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
近年來,隨著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穩步開展,勞動教育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勞動教育課程成為小學階段重要的素質教育課程之一。新時代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勞動教育課程,不僅能夠豐富小學勞動教育的內容,完善小學勞動教育的模式,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信息技術加持下,小學勞動教育將更全面、更專業、更有趣。本文探討了信息化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以供參考。
一、信息化視角和勞動教育概述
(一)信息化視角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簡單理解成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的總稱。就教育領域而言,信息技術直觀表現為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網絡資源的豐富、以遠程教育和虛擬平臺交流為代表的線上教學模式等內容。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重要工具,如智慧課堂、“云”平臺建設、大數據應用等新興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大多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取得了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
(二)勞動教育
勞動作為人類一項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有著磨煉品質、增強體魄、學習技能、改善生活等諸多價值。在小學教育中,勞動教育是指導學生學習勞動技能、領略勞動精神的專業化課程。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和勞動實踐是構成勞動教育的三大要素。勞動知識是指用于指導學生實踐的勞動技巧與勞動理論,安全保護意識、勞動觀念塑造均屬于勞動知識的范疇。勞動技能與勞動知識存在一定相同之處,但勞動知識偏向從宏觀角度告知學生“何為勞動”;勞動技能則偏向專業化技巧培養,如烹飪、清掃、分類、種植等。勞動實踐直觀展現勞動教育的本質,與語文、數學等理論色彩較重的課程相比,勞動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體會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感。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勞動教育,既能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強化學生的勞動認識,又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應用信息技術助推小學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有助于拓寬勞動教育范疇
就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而言,勞動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勞動課程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參與,但是筆者發現,傳統的小學勞動教育存在單一化、機械化的問題,許多學校的勞動實踐大多是班級清掃或校園清掃工作。信息化視角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勞動課堂,可以拓寬勞動教育的范疇。一方面,豐富的網絡資源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開發烹飪、整理、分類、縫紉等多樣化的課程,使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信息技術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以烹飪活動為例,其要求學生在六年級畢業時能獨立制作兩三道家常菜。盡管教師會當堂示范,但學生在實踐操作時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信息化課堂引入了視頻教學手段,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掌握烹飪技巧。因此,在信息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不僅能夠拓寬教學活動的范疇,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需求,而且能夠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勞動意愿
小學生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勞動,如穿衣疊被、幫父母做家務等。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既能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又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長溺愛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勞動意愿相對低下。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勞動教育課程的趣味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增強他們的勞動意愿。此外,信息技術打破了勞動教育的場地限制,教學課堂由線下轉為線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勞動知識,并及時獲得教師的點評。這能夠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意愿。
(三)有助于家校溝通
勞動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的活動,這意味著走出學校后,學生仍要繼續參與勞動實踐。有調查顯示,小學生在家務勞動中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遠勝過在學校的勞動實踐。因此,家長應該承擔起對孩子進行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信息技術豐富了家校溝通的手段,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軟件向家長發送文字、圖片和視頻,直觀展現學生在校園的勞動情況;另一方面,家長可以拍攝視頻記錄學生在家庭中的勞動參與情況,并及時與教師分享,以保障學生勞動實踐的持續性、完整性,以此建立起完整、統一的家校合作體系。
三、信息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精力充沛、好奇心重,對周圍世界有著濃厚的探索欲望,但他們的興趣通常“來得快,去得更快”。因此,為了持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勞動教育要堅持趣味性原則。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使勞動教育的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使勞動知識的呈現方式變得生動直觀,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有著多重含義。其一,它強調教學內容應做到因地制宜,即教師要將生活中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素材融入勞動課堂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它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因材施教。
(三)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強調教學活動、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即教師要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活動形式,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當考慮班級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出符合學生實踐水平的多樣化教學活動。
(四)啟發性原則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限,在復雜的、專業的勞動知識面前,他們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師在勞動教育中要堅持啟發性原則,通過提問或設置挑戰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投身勞動學習中,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勞動技巧、理解勞動精神。
(五)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體現了勞動教育課程的本質,即單純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實踐才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勞動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
四、信息化視角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活用信息技術,加深學生勞動認識
勞動教育的首要環節是加深學生的勞動認識,學生只有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才能產生充足的勞動熱情和勞動自覺。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對此,教師可以在信息化視角下,根據教材內容和目標要求,借助多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打造高效的小學勞動課堂。
比如,在勞動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動畫電影《小貓釣魚》,并帶領班級學生學唱該影片的插曲《勞動最光榮》,從而借助影片中小動物的行為告知學生熱愛勞動的重要性。在觀看電影和學唱歌曲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勞動?”“怎樣勞動?”等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回答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強化自身的勞動意識,為后續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夯實基礎。此外,教師可定期評選班級“勞動之星”,肯定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成長。教師還可以將結果公布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或家校聯系平臺上,方便家長了解學生的勞動學習近況,從而為后續家庭勞動活動設計指明方向。
(二)活用信息技術,豐富勞動教育形式
在小學勞動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小學生的實際水平,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要緊貼生活,不斷更新勞動教育素材,調整勞動教學形式,從而在信息化視角下,將線上、線下課堂逐漸融為一體,給予學生更多的勞動選擇。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就線下勞動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如幫助志愿者發放反詐宣傳單,前往養老院與老人聊天,在小區內種植花卉。這些都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海報、挑選老人喜歡的經典歌曲、設計模擬種花方案等,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極大便利。就線上勞動教學而言,學生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在家中進行廚藝展示、手工展示或收納展示。家長要錄下學生勞動的場景,在班級群內打卡、上傳視頻,以拉近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家校合作勞動教學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此外,教師可以篩選出班級群中表現亮眼的學生的勞動視頻,重新編輯后上傳至學校官網進行展示,將其作為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肯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定期更新報道內容,從而體現對班級學生的一視同仁,消解家長不必要的“攀比”情緒。總之,信息技術豐富了線上線下勞動活動形式,在促進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融合的同時,能夠帶給學生多樣化、趣味化的勞動體驗。
(三)活用信息技術,完善勞動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在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勞動教育同樣可以借鑒上述評價方式。由于勞動評價的主體、評價標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凸顯調查問卷的客觀性、全面性和公正性。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教師可自行設計、構建專屬于本班學生的評價平臺,創設一個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暢所欲言的交流空間,以此收集關于勞動教育的有效建議,助力小學勞動課程更好的發展。教師應及時回復班級群內的家長消息,從中總結家長最常詢問的問題,并在特定時間進行統一解答。同時,教師可以在班級群中定期推送以勞動為主題的童話、寓言、兒歌等藝術作品,或是手工編織、廚藝料理、家務清潔等科普教程,以此點燃學生的家務實踐熱情。
結語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課堂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小學勞動課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認識、操作、實踐,掌握技能方法。信息技術與小學勞動教育的結合,一方面拓展了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為家班共育、家校合作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網絡平臺,真正實現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勞動教育一體化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