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雷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關乎人民幸福,關乎民族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體育組織是體育強國、體育強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將豐富多元的體育內涵承載于一體、外化于行的重要主體之一,在體育改革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和責任。近年來,江蘇的體育組織發展迅速,其誕生、成長、改革發展的生命周期與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與體育事業發展密切相關。在新形勢下,要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四個重要”作用論述,貫徹落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確立更高標桿定位,在加快建設體育強省中展現體育組織新作為。
深刻理解體育強省建設的現代化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分別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大特征亦貫穿體育事業發展始終,對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過程中,現代化體育強省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滿足與人口規模、共同富裕目標相匹配的體育運動需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體育也面臨著人口規模和體育運動需求巨大對體育資源供給充分、均衡、公平的現實要求。2022 年底江蘇共有8515 萬人口,是華東地區人口最多的省份,這對體育的良性供需循環、加快建設體育強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提供物質和精神同步增強的發展基礎。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體育強省建設的要義之一,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弘揚體育精神、傳播體育文化,強化體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籌集更多資源、匯聚更多力量,讓體育運動更好地成為江蘇人的文明生活方式。三是建立體育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在體育強省建設中,充分發揮體育事業健康環保、體育產業綠色低碳的特點,提升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度;充分發揮體育促進交流、增進友誼的對外交往功能,在國家對外戰略全局中發揮積極作用。
重新把握體育組織的現代化定位要求。現代化的體育強省必然要求體育組織的現代化。一是從粗放到集約轉變。江蘇的體育組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需要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增加體育人口、提供體育服務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建立規范、高效、暢通的體制機制,成為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二是從附屬到主體的轉變。政府是推動和引導社會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多年來,體育組織附屬于體育行政部門,是一種依附關系。而在體育強省建設中需要體育組織從附屬向主體轉變,成為體育強省建設的“途徑、手段、動力、平臺”,實現完全獨立自主,公共服務的供給空間變大,承接和轉移政府職能的能力變強,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三是從游離到融入的轉變。由于長期的行政依賴,體育組織原有的發展路徑中市場因素占比很小,幾乎游離于市場之外。而體育強省建設中體育組織需要積極融入市場,強化市場模式,激活社會基因,獲得更加有效長足的發展。

在把握規律中抓好改革的“時效度”。體育組織的改革是體育強省建設、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改革過程中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好“時效度”。一是注重把握改革時機。掌握好什么時間改什么內容,最核心的就是要上行下通,向上認真研究頂層設計和戰略,把握好宏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大環境,向下深入了解基層體育組織發展的實踐,上下結合,掐準改革時機。二是注重把握改革實效。要建立完善改革評估和評價機制,跟蹤體育組織改革進程,評價預期效果,及時調整以確保更加合理。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地,以真正實現預期效果。三是注重把握改革程度。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專題研究,在體育組織改革過程中,改什么內容、改到什么程度,需要有一把標尺,掌握好改革的度,步子過小和太大都不合時宜,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才能真正實現改革的價值,助力體育強省建設。
在實踐探索中建立“四+X”改革模式。近年來,在落實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要求中,省體育局、體育總會先后制定出臺了《進一步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省屬體育社團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深化省屬體育社團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2020—2022 年)》,根據不同社團實際情況,區分非奧項目協會社會化改革、奧運項目協會功能優化改革、足球協會綜合體制改革三大類,一體謀劃、分類推進,按照“五分離”“五規范”脫鉤改革要求,順利完成省屬體育社團脫鉤改革工作,實現機構、職能、資產財務、人員管理、黨建外事等事項分離。通過推動政府職能轉移、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綜合監管配套體系,有力促進了體育社團依法規范運作,基本建立起與創新社會治理要求、深化體育改革發展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社會化轉型中激發體育組織活力。健全完善配套政策,每年設置專項資金,用于品牌賽事政府采購、體育社團發展扶持和A 級組織評估獎勵,鼓勵符合條件的體育社團承接裁判員管理試點、開展標準化建設、業余運動等級評定,提升服務能力和行業管理水平。創新社團領導人員選用方式,推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會長候選人,吸納社會各界精英參與體育社團工作,以關鍵崗位的社會化帶動體育社團整體的社會化,目前省屬體育社團中,企業家擔任會長的約占60%,高校領導擔任會長的約占11%。針對體育社團從業人員老齡化、非專業人士多、兼職多的狀況,積極協調有關方面開辟“綠色通道”,支持社團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工作,目前省屬社團專職工作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占比超過70%,40 歲以下占比達到55.8%,實現省屬體育社團由過去活躍型、一般型、僵尸型各占1/3,轉變為目前基本全部激活。
優化組織架構,發揮四級網絡同心圓效應。近年來,省體育總會摸索了一條架構不同層級的組織同心圓之路,即以人民為中心,各級體育總會為直徑,各類社團為內圈,各類俱樂部為外圈,發揮同心圓效應。做大做強體育總會,建立省市縣鄉四級體育總會架構,13 個設區市體育總會秘書處實體實現全覆蓋,均配備專職團隊,形成體育總會上下貫通、協作聯動的工作格局。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通過在公共服務實施標準、縣級體育重點工作督查中,設置縣級及以下體育社團數量和質量發展評價指標,持續推動體育組織向基層延伸持續。截至2022 年底,全省共有體育社團7 587 個,其中省級74 個、設區市級701 個、縣級2 954 個、鄉鎮(街道)3 858 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5 692 家,在體育部門備案登記健身團隊22 340 個。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社團、社會體育指導員聯系群眾和專業技術優勢,將基層健身團隊等自治性體育組織凝聚在社團周圍,通過聯動扶持、開展評先評優等形式,提高其活躍度。
激發要素活力,培育賽事活動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覆蓋全省的賽事活動體系,支持各級各類體育組織承辦舉辦賽事活動,打造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魅力江蘇最美體育”系列品牌賽事,建立了覆蓋全省的各類俱樂部聯賽及以“小型、精品、靈活”為特征的經常性群眾身邊賽事活動,提升體育組織綜合能力。據統計,江蘇每年由體育社團牽頭組織的群眾身邊規模賽事活動超過15 000 項次,參與人數超過1 500 萬人次。組織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宣傳隊”,廣泛宣傳科學健身知識,為群眾運動健身提供便捷指導與組織服務。大力開展社區運動會,推進公益服務活動進社區、進鄉村,指導相關體育社團將廣場健身舞、摜蛋、象棋、滑步車、小籃球、啦啦操等項目送進城鄉各地,形成“千個社區、萬個家庭、百萬人參與”的景象,省廣場健身舞協會在全省近21 000 個社區免費培訓了35 萬廣場舞骨干。同時,通過項目化的管理方式,提升賽事活動專業化水準,拓展賽事活動的內涵與外延,挖掘社會價值、文化歷史內涵、人道主義精神等,形成獨創的品牌IP,通過互聯網等新型手段,讓這些內涵傳播更為廣泛、效果更加明顯。比如江蘇省自行車運動協會主辦的“不止騎·24H 單車環太湖認證賽”,連續獲得國家和省級的自主IP 精品賽事獎項。
強化黨建引領,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黨的領導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領航器,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體育組織事業發展全過程,為體育組織建設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省體育總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屬體育社團黨委及74 個省屬體育社團黨支部,實現省屬社團黨組織全覆蓋。針對體育組織人員構成復雜、分散流動、專兼職結合的特點,堅持目標導向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建立健全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把黨建文化融入體育組織文化建設之中,提升體育組織在價值觀念、服務理念、行為準則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放大體育組織的社會屬性、人本屬性、公益屬性,扎根基層,深入群眾,鏈接鄰里,以體育為途徑、以組織為紐帶,增強群眾的體育身份認同,提升群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架構社區鄰里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向上向善的良好生活氛圍,為基層治理貢獻體育組織的力量。
堅持開放融合,主動服務戰略外交。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強化“大健康”“大體育”工作理念,探索“體育+”“組織+”發展新路徑,積極促進體育與其他行業融合,創新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新模式,通過賽事、活動、項目、基地等方式,為推動體育與經濟、文化、健康、旅游、教育、互聯網等行業融合發展搭建平臺。同時,發揮體育組織的載體作用,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大運河文化帶、鄉村振興等國家和地區重大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體育組織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借助重大國際賽事、活動、論壇等載體,加強與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發揮體育組織在對外經濟、文化、體育等交流中的輔助配合作用,在助力現代化體育強省建設中展現體育組織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