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兒
生活教育思想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人本主義及建構主義教育觀點為理論支撐,強調引導幼兒與現實生活問題進行互動,幫助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生活經驗,是一種注重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教育理念,符合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學習特點,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以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導,創新教學方式。本文介紹了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理論依據,分析了生活教育思想對幼兒園教育實踐的指導價值,探究了生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園教學策略。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與理論依據
(一)基本內涵
生活教育思想是指將生活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用陶行知先生的觀點來說,教育是屬于原始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在生活中進行教育,生活也必須包含教育。而教育活動實施的根本意義,便是讓人們認識生活的具體變化。人們所生存的現實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現實生活也無時無刻不蘊含著教育的要素與意義。生活教育思想是一個大范圍的教育概念,囊括了陶行知先生對生活與教育之間關系的科學認知,“生活即教育”是其中的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具體而言,“生活即教育”作為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原理,有以下兩個基本含義。
一是現實生活中原本就有教育。從人類出現,到開展生產生活,教育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遠古時期所謂的“教化”,便是生活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教育與人類生活相互聯系,人類在生活中受教育。生活是每一個人的現實經歷,人從出生到上學再到成年,每一個階段都接受著生活的洗禮,也在接受教育。例如,當看到別人隨手撿起地上散落的垃圾時,幼兒便知道不能亂扔垃圾,垃圾應該入桶。這作為一種生活事件,卻能給予幼兒一種行為引導,就是所謂“生活即教育”。
二是終身教育。生活教育一直伴隨著人的成長與發展。簡而言之,生活教育與人共始終。與此同時,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還包括“社會即學校”的理論主張,他反對教育活動與現實社會脫離,主張要讓孩子如小鳥一般飛出鳥籠,去廣闊的天空找尋自己的方向。要想將幼兒教育延伸到現實世界中,教師不僅要利用現實教育資源為幼兒園教育服務,還要讓幼兒園教育與社會發展相聯系。
(二)理論依據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具有較長的發展進程,其主要源自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該思想強調生活在課程教育中的重要價值。陶行知認為,幼兒園所選取的實踐材料均源于生活,基本的教育活動內容也是基于現實生活問題而設計的。這樣,在教育實踐中,幼兒不僅可以了解生活化的知識內容,更能以解決生活問題為目的去探尋新知。對于幼兒園教育而言,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踐操作性,因為幼兒思維能力處于待開發階段,現實生活反而是幼兒最為熟知的一個領域。以生活為切入口開展課程教育,能夠更好地順應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規律,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高。
2.建構主義理論。生活教育思想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延伸。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幼兒園開展實踐活動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生活化教育情境的構建符合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能夠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真正滿足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實踐需要。
3.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思想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思想突出了幼兒的主體性,強調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科學推進多樣化的教育實踐活動,對教師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導性意義。
二、生活教育思想對幼兒園教育實踐的指導價值
(一)實現教育實踐形式的創新
生活教育思想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轉變為幼兒與教師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教學模式。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教師只有積極踐行生活教育思想,創新教育實踐形式,落實教育改革的新目標與新要求,才能推動幼兒園教育實踐的健康發展。教師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責任,通過開展生活化教育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受與體會生活,將教育活動與生活進行結合,全面激發幼兒園教育的生機與活力,讓原本枯燥的教育實踐“有血、有肉、有靈魂”。
(二)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設計并開展多樣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化與革新,對學前教育的發展及幼兒的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幼兒的年齡較小,智力也有待開發,他們在課堂中容易出現“開小差”的情況,難以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邏輯性與思辨性較強的實踐活動中,面對困難與阻礙,幼兒會逐漸失去探索的耐心。而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的科學運用,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教育活動真正鮮活起來,有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增強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整體效果。
(三)引導幼兒開展實踐探索
教師將生活教育思想應用于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活動,能夠引導幼兒學會解決生活問題,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此外,教師以生活教育思想為指導,創設實際的生活情境,引導幼兒有序參與實踐,以簡潔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兒深入探索,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教育內容的理解,讓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受年齡、心智能力的影響,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難以完全理解教學內容。教育家、心理學家杜威曾指出,要讓幼兒在活動中開展自主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去尋找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自主探索,引導幼兒獲得更多生活經驗。教師通過踐行生活教育思想,能夠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學習生活常識,培養幼兒的開放式思維和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這有助于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
三、生活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幼兒園教學策略
生活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活化的教育方法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要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貼近幼兒生活。為此,幼兒園教師要深入解讀、科學應用生活教育思想,充分運用自身的教育才智,設計并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深入開展自主探究實踐,喚醒幼兒的主體意識,從根本上激發幼兒園教育實踐的活力。
(一)利用生活化材料
近年來,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創新與變革,生活化材料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應用越發廣泛。教師開發并利用生活化材料,不僅能夠增強實踐活動的趣味性,還能讓幼兒發揮創意,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逐步提高幼兒的綜合實踐能力。
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要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融入生活化元素,不斷豐富與完善幼兒的活動材料,讓幼兒利用生活化材料進行實踐探索,以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幼兒的生活認知。例如,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時,可以投放廢報紙、枯樹枝、枯樹葉、易拉罐和廢紙殼等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材料,讓幼兒在創作美術作品時有更多的材料選擇。與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利用生活化材料進行創意設計,讓幼兒意識到生活垃圾也可以變廢為寶,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環保意識,在發展幼兒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形式
幼兒天性純真,對新鮮事物具有較高的熱情與興趣。教師只有不斷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才能讓幼兒一直保持探究熱情,調動幼兒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基于生活教育思想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拓寬幼兒的學習范圍,創新幼兒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借助生活化的內容引導幼兒進行探索,讓幼兒在生活化教育實踐活動中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
例如,在開展“孝親敬老”主題教育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想自己與長輩的相處經歷,鼓勵幼兒以小組形式開展角色扮演游戲,還原自己與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間的暖心故事,從而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讓幼兒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體會親情的溫暖,真正理解孝親敬老的具體內涵,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三)創設生活化教育實踐情境
教師通過融入生活化教育元素,創設幼兒最為熟悉的生活情境,能夠激活幼兒的生活經驗,從根本上激發幼兒參與實踐探索的熱情。
教師要科學把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沉浸式情境,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在帶領幼兒開展繪本閱讀時,教師可以根據繪本內容創設具體情境,增強幼兒閱讀的體驗感。以《守護大自然》這一繪本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閱讀繪本后對幼兒說:“一天,小白兔剛出門就看到了滿地的垃圾,還有被砍掉的樹木,兔媽媽也因為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去醫院看病。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自己家門口堆滿了垃圾,你和爸爸媽媽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關于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圖片,播放關于如何防治污染的科普動畫。這樣不僅能夠突出繪本閱讀的主題,還能引導幼兒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幫助幼兒形成環保意識。
結語
生活不僅是影響幼兒成長與發展的教育內容,更是幼兒積累知識經驗的現實場域。生活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深遠意義,能夠推進學前教育的創新發展。教師要在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實施教學活動,引導幼兒開展生活化的自主探究實踐,從根本上提升幼兒的思維和認知能力,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拉近幼兒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推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