校辦學特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還能夠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并且,生態文明教育已成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能夠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其次,小學生的求知欲強,學習效率高,善于模仿,可塑性強,因此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人生觀念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將生態文明教育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終身發展意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使學生成長為更加優秀、更加堅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再次,數學教學中的抽象知識較多,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多數教師以講學式或灌輸式方法完成教學,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解數學知識,隨后帶領學生解答數學習題,促進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吸收、理解,并在大量習題練習中,實現知識點的應用與遷移。此種教學形式枯燥、單一,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數學知識的“表現力”。換言之,能夠利用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元素裝點數學課堂,能夠改變數學課堂的沉悶氛圍,為學生打造全新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引入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教學案例作為課堂導入,或以生態文明教育為主題開展課堂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最后,多年來,我國工業領域及社會經濟處于飛速發展中,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及利用,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但這種現象不單只出現在我國,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自然資源均已大幅度減少,生物多樣性也受到破壞,此類生態危機關系到全人類的未來發展。因此,解決生態問題、執行生態保護計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世界各國都應注重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保護意識,從而培養注重環境保護、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一代年輕人。
現如今,我國推動素質教育,教材編寫時也納入了諸多素質教育相關的元素。在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許多與環保意識及生態文明教育有關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備課時深入分析教材中的知識點,并將教材中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內容標注出來,挖掘教材的重點元素,完善課程設計,優化課堂的教學安排,真正讓數學課堂與生態文明教育形成有機聯動。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開篇語中有以“節約用紙、拯救樹木”為主題的插圖,同時輔以相關的閱讀資料。教材資料中詳細標注了造紙時所需的樹木數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也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節約用紙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將此類開篇語作為課堂導入環節,帶領學生閱讀開篇話語,為學生講解紙張與樹木之間的關系。在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森林的存在對于人類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嗎?如果森林不存在了,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通過合理的問題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樹木與人的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愛護花草樹木,節約用紙。
在借助教材內容完善課堂教學安排時,教師還需要考慮當前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行為特征,明確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意義上理解本次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知識點。若學生無法理解,教師則可以適當調整本次教育的主題內容,選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與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講述生態環保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除課本中的資源以外,教師還需要適當引入課外的教學資源,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效聯動,并利用此類課外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重要知識點。
在篩選課外教育資源時,教師應聯系課本知識點與生態文明教育之間的關系,為學生甄選與生態環保理念相關的教學資源,讓生態文明教育無聲地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選擇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教學素材,搭配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完成本課的學習。同時,教師選用的教學資料必須真實、有效,具備一定的說服力,能通過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數據資料,讓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的必要性,了解世界環境保護工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打出“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生態維護,人人有責”的口號,為數學課堂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例如,在“數據收集與整理”相關內容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生態環保相關的數據資料,帶領學生分析環保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其次,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生態環保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并要求學生從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提取重要的數據信息,完成數據收集及相關知識的整理。
最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布置研究課題,要求學生以生態環保為主題,自主查閱相關的資料,并收集更多的數據。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數據收集及整理的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查閱大量資料時,豐富個人的知識儲備,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在查閱中掌握正確的資料查閱方法。此外,教師為學生劃定資料主題,也能夠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閱讀大量與生態文明相關的資料,從而在無形之中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合理的課外教育資源,能夠拓寬數學知識面,使數學教學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合,能夠以合理的教學安排與科學的教學計劃,讓生態文明教育與小學數學教育同發展。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借助媒體設備完成教學,以打造更新穎的教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媒體設備輔助教學,能夠讓各類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也可以通過影音圖像簡化復雜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夠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利用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讓學生沉浸于氛圍之中深入思考情境中的問題,為學生打造身臨其境的教學環境,以更為直觀的教學形式帶動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媒體設備展示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因素,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情境和教學氛圍中產生情感共鳴,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同感,真正發自內心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
例如,五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有植樹問題這一數學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近年來我國植樹造林工程、綠洲計劃等項目的進展。
首先,教師制作微課課件,課件中插入了沙漠、綠洲、植樹造林工程、綠洲計劃、防風林建設等相關的內容,為學生展示如何通過植樹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如何創設適宜人類生活的家園。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植樹造林除了能夠改變沙漠環境以外,還能夠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給出“大面積的防風林,可以預防沙塵暴對城市的侵害”等答案,意識到了植樹與造林工程對人類的重要性。最后,教師順勢引入本課的內容,將生態文明教育高效滲透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
在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等生生互動環節,以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探究行為,引導學生主動解決數學問題。為此,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課題與生態文明教育有效聯系起來,為學生創建生態文明類課題,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豐富、有趣的小組課題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解決數學問題,還能夠增強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雙發展的課堂學習。
例如,在“公頃和平方千米”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課題,讓學生對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計量單位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入下述應用題:
例題:若我國每年可以回收100 萬噸廢紙進行廢物利用,則可以降低450 萬平方米的伐木量。450 萬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頃?若堅持每年回收100 萬噸廢紙,3 年過后,我國可以減少多少平方千米的伐木量?
基于上述問題創建小組討論活動,要求學生在完成應用題的基礎上,思考廢物利用與保護樹木相關的知識。
除了課上教學以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后作業方面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為學生布置實踐調研類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題的研究。但是,在課后作業布置方面,必須以數學知識教育為主,使學生主動完成知識鞏固與知識點復習,以生態文明教育為輔,不可本末倒置。
例如,在“折線統計圖”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安排家庭用水量統計圖制作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統計家庭一年之中每月用水總量的變化情況,并根據統計得來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在本次實踐調研中,學生自主完成了數據的收集及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既強調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又讓學生意識到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具有可行性。教師應正確認識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及意義,分析小學數學教學的特征,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及教育手段,完善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方式的創新,開展合理的探究、實踐、調研活動,讓生態文明及環保元素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與數學教育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