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啟元 盧立菊
2020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3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時強調,江蘇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積極參與長江和大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南京作為江蘇省會,依江而生,跨江而踞,擁江而興,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長江沿岸唯一的古都城市。近年來,南京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系統開展長江經濟帶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在長江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
什么是“長江文化”?“長江文化”有哪些構成因素?這是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長江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維度、多層次文化復合體,其構成內容非常豐富。從區域板塊看,長江文化的主體包括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地域文化;從文化類型看,長江文化包括科技文化、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內容。一般來說,長江文化是指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長江流域文化,是長江流域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并積淀下來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一個開放包容并不斷創新的文化系統。其主體由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和下游的吳越文化構成。長江文化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和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兩大來源。
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形成了一些普遍性的文化特質。長江文化具有組成的復合性、分布的廣泛性和影響的深遠性等特點,它所展現出的多元共生、開放包容、創新創造特質,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一是多元性。長江流域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量豐富、種類多樣、結構多元,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長江沿線共有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約30.6 萬處,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39.8%。長江上中下游區域形成的不同文明,與黃河流域各文明融合交匯,共同塑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二是開放性。從長江文化的整體功能來看,它是一個開放的文化系統,既有兼收并蓄、容納百家的恢宏氣度,同時通過輸出自身的文化能量對異質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兼容性極強的開放性文化。三是創新性。長江文化實質上是一種開創性文化,并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創新活力。如水稻的栽培和推廣,是長江流域為人類作出的開創性貢獻。長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稻作文明正是從長江流域向世界播遷的。在中華民族實現文化自覺的歷史進程中,長江文化有創榛辟莽之功。長江流域也是許多重大革命活動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的領導人、根據地等,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在中華民族進行偉大社會變革、邁向現代化的實踐探索中,長江文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可以說,長江文化是銳意進取、矢志開拓的文化形態,有著自強不息的創新偉力。要從長江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把長江文化作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南京的歷史與長江密切相關。長江南京段多元文化集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類型多元,匯集了古都文化、紅色文化、工商文化、生態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態。南京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也是長江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文明中心南移后中原文化的承接地和復興地,也是促進長江文化與外來文化深度交融的重要中心節點。南京長江沿岸歷史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文旅資源總數達831 處,其中有9 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約800 處文化資源點。近年來,南京積極推動長江文化傳承發展,加大長江沿岸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開展濱江岸線整治工程,打造世界級城市濱江文體旅休閑帶,長江岸線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取得一定成效,11 處文旅資源點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數量位居江蘇省長江沿江城市中第一。但與此同時,南京在長江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對長江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不足。一是保護不夠。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護難度,南京長江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尚未形成系統性、整體性保護。有學者指出,南京“從中山碼頭到長江大橋3.2 公里區域僅保存了文物點,缺乏點與點的整體關系,房地產開發過度。”二是長江文化資源缺乏系統的文物監測體系。對遺產存在狀態的監測與保護不足,常態長效保護機制亟待健全。三是對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不充分。對出土文物、遺址、遺跡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缺乏深度挖掘,文物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創新力不強,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長江文化資源價值的挖掘。
對長江文化的研究闡釋力度不夠。一是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對與長江南京段相關的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實物、口述史等缺乏系統搜集與整理,對長江文化的研究多以描述為主,研究深度與系統性不夠。湖北省長江文化研究院編纂完成了“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系”叢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編撰了《長江學》,與其相比,南京缺少類似的系統性研究成果。二是相關研究機構數量較少。武漢較早成立了長江文化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長江文化研究中心、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等機構,重慶專門成立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與上述長江文化研究機構相比,南京長江文化研究相關智庫成立時間較晚,數量較少,缺少專職研究人員。三是對長江文化研究、挖掘和保護的投入不足。從事長江文化研究的社會科學人才相對缺乏,長江文化研究項目經費較少,相應物質條件和科研基礎相對薄弱。
對長江文化價值的精準傳播不夠。一是差異化傳播不足。缺乏針對重點人群差異傳播、對象傳播、精準傳播的有效舉措,長江文化價值的影響力需要強化。二是傳播方式較為單一。文本機械重復多,體現精神內涵、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較少;內容上口號式標語多、用故事視頻等藝術呈現少;形式上以靜態圖文居多而動態呈現不足,特別是運用新媒體讓青少年群體感興趣的手段和載體較少。三是引導公眾自覺參與傳播不夠。長江文化傳播更多依靠黨委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各類社會主體、普通民眾自覺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提高。
積極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南京資源稟賦優勢,在保護與傳承中挖掘長江文化內涵,在生態修復中彰顯長江文化魅力,在文旅融合中提升長江文化價值,推進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實現保護長江生態、傳承城市文脈與改善人居環境、壯大文旅產業的統一。通過保護式開發、主題化策劃、活態化利用、品牌化營銷、差異化發展等,開拓長江沿線區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多角度、多層次展現長江主題文化,建成文化長廊、生態長廊、旅游長廊,打造文化長江、綠色長江、智慧長江、幸福長江,實現南京長江文化的高質量保護、傳承與弘揚。
加強系統性保護與展示,彰顯長江文化魅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全面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為傳承中華文化、賡續歷史文脈提供了政策遵循和實踐指導。一是要全面保護長江文化資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提高對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認識,進一步加大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力度,將文物古跡、地下文物、紅色資源、歷史街區、傳統村落、中華文化標識等類型文化遺產列為保護對象。強化南京沿江文物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風貌整體性保護,將長江文物古跡、紅色資源、歷史街區、傳統村落、中華文化標識等文化遺產納入保護范圍。推進中國明城墻、海上絲綢之路等項目申遺,加強長江相關可移動文物搶救性征集、保護、修復工作。二是推進長江兩岸重要遺址考古工作。重點對南京薛城遺址、湖熟文化等開展考古研究,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代表性的長江文明“大遺址”和長江文化風貌群。建立南京長江文化文物資源和保護成果信息數據庫,細化完善并動態調整物質文化遺產分級分類名錄和檔案,實現長江文化資源全社會共享。三是建設一批展現長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間。精準把握南京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總體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和獨特內涵,把保護作為首要前提,把傳承作為重要途徑,把弘揚作為根本目的,著力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核心示范區和長江流域的璀璨明珠。建設長江文明探源大遺址暨博物館群,展現長江南京段地域文明的內涵、特點和價值,彰顯南京在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的歷史性成就與重要地位。
推動全方位研究,挖掘長江文化內涵。組織專家學者持續跟進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加大對南京長江流域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的調查研究力度,建立長江文化資源數據庫。一是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深化長江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在高等院校等研究機構增設長江文化相關專業與研究方向,培育長江文化研究專門人才。高質量建設南京長江文化研究院,爭創省級長江文化研究高端智庫,聚焦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原創性研究,推出《長江文化發展藍皮書》《中國·長江文化發展指數報告》等系列研究成果。二是拓展研究領域。聚焦南京在中華文明時空坐標上的獨特地位,深度挖掘長江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講好渡江戰役、南京長江大橋背后的歷史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弘揚時代價值。進一步加強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內涵、外延的理論研究,解決理論滯后于實踐的問題。加強長江文化比較研究,從內涵特征、遺產保護、資源利用、流域管理等角度,把長江文化帶與歐洲萊茵河流域文化、多瑙河流域文化,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文化等進行比較研究。三是創新研究方法。注重將定量定性方法、“互聯網+”模式、大數據等應用于長江文化研究。開展跨學科、交叉型、多元化創新研究,整合考古學、歷史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地理學等多學科力量,開展長江文化的綜合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提升長江文化價值。實施高品質文化旅游項目塑造行動,加快地標性文化旅游集聚地建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旅游演藝項目、入境旅游品牌,積極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富有文化內涵的世界級旅游城市、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和旅游廊道。一是加強融合發展示范引領。通過水陸聯動、江城互動、跨江融合,打造江、山、人、城融合共生的“人文景觀軸”和揚子江城市休閑旅游帶。打造一批具有長江文化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示范小劇場、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以及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單位,推出一批紅色旅游、鄉村旅游、旅游演藝、旅游民宿文旅融合產品,培育一批富有文化內涵、具有深度體驗的長江主題旅游精品線路。二是塑造與彰顯長江沿線特色風貌。推動長江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規劃建設有機融合,加強整體特色風貌和重點地段建設活動管控,保護傳統文化基因,鼓勵繼承創新,彰顯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注重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做好長江沿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三是加強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挖掘和重組夜間文旅消費資源,打造夜游、夜娛、夜讀等多元化夜間文旅消費主題場景,更好地滿足游客個性化、多層次、品質化夜間消費需求,持續拓展產業鏈和產業邊界,推動商旅文深度融合。建設南京長江之畔夜公園,構造特色濱江文化體系,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長江文化帶。

豐富多維傳播手段,增強長江文化國際影響力。用好用活城市資源稟賦,構建文明對話合作網絡,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對話、國際文學對話、和平與發展對話、河流與可持續未來對話,促進交流互鑒和民心相通。一是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號。提煉長江文化標識性概念,挖掘具有時代價值的長江文化代表性符號,開發易于被海外受眾理解和接受的文化IP 和產品。二是構建長江文化資源數字化傳播平臺。加強長江文化傳播自媒體平臺建設,利用社交平臺增強長江文化在社會公眾中的認知度、認同感;建立主流新媒體“輕傳播”模式,向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展示深厚的長江文化底蘊,塑造南京辨識度高的城市形象。創新融合傳播方式,創建長江文化數字化體驗館、長江文化網上虛擬展覽館等,結合人工智能技術、VR 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等科技手段,以視、聽、觸多維體驗傳播歷史與現實中的長江文化。三是加強長江文化交流互鑒。堅持國家站位、全球視野,開展國際城市營銷,促進國際文明交流。構建世界大河城市對話合作網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交流載體。舉辦長江文化節、長江城市面孔推介、長江系列體育賽事等活動,高質量辦好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借助名城會、“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南京和平論壇、中國南京周等文化交流品牌活動,精準生動地講好新時代長江故事。面向海外策劃采訪尋訪、駐地創作、人文交流等活動,推動長江文化題材的舞臺藝術、文創產品、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走出去”,用南京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用南京文化展示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