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強
核心素養包括學習能力、人際關系、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等,其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精準定位學科的教學目標與價值,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把學與用結合起來,從智、能兩方面設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更加的適切、和諧、自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深入、輕松地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始終,并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擺脫學與用脫節的理論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以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基于此,筆者提出了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一、了解教學目的,明確學習任務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想實現高效教學,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教師就要把目標與任務結合起來,把教學與教育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下冊第六章任務1“處理圖像素材”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運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如熟悉制圖軟件、熟練掌握文字工具、處理圖片中的文字大小和顏色等。教師明確教學目的,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還能讓學生專注于當下,培養學生的專注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習效率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情境教學比較自然、和諧,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能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點,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開拓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發現學習樂趣創造條件。
(一)創設體驗式情境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體驗式教學是中職生喜歡的教學方法,也是提高中職生學習效率的方法之一。因此,中職信息技術教師應結合新時代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與要求,為學生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深化認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上冊第一章任務1“認知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體驗式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模擬在購物平臺上購物、在點餐App上點餐、上網瀏覽新聞和用E-mail給朋友發郵件等方式,強化學生的認識與體驗,并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創設體驗式情境,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構建高效的中職信息技術課堂。
(二)創設問題式情境
部分中職生沒有養成深入探究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比較被動,容易形成線形、單一的學習模式,這不利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問題情境,開展信息技術教學,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因此,中職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運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上冊第一章任務1“認知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式情境,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并深入學習,更好地了解知識重點。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師:“你們誰能說說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呢?”
學生1:“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即語言的使用;文字的出現和使用;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普及;電子計算機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的普及與應用。”
教師:“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誰能說說信息技術都應用在哪些領域?”
學生2:“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如存儲、處理、顯示、傳輸和獲取等。”
學生3:“信息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金融領域、教育領域、制造領域、新聞媒體領域、安全領域、服務領域和物流領域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對,當今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數不勝數,它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由此可見,教師創設問題式情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認識信息技術,了解它的功能、作用,還能幫助學生鞏固這一章節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中職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
三、設計分層教學,縮小學生差距
由于每名學生的習慣、能力、認識和興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他們在學習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中職信息技術教師要重視“零起點”與“非零起點”學生的差異,也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設計分層內容,讓每名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例如,在教授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下冊第六章“數字媒體技術應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對數字媒體的認識基礎、信息技術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學習能力較差和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三個學習目標:一是了解媒體的雙重含義,二是了解媒體的大眾分類,三是了解數字媒體,并掌握它的概念。對于學習能力較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完成以上任務目標的基礎上,了解數字媒體的特點,掌握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數字音頻和電腦動畫等媒體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背景、就業前景等。教師采用分層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還能夠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生共同進步,避免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另外,為了讓學生體驗數字媒體大眾性、藝術性、娛樂性和社會服務性等特征,教師要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自己安排不同的任務,如看一段視頻、搜集并下載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料、聽一會兒音樂或欣賞舞蹈視頻等。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并結合數字媒體的理論知識,初步認識數字媒體及其價值,達成學習目標。
四、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豐富知識儲備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離不開數字化資源。在教學實踐中,中職信息技術教師要把中職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與數字化學習資源相結合,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貫徹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中職信息技術教師還要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文字或語音等,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并引導學生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中職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為學生開拓更多學習的渠道,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以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下冊第六章“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為例,在教授“編輯音視頻素材”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把如何選擇相冊的視頻,如何剪輯需要的視頻,如何給視頻加字幕、加特效、配音樂等方法,直觀、生動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短視頻的制作過程,并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快捷的操作技術,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教學目標。
又如,為了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更多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和運用更多的軟件,讓學生在網絡上獲得自己需要的數字化學習資料。比如,在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環節中,學生可以利用手機設備掃描教材中提供的二維碼觀看微課視頻;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利用校園網、公共資源網和教學資源網等,搜集、下載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料;在答疑環節,學生可以利用通信軟件,傳輸文字、語音、視頻文件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互動,從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等等。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數字化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網絡學習渠道,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語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中職信息技術教師要以滿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目的,本著“服務學生,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為學生設計精彩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并在教學中貫穿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與目標,為學生創設更適合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討論、互動中深入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作者單位:甘肅省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