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悅

從赤道向兩極,隨著緯度由低變高,植被的變化是肉眼可見的。熱帶城市的綠化很有意思,隨處可見賞心悅目的垂直綠化景觀,植物肆意生長在密集的現代化建筑群里、街道旁、閣樓中、墻壁上,讓人如同置身花園。
陽光透過路邊輕輕搖曳的“小樹叢”,我發現它們的葉子上有許多凹進去的小洞。好奇心驅使我翻開一叢叢交錯生長的植物,疑惑于葉片上一顆顆如蟲卵般規律分布的顆粒,這些是什么呢?查找資料后我知道了,這些“小樹叢”是蕨類植物,最早出現于4億多年前的石炭紀,它們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最古老、最原始的陸生高等植物。
蕨類植物是不結種子的植物,它葉片背面那些褐色的隆起則是孢(bāo)子囊群。每個孢子囊群中都有多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中又有很多個孢子(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一般由孢子囊壁、環帶和裂口帶組成(部分蕨類植物沒有環帶或環帶非環形)孢子成熟時,具有韌性的環帶便會向后彎曲,孢子囊壁瞬間破裂,釋放出孢子,這個過程也叫孢子彈射。孢子就這樣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當它們落到溫暖濕潤的土壤上時,便會萌發成新的原葉體。
絕大多數蕨類植物孢子的形態和大小是類似的。形狀常為兩面型、四面型或球狀四面型,外壁或光滑、或有脊、或有刺狀、或有彈絲。孢子囊群有圓形、腎形、長形等,有的孢子囊群上還會有囊群蓋。
觀察和欣賞不同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對開蕨的孢子囊群是粗線形,相對向側脈斜展開。
江南星蕨、闊鱗瘤蕨、馬來西亞白桫(suō)欏(luó)的孢子囊群是圓形的,沿中脈兩側排列成較整齊的一行(有時為不規則的兩行),密布在葉片下面。
光石韋等石韋屬植物葉片單一、革質、被星狀毛。它的孢子囊群近圓形,沒有囊群蓋,分布在葉片中部以上。
腎蕨的孢子囊群呈腎形,褐棕色的囊群蓋輕輕地覆蓋在上面。杯蓋陰石蕨的囊群蓋也是半圓形的,和腎蕨很相似。
長條形的珠芽狗脊孢子囊群分布呈線形,橢圓形的孢子囊,稍彎弓的一邊著生在主脈兩側的網脈上,另一邊則開向主脈。鳥巢蕨的孢子囊群也是線形,它的孢子囊非常整齊地分布在葉片小脈之間。另一些呈線形分布的孢子囊群則沿著葉片邊緣著生。這是它們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
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設計充滿著智慧。也正是由于這些神奇的結構,它們才能夠生存4億年之久。在這場經歷億萬年的蕨類植物之旅中,我們發現蕨、認識蕨、了解蕨,欣賞并感受著這類植物進化中的奇妙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