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培培,牟煉,林潔,陳歡,馬鵬程*
(1.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31;2.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9;3.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廣西應用數學中心,廣西 桂林 541002)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發展階段,加強農產品的產業化、商業化、品牌化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2022 年4 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指出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等八個鄉村振興重點領域,讓創意設計賦能鄉村振興,加強農產品包裝、設計和營銷,提升農業品牌知名度和農產品文化附加值,農產品包裝成為主要關注焦點之一[1]。由此可見,農產品包裝作為推進品牌強農戰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包裝設計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不僅塑造品牌形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產業發展,而且有助于弘揚傳承民族文化,優化包裝設計課程教學,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其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對接。
包裝設計課程特質具有將理論與跨學科知識緊密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設計管理知識,運用相關工具,在實踐中融合創新的特點[2]。它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課程時間安排在大三第六學期,共80課時,其中理論課占32 課時。為適應我國包裝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才需求,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實踐能力、樹立文化自信、增強職業理想,本課程結合鄉村產業振興和十四五規劃發展要求,根據包裝行業的標準,參考《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GB/T 37422-2019)、2006 年10 月,農業部印發的《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產品包裝要求》(GH/T 1279-2019)等國家新標準,教師團隊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通過不斷加強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重塑包裝設計課程內容,以農產品包裝設計為載體,以文化為支撐,將地域文化融入項目實訓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歷史遺產,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包裝作為產品的保護者,不僅僅是商品的外衣,更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打造屬于中國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形象與設計風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技術是基礎,設計是關鍵,文化才是核心[3]。因此,在包裝設計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一是推進包裝設計課程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二是讓學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知識,知其精髓,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根據消費者喜歡的方式進行視覺表現,讓地域文化在包裝設計中巧妙地應用與傳播,解決包裝同質化問題、復興鄉村產業、文化活態傳承;三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高學生職業素養與美育觀念。
從廣西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開展的包裝設計課程來看,許多高校對其給予高度重視,紛紛對此進行了一些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從學生設計作品來看,學生設計思維較固化、有局限性,鮮有給人新奇、實用的設計作品。教學內容缺乏深層次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案例,授課方式僅限于知識的傳達,缺乏人文關懷,加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導致該課程教學作用難以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近年來,由于學校擴招,每年招生規模達到200人左右,每個班級達40 名以上的學生,一名任課教師同時上幾門專業課,每個任課教師每學期課時數達380 以上,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師資團隊無法“精耕細作”打磨一門課,加上各類培訓、會議、競賽及科研等活動,任課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修學習,導致師資力量薄弱,與市場相脫節。包裝設計課是一門涉及到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不僅局限于對包裝進行的視覺設計,在教學中缺乏對材料、數字技術、交互等方面的學習,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以更好地樹立包裝品牌視覺形象,從根本上解決產品包裝問題。
近年來,各大高校對產教融合高度重視,也積極加強校企合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模式主要是針對大四的學生,導致前三個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的教學中難以體驗真實的設計項目,而所邀請的企業專家也只是泛泛而談,缺乏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任課教師團隊與實際項目接觸較少,缺乏與企業人員溝通交流,實戰經驗不足,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無法進行無縫對接。
3.1.1 知識目標:掌握包裝設計知識體系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包裝設計的定義、分類、功能、流程、包裝的歷史發展以及容器結構、印刷工藝、視覺要素、包裝材料等,加強學生對包裝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深入的理解,為提高綜合實踐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3.1.2 能力目標:具備包裝創意設計實踐能力
通過包裝專題訓練,結合所學的創意方法,精準地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對圖文進行合理的編排與色彩搭配,鍛煉學生動腦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強化專業實踐能力。
3.1.3 素質目標:培養審美精神與職業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視覺審美,還要讓學生從心靈上感知美、創造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感;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會團隊協作,善于溝通表達,對社會要有責任意識,樹立設計師的職業道德操守與職業典范,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
3.1.4 德育目標: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工匠精神,發揚愛國情懷
通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在干中增長技藝與才能,堅持不懈、愛崗敬業,發揚工匠精神。通過對家鄉的情懷,根植地域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本課程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遵循“啟發引導、循序漸進、促進發展”的原則,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通過探索、討論、鑒賞、分析、創作、再探討、評價、展示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線上教學主要以基礎理論為主,線下教學主要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專業實操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探尋方法——解決問題,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與專業技能。
3.2.1 課前:線上自學
在講授包裝設計課程前一兩周,任課教師團隊將包裝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國內外優秀的包裝設計案例、地域文化以及有關鄉村振興方面的視頻、課件、資料發布到“超星學習通”平臺,讓學生利用空閑時間逐步完成線上資源的學習與測試,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后臺數據,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情況,以方便在線下課程中進行輔導。線上自主學習主要從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開課前)讓學生自主完成第一章與第二章的學習,主要了解包裝設計的功能、分類、歷史發展、設計程序與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階段(第一至第二周的課前)完成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學習,主要掌握包裝容器、材料、結構、包裝視覺以及印刷工藝等;第三階段(第三至第四周的課前)完成第七章的學習,主要掌握中式元素及農產品專題包裝設計。
3.2.2 課中:課堂翻轉+項目驅動
為了加強包裝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在課中主要側重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專業技能,主要采用課堂翻轉+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首先,以提問、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一方面檢驗線上學習的真實情況,加深學生對包裝設計基礎知識的了解,并解答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賞析《黔之禮贊》有機大米、“褚橙”優秀包裝設計作品,從包裝圖形元素、結構、材料等方面分析創意理念。其次,以農產品包裝設計項目為主,采用項目驅動來提升專業實踐技能和藝術素養,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不同類型的選題,然后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分工協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團隊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市場需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設定三個主題方向供學生選擇。一是實戰項目,此方向主要將企業農產品包裝設計業務引進課堂;二是舊項目改造設計,針對當地農產品舊包裝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新的創意設計;三是學科競賽項目,主要以“廣西有禮”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大賽、“金紫荊杯”中國——東盟工業設計大賽、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中的農產品命題項目,讓學生通過項目實訓開拓設計思維,積累設計經驗。如廣西融安金桔——脆蜜金柑包裝設計為例,它是2011 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是一款高端水果,皮薄脆嫩、肉甜化渣、汁水充盈、無籽無梗,可食率接近100%,希望打造一款出彩的縣域品牌產品,推動鄉村振興。在項目實訓中從三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市場調研(分小組進行),主要對脆蜜金柑和同類產品進行調研,通過去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客戶交流等方式,了解產品的特點、優勢、原包裝存在的問題以及融安地域文化,包括了解生態環境、特色建筑、民族民俗等,然后將調研的資料進行整合分析,以PPT 的形式進行匯報;第二階段創意設計(教師與企業導師輔導):一方面按客戶需求設計并繪制出刀版盒型,確定盒型結構;另一方面根據前期的市場調研,挖掘并提煉融安地域文化元素,然后根據盒型將元素進行合理的組合,對圖文進行有序合理的編排,最后按需求確定畫面風格并進行上色,完善品名文字等細節的設計,向客戶進行匯報;第三階段印刷制作(走進印刷廠):根據完成的設計圖,標注盒型材料、數量、燙金工藝等,送去印刷廠進行制作與印刷人員進行溝通;第四階段作品展示:將設計的包裝作品進行線下與線上展示,線下主要通過校園展廳進行課程匯報展,線上主要以微信、H5 等方式進行網絡推廣。
3.2.3 課后:線上輔導學生完善作品
由于每個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對知識的理解不同,為了提高某些學生的專業能力,在課后,利用課余時間,采用騰訊會議或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線上輔導、因材施教,結合他們的優勢,引導他們進一步修改完善包裝設計方案,讓學生在此過程的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樹立對學習和自己的自信心。
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不僅檢驗教學成效,也是準確評估學生真實能力的表現,由于包裝設計課的特殊性,本課程評價主體有教師、學生團隊、企業導師、督導組,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傳統的試卷考核+作業考核轉變為三方面進行考核。一是課程考勤+課堂參與的過程性考核(占25%),主要包括學生的到課率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參與問題討論等情況;二是理論知識的考核(占25%),此方面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通平臺對理論知識學習情況(單元測試的考核)與包裝設計前期市場調研報告的考核,此考核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評并重的形式;三是根據評分要求對包裝作業進行考核(占50%),此方面的考核直接有效驗證了課程完成效果的情況。首先,學生將作品上傳到學習通平臺進行自評和互評(占10%);其次,在最后一節課堂上,學生將所設計的包裝設計作品進行展示匯報,企業導師、督導組進行點評和評分(占20%);最后,任課教師對本次課程做最后總結和評分(占20%)。
經過兩年的實踐,從課程的考核評價及包裝作品質量分析中得出:1)學生從壓迫式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問題探索力,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與困難時,不畏懼、不泄氣、迎難而上、努力鉆研不怕困難的精神;2)加深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樹立文化自信,而且增強學生的求知欲;3)從參加學科競賽情況來看,每年獲區賽一等獎、二等獎達10 余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為自己和學校專業建設增添了一份榮譽;4)所參加的中香大米、金桔、竹蓀等包裝商業實戰項目,最終以實物呈現流通到市場,獲得企業與消費者的認可,改善了部分農產品包裝品牌形象,讓學生內心充滿成就感,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心,同時對職業發展有了更明確的規劃。
在包裝設計課程中挖掘地域文化,讓設計賦能,改善農產品包裝的困境,以品牌強農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并解決包裝設計課程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深切體會到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國家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包裝設計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但學生對地域材料的了解、智能包裝等方面需要不斷地優化、改進和提高,持續完善課程教學質量,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穩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專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振興鄉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