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1]2022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023 年7 月1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民營經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的戰略新目標,賦予民營經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肩負起更大使命、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的使命責任,對如何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進行了細化、深化、具體化,為江蘇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五六七八九”:即為國家貢獻了五成以上稅收,六成以上GDP,七成以上技術創新,八成以上城鄉勞動就業,九成以上企業數量。江蘇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與此也有相似之處,甚至有些指標還要高出不少。相對于全國民營經濟發展來看[2],江蘇民營經濟發展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2022 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7.1 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快于GDP 增速0.7 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占全省GDP 比重達57.7%,較上年提高0.4 個百分點;對全省GDP 增長貢獻率為72.2%。全省民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2.4%,占比較2021 年提高2.6 個百分點,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92.2%。其中私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比增長7.5%,占全省民營工業比重達77.1%。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為91 377.1 億元,增長7.9%,利潤總額為4 646.0 億元,與2021 年同期基本持平。
新登記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現新突破。2022 年,全省新注冊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計166.2 萬戶,其中新注冊私營企業51 萬戶,新注冊個體工商戶115.2 萬戶。截至2022 年底,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實際戶數為1 360.7 萬戶,比上年末增加54.1 萬戶,其中私營企業實際戶數為372 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5.7 萬戶,個體工商戶實際戶數為988.8 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8.3 萬戶。
私營個體經濟新增注冊資本實現新突破。江蘇私營個體經濟的新增注冊資本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22 年,全省私營個體經濟新增注冊資本總額達26 664.4 億元,其中私營企業新增注冊資本總額為25 131.6 億元,戶均注冊資本達492.6 萬元,個體工商戶新增注冊資金為1 532.9億元。截至2022年底,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實際注冊資本總額達255 329.9 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9%,其中私營企業實際注冊資本總額為244 624.1 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8%,個體工商戶實際注冊資金總額為10 705.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1%。
民營企業納稅額占比近六成。江蘇民營經濟對稅收的貢獻持續增加。2022 年,全省民營企業上繳稅金總額達8 209.3 億元,占全省稅務部門直接征稅總額的61.5%。從主要稅種來看,上繳增值稅金額為3 163.2 億元,占全省增值稅比重為68.5%;上繳企業所得稅金額為2 173.8 億元,占全省企業所得稅比重為59.5%,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增速較快。江蘇民營企業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2 年,全省民營企業的進出口總額達3 309.4 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0.5%,同比增長7.5%,增速快于全省進出口總值增速5.8 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為2 397.8 億美元,同比增長8.7%,占全省出口總額的45.9%;進口額為911.5 億美元,同比增長4.3%,占全省進口總額的30.9%,增速高于出口增速3.6 個百分點。全省民營企業進出口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在全省的占比持續提高,對全省進出口貿易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2022 年,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664 個,投資項目數占全省比重為78.1%,同比增長18.6%;中方協議投資總額47.8 億美元,投資總額占全省比重為49.5%,同比下降0.6%。民營企業海外并購項目130 起,中方協議投資總額達14.4 億美元,同比下降40%。
以上數據表明,江蘇民營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在江蘇經濟發展、稅收貢獻和國際貿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和引導,以推動民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江蘇民營經濟雖然發展狀況良好,但仍然存在著對未來預期減弱、發展信心不足,融資難、回款難,營商環境不佳等挑戰和問題。
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使民營經濟發展預期減弱、信心不足。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通過一系列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措施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但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江蘇民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一是中美貿易戰對國內外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自2018 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加劇了全球貿易緊張局勢。貿易戰使得國際市場不穩定,給中國民營企業帶來了巨大不確定性風險。許多企業受到出口市場影響,訂單減少,利潤下降,甚至出現了一些企業關停倒閉情況。這使得民營企業對未來發展充滿了擔憂,信心不足。二是疫情對國內外環境產生了重大沖擊。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各國采取了封鎖和限制措施,國際貿易受到了嚴重干擾。江蘇作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制造強省,也受到了疫情嚴重影響。企業面臨著供應鏈中斷、訂單減少、員工流動性下降等問題。盡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企業發展,但是三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仍然使得民營企業對未來發展持謹慎態度。[3]三是國內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輿論環境仍需改善。有些人對民營企業家存在偏見,認為他們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質疑他們的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當前市場環境對民營企業發展不利,存在厚公薄私、政策不公、融資難等問題,尤其是部分基層干部在思想上不重視民營經濟,缺乏主動服務民營企業意識,使民營企業獲得感不強。
融資難問題仍然存在,回款難讓民營企業難以為繼。從全國來看,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中小企業協會公布的從2022 年一季度至2023 年一季度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來看,其融資指數已連續四個季度低于景氣臨界值100。[4]占江蘇全省經濟總量“半壁江山”的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回款難等問題制約了其高質量發展。一是資金來源有限。相對于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許多中小微民營企業由于缺乏穩定的現金流和抵押品,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銀行更傾向于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提供貸款,因為這些企業往往有更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更高的信用評級。此外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上市融資渠道,也很難吸引到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二是高利率和嚴格擔保要求。即使民營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往往需要支付較高的利率,并且需要提供嚴格的擔保要求,如抵押物或擔保人。相對于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在信用背書方面往往處于劣勢,銀行更愿意向有政府背書或國有背景的企業提供貸款。這對于規模較小、資金較為緊張的民營企業來說是一種負擔。三是回款周期長。一些在供應鏈底端的中小企業,在為國有大型企業或政府工程項目提供項目、產品、服務的同時,未能按時收到貨款或工程款,導致企業資金鏈緊張,使得本來資金流偏小的民營企業在生存方面更是雪上加霜,有些甚至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5]
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仍然任重道遠。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力量。然而,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由于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長期占據優勢,很多地區服務企業的行政模式是配合國有企業的成長而發展起來的,但這樣的企業服務模式與民營經濟發展模式契合度不高,民營企業缺乏能力和足夠人手對接各種不同的政府部門,使得眾多民營企業會面臨獲取政府信息難、匹配政策難、與政府溝通交流不暢等問題。[6]二是尋租現象和不正當競爭制約了民營企業發展。一些地方存在政府官員或相關部門以權謀私現象,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利益,對民營企業形成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阻礙了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三是一些地方政府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干預市場經濟。通過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價格、市場競爭等,擾亂了市場秩序,限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削弱了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四是體制性名目繁多的非經營性成本也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一些地方存在各種體制性的非經營性成本,如在企業各種優惠政策落實的過程中,依舊存在政策不公開不透明、申請手續繁瑣、兌現周期長、“新官不理舊賬”等問題,不僅增加了企業負擔,也降低了企業競爭力。[7]
民營經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民營企業猶如一座橋梁,一頭連著就業和民生,一頭連著稅收和發展,只有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金融的“幫扶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不遺余力地解決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才能激發更多的生產活力和創造動力,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政府“有形之手”提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預期。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日趨嚴峻,對于民營企業聚集度高的江蘇來說,在把國家政策落實到位的同時,更需要通過一系列細化舉措提升民營經濟發展預期,推動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一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和優化細化各項舉措,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公平、穩定和可預期的經營環境,增加民營企業信心,激發其投資和創新動力,提升其發展預期;基層干部要創新轄區內對民營企業的服務模式,多聽取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少些無謂的檢查和干擾,以強化政府規則意識提升穩定民間投資和企業發展預期。二要加強對民營企業市場監管和維權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尋租破壞市場環境的行為和不正當競爭、侵權行為,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維護市場秩序;依法建立政府、國企采購支付公示平臺,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披露政府、國企采購項目的支付信息,通過數據自動識別長期拖欠民營企業應收賬款問題,并推送給相關監察部門,加大對相關責任主體及責任人的問責和懲處力度。三要精心營造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輿論環境。要奏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強音”,讓民營企業家的價值和貢獻得到充分肯定和認可。通過各種媒體平臺,充分宣傳和報道民營企業家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成果,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可民營經濟的價值和貢獻。加強對民營企業家正面評價,不斷樹立他們的榜樣形象,激勵更多人投身到民營經濟發展中。
以金融“幫扶之手”拓寬民營企業高質量融資渠道。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支持,鼓勵發展多元化融資渠道,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融資選擇,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增強他們的資金實力。一是提供多樣化的融資產品,滿足民營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對初創期的民營企業,要培育和引進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早期投資力量,加大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投資力度,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對高成長、低風險型民營企業,要提供小額貸款或融資擔保。對成熟型民營企業可以通過信用授權、股權、債券等融資行為助力企業擴大規模和發展項目。二是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專業金融服務,幫助民營企業提升融資能力和融資效率。提供融資咨詢、風險評估和資金管理等服務,幫助企業制定融資策略和優化融資結構;提供信用評級和擔保服務,提高民營企業的信用度和融資條件,降低融資成本;對民營企業家開展金融和投資教育,幫助他們了解金融市場,運用資本市場,助力企業成長。三是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并重,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在直接融資方面,支持企業依托應收(供應鏈)賬款、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基礎資產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直接面向產業鏈上下游民營企業,協助其拓展融資渠道等。在間接融資方面,引導商業銀行擴大面向民營企業發展的信貸業務,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改進信貸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步伐,為民營企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在幫扶民企發展過程中發掘其自身增長的新“藍?!?。
以市場“無形之手”激發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動能。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加大市場力度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能,實現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一是以市場競爭機制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力和競爭力。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不斷開發多元化產品和服務,進行產品創新和升級,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才能更好地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以國際國內合作機制拓寬市場渠道。企業要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高市場多元化程度,以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要積極尋找國際國內合作伙伴,包括關聯企業、供應商、分銷商等,通過參加國內外的行業展覽、展銷會等活動,與潛在合作伙伴建立聯系,利用國際商會、行業協會等平臺,尋找合作機會。三是以市場信息傳遞機制提供企業發展所需信息支持。信息獲取和傳遞是企業高效配置資源的關鍵,市場通過價格、交易和競爭等機制,將各方信息集中在一起,使得民營企業可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競爭狀況和創新機會等。通過獲得準確的信息支持,民營企業可以更好地制定戰略決策和發展規劃,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