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1
收稿日期:2023-08-1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1919—1949)”(19BKS004)
作者簡介:姚宏志(1972—),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內在的歷史邏輯。它是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的嶄新道路中走出來的,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艱辛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持續奮斗中走出來的,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中走出來的,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孕育和生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走出來的。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邏輯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5-0001-10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符合中國國情并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現代化。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內在的邏輯理路。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可以更好地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從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的嶄新道路中走出來的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同時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和動力。
(一)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源泉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面臨著“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抉擇。中國共產黨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鄭重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了黨在新時期的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由低級階段向較高階段的歷史性飛躍。
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長足發展,改革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實行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沿海沿邊沿江和內陸中心城市,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連續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搞好搞活國營大中小型企業、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加快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等等,這些舉措重在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規范,使中國式現代化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奮力追趕世界現代化大潮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40多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再到進入新時代,從“三步走”戰略到“新三步走”戰略再到“兩步走”戰略,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帶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展現出光輝燦爛的美好圖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創造
長期以來,受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和蘇聯現代化過程中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人們習慣于把市場經濟看作資本主義制度的專利品,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獨有物,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因此被貼上不同社會制度的標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注重學習蘇聯模式這個當時別無選擇的“樣板”,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和經濟體系的復雜化,其弊端日漸凸顯,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阻礙,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根本性變革。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的著名論斷。1992年春天,他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強調:“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這一精辟概括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觀念束縛,使人們對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認識有了重大突破。以此為基礎,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針對有人質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提法,江澤民義正詞嚴地回應道:“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性質。”[3]這里清楚地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簡單翻版,它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重要成果。該體制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經濟制度等一起,共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基本經濟制度支撐。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創舉,解決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重要課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這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廣泛調動人民群眾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同時,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奮力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目標。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唯一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唯一道路,不僅走得通,而且走得遠。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身特點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和方針,堅守道不變、志不改的信心和決心,既拒絕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拒絕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置于自身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定不移地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反映全國人民意愿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外力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而是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經過經驗總結和反復比較后作出的鄭重選擇,是中國人民在廣泛參與中得到高度認可和衷心擁護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只有矢志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來源和智力支持。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脫離時代潮流和世界大勢的閉關鎖國,也不是守著因循守舊的教條和教義,而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蘊含著世界現代化的一般進程和發展邏輯,適應了時代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要求。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歷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跡。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條植根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艱辛探索中走出來的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開辟了中華民族歷史新紀元,黨的歷史方位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馬克思主義革命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70多年來,黨在領導人民開展治國理政的豐富實踐中,科學總結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一)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
工業化是所有國家走向現代化必經的發展階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和核心。新中國成立后,為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黨堅持把工業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統籌工業和其他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的總方針。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和發展,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基本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新時期工業化起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黨努力開創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中國制造開始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新世紀以來,世界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深刻影響著國家產業格局和工業化進程,中國工業化道路日漸展露出新的時代特色,那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不斷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時代特色更加鮮明,黨在著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同時,加快促進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耦合、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努力開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階段。
經過艱苦奮斗和持續推進,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實現了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向世界第一的工業制造大國的歷史性轉變,同時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前者來說,我國工業的發展規模由小到大,技術水平由低到高,總體實力由弱到強,實現了產品門類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變化以及產品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的攀升過程。就后者來說,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立足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國民經濟體系、探索人類工業化的嶄新路徑。當代中國正沿著這條道路、朝著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奮勇前進。
(二)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根基
現代化是近代世界的歷史潮流,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如何實現現代化問題上,近代中國有兩種現成社會制度可供選擇:一是封建主義制度,就是在繼續維護舊社會制度前提下引進和推動西方現代化方式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就是通過建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來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任務。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歷程中,經過反復比較和鄭重抉擇,深刻認識到落后腐朽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步伐,從而唾棄了封建主義制度;同時深刻認識到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他們既沒有能力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和實現國家獨立,更沒有能力擔負起遠比前者艱巨得多的現代化任務,從而拋棄了資本主義制度。正是在總結兩種社會制度行不通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黨認識到必須超越以上兩種社會制度,探索和選擇新的能夠實現中國現代化使命的社會制度。
將中華民族歷史命運與社會主義發展前途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現代化事業,這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基本明確并努力堅持的思想觀念。不過由于中國當時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黨成立后的首要任務是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現代化發展創造根本的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后,黨把社會主義作為現代化的政治方向和制度根基的思想更加篤定。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迅速推進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施,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黨不僅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為現代化建設的展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樣經過近代以來百余年的艱苦探索,現代化在中國終于迎來了最匹配、最適合的制度安排,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通過現代化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技術落后的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以保證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和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將現代化與社會主義連接起來,解決了鴉片戰爭以來幾代中國人都沒有解決好的現代化發展方向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現代化的前進方向和制度選擇,推動著中國現代化范式由被動性、外源型向主動性、內生型的發展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唯一選擇,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保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富裕目標的勝利實現。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持續奮斗中走出來的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現代化宏偉事業從此有了領導核心。百余年來,黨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奮斗主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旨歸,取得了現代化建設彪炳史冊的巨大成就。
(一)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探索中鄭重選擇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懷揣中華民族復興的美好夢想,開展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但都沒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性質和貧窮落后面貌,沒能找到通過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破解之道。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缺乏一個堅強政黨的領導,缺乏一個能夠凝聚全國人民力量推進現代化的堅強核心。
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肩上。在民族危亡之際誕生的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持之以恒地探索中國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百余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中,無懼艱難困苦,直面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敗,實現創新發展,完成了其他政治力量沒有也不可能完成的歷史重任,不僅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進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且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徹底掃清了中國現代化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障礙,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展現出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
歷史證明,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證,關系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方向、前途命運和最終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中國式現代化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4]這一重大論斷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黨的堅強領導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對黨領導人民推進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強化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所有領域、方面和環節,確保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凝心聚力謀發展,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篇章。
(二)中國式現代化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指南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刻也不能沒有正確的理論思維和科學的思想指引。鴉片戰爭之后,仁人志士們為拯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之中,竭力從西方思想武器庫中尋找適合中華民族復興的“靈丹妙藥”,各種主義和學說如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實驗主義、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蜂擁而入,如走馬燈般在近代中國輪番上演和頻繁試驗,但終究無一例外地處處碰壁乃至失敗。在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反復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正在黑暗中摸索和苦斗的中國人民送來了改造世界的嶄新武器,也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科學指南。
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人民自從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活生生的中國社會實踐,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由不自覺轉為自覺,追求現代化從此有了明確的理論旗幟。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指南,不僅在于它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偉大成果,揭示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本質和目標,指明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前進趨勢和發展歸宿,為撥開各種現代化的思想迷霧和校準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航向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導,而且在于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黨根據時代特征和中國實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式現代化之“的”,不僅成功地開創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不斷地走向新的更高階段,而且豐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思想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作為思想指引的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努力提高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的能力,不斷拓展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積極彰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強大生命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要以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價值旨歸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業,不僅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要造福人民。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始終與人民幸福緊密相連,它不是讓少部分富有、大部分人貧窮的現代化,而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寫在自己的奮斗旗幟上。百余年來,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奮斗過程中,無論遭遇多么大的艱難險阻,無論付出多么大的犧牲代價,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矢志不渝的價值目標。從勞動人民受盡欺負、壓迫和奴役的悲慘命運,到站起來成為國家和社會以及自己命運的主人,再到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完善;從人民生活貧困、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發展;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再向教育強國進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和拓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黨把為人民謀幸福的追求始終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中,在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中努力踐行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為人民謀幸福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還在于衡量中國現代化事業成敗的重要標準是人民群眾滿不滿意、幸不幸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否實現,歸根結底要看人民的向往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是否得到提升。這一衡量標準要求黨始終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看得到、過得好、評價高的現代化答卷,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來。
四、中國式現代化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中走出來的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從來沒有也不可能離開人類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大道,而且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相互交流與切磋碰撞。正是在大膽吸收和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終于摸索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一)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引進與超越
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長河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先行者,屬于原發內生型現代化。近代以來,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有識之士以西方現代化為模板,大力引進西方現代文明成果,從太平天國后期頒行的帶有資本主義傾向和色彩的綱領性文件《資政新篇》,到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的洋務運動;從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等的變法維新運動,到結束封建王朝專制統治、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的辛亥革命,背后無不閃現著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蹤影以及中國先進分子追求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努力。但是,西方現代化模式在中國始終找不到扎根生長的適合土壤,形勢的發展迫切需要探尋中國現代化的嶄新出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開啟了探索有別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征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掃清現代化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為中國現代化創造根本社會條件的時候,不少人仍舊固守西方現代化的邏輯和教條,力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直接搬用西方現代化模式,“全盤西化論”思潮一度甚囂塵上,但終因不得法而四處碰壁,無奈抱恨而終。西方現代化模式最終讓位給黨領導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這為現代化事業奠立了根本政治前提。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推進,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習借鑒,西方現代化模式再次受到部分國人的追捧,甚至將其奉為圭臬,結果依舊是因為水土不服而最終讓位給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因此,西方現代化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不僅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所證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所證明,同時也為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再一次證明。
客觀地說,西方現代化模式曾經創造了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成就和經驗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世界上一些國家將現代化與西方化畫上等號,將西方現代化模式當成人類實現現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成就徹底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打破了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實現現代化的謊言,展現了西方現代化模式之外的另一幅嶄新圖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重大超越。
(二)蘇聯現代化模式的選擇與揚棄
蘇聯現代化模式是指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套關于現代化的制度、體制和機制,主要特點包括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重工業優先發展等。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實踐曾經取得巨大成就,使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然,該模式也存在著明顯弊端,包括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三大產業比重失調、重速度輕效益、重國家集體利益輕個人利益等。
新中國成立之前及成立之初的一段時間內,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弊端還沒有充分暴露出來。中國在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過程中,學習了蘇聯現代化模式。但是隨著蘇共二十大的召開,特別是蘇聯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缺點和錯誤的日益暴露,中國共產黨開始反思蘇聯模式,著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在此前后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初步成果。遺憾的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影響,黨并沒有從蘇聯現代化模式的窠臼中完全解脫出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20多年,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前進號角。4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黨不斷擺脫蘇聯現代化模式的桎梏和消極影響、獨立自主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過程。沒有對蘇聯現代化模式的批判和揚棄,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開辟和持續推進,就不可能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現代化極有可能重蹈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覆轍。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那樣做的結果,不是必然遭遇失敗,就是必然成為他人的附庸。”[5]販運西方現代化模式會如此,搬運蘇聯現代化模式也一樣。這些現代化模式可以借鑒和參考,但不能復制和移植,對它們的學習不應成為拒絕探索適合自身現代化模式和發展道路的正當理由。
(三)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
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難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廣大發展中國家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并贏得獨立,紛紛走上謀求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變革之道,現代化建設遂成為各國各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摸索和實踐,就發展中國家的當前實際情況來看,現代化整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事業取得了顯著進展,有些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事業尚未真正啟動,有些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事業雖然啟動了,也取得了些許成績,但之后又遭遇波折甚至夭折。
隨著發展中國家現代化事業的展開,與之相關的各種現代化理論紛紛登場,先是后發現代化理論,繼之是后現代化理論,影響較大的有:以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為代表的現代化理論注重從社會內部結構剖析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落后的根源;以多斯桑托斯等人為代表的依附理論認為應從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邊緣”的發展中國家對處于“中心”的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中去尋找發展中國家現代化落后的原因;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強調應從“世界體系”的相互聯系和依存關系中揭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等等。這些現代化理論解釋框架不同、思想體系各異,有的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論”偏見,有的已經突破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傳統思維誤區,力求對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歷程和現狀進行多角度描述和理論概括,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思想光彩。
通過檢視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后發現,不少國家仍然沒有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方案,不少國家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甚至依附于別國搞現代化,最終喪失發展獨立性,不僅未能實現現代化,反而整個社會陷入動蕩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這些發展中國家難以克服現代化過程中的普遍性困境,諸如人口增長過快與勞動力素質不高、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技術和創新能力不足、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協調、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發展改革與社會穩定關系等。正是通過對上述困境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中國共產黨充分總結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驗教訓,努力克服這些弱點和缺陷,堅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從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有別于西方現代化模式和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嶄新選擇。
五、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孕育和生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走出來的
翻開世界文明演進歷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且以國家形態連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孕育和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孕育和生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之中,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集中體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的傳承和發展之中。它們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它們扎根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營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源泉,深刻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向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時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和旗幟,只有精神上達到相應高度,該民族才能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屹立于世、勇往直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6]這種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集中地體現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作為這一精神的重要體現,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構成了偉大民族精神的四根擎天柱石,它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稟賦,同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歷經千難萬險而不斷復興的精神支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
一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該國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充分汲取和大膽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治國理政豐富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7]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10個關鍵詞精準概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傳統及其思想智慧。它們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的重要體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和思想精華所在,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治國理政經驗。
總的來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涵蓋我國14億多人口,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思想。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前兩大制度與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的民本理念、共和與協商的政治傳統、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有著深厚關聯;后一制度順應了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趨勢,承繼了九州共貫、六合同風的大一統中國治理傳統。中國式現代化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主張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文明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突出體現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協和萬邦的天下情懷以及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的交往之道,等等。
正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黨對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政豐富經驗進行深入改造和辯證吸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彌足珍貴的歷史啟示和思想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治國理政經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實踐中實現了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1.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9.
[4] 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J].求是,2023(11):4-7.
[5]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7.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33.
[7]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8.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YAO Hongzh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an internal historical logic. It has emerged from the new road opened up by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he arduous exploration of the CPC in governa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the continuous struggle of the CPC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her birth,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other countries since modern times, and from the fertile soil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nurtured and grown by over 5000 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PC;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istorical logic
[責任編輯: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