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鵑
(云南省臨滄衛生學校,云南臨滄 677000)
近年來,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網絡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網絡安全作為國家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不容我們忽視[1]。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2]。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網絡安全問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例如,《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2020年12月,國家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發布的《新形勢下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2020年)》顯示,詐騙電話來源屬地云南省占比最高(14.1%)[3]。為進一步加強對新形勢下境外詐騙的打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于2021年6月又聯合發布了《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以下簡稱“兩高一部”《意見二》),解決了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的瓶頸問題,明確了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認定范圍。
據統計,在電信網絡詐騙案受騙人群中,學生占很大比例。中職學生具有其獨特的群體特點,再加上臨滄市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臨滄市中職學生受到的電信網絡詐騙有了其獨特性。
筆者選取了臨滄衛生學校在校學生、班主任、安保處工作人員、學校屬地派出所工作人員共同作為本研究的對象。
1.研究工具
筆者根據各研究對象的特性和研究目的,共制定了1份調查問卷和4份訪談表,筆者多角度了解了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對詐騙的了解情況、遭遇詐騙時的實際狀況、接觸的詐騙類型、受騙原因、受騙后的應對措施以及對防詐騙教育的滿意度等。
2.資料收集方法
筆者根據不同研究對象的群體特征,采用了分層整群抽樣、系統抽樣、方便抽樣等方法。筆者利用問卷星平臺在線發放問卷,共發放2 647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 404份。訪談均采用面對面訪談形式進行。
3.統計學方法
問卷調查結果通過SPSSAU智能分析平臺進行統計學分析。筆者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中職學生的網絡使用基本情況、網絡安全意識與電信網絡詐騙的識別能力、被騙學生情況調查、網絡維權用法能力等。
總的來說,中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識別能力均較差。在對網上交易的風險認知調查中,只有41.22%的中職學生認為網上交易風險比較大,有36.81%的中職學生認為風險一般。在對中職學生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意識強弱的自我認知調查中,只有30.78%的中職學生認為自己可以一眼識破電信詐騙,有51.87%的中職學生認為自己具有防范意識,但是不太了解新型詐騙。中職學生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意識自我認知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中職學生電信網絡詐騙防范意識自我認知分布圖(%)
中職學生對電信網絡詐騙的認知程度不高。面對目前層出不窮的電信網絡詐騙方式,只有29.08%的中職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42.26%的中職學生會視情況而定去了解。
中職學生對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措施了解不多。在被調查學生中,只有4.12%的學生認為自己對電信網絡詐騙的防御應對措施非常了解。
中職學生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很強烈,但是認知不足。調查顯示,學生知道應該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但是在上網時無法意識到哪些活動會泄露個人信息。
中職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數量較多。在被調查的中職學生中,有192人稱曾經遭受過電信網絡詐騙,占被調查人數的7.99%。有37.48%的中職學生表示周圍人遭遇過網絡詐騙。
被騙后中職學生反應遲緩。在192個有受騙經歷的中職學生中,只有34.9%的學生能立即發現被騙,44.27%的學生在當天能發現,有13.02%的學生在事后1~2天才能發現,甚至還有7.81%的學生在3天后才能發現自己被騙。
學生通過網購、冒充身份和退款盜號被騙的分別占29.17%、26.04%、24.48%。通過社交軟件被騙的學生占63.02%。
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尚可,但是受騙后的行動能力較差。筆者對2 212名沒有受騙經歷的中職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74.19%的中職學生認為如果自己被騙會撥打110報警,55.06%的中職學生會向老師尋求幫助。但在192個被騙的中職學生中,只有28.65%的學生撥打過110報警,9.9%的學生撥打學校安保處電話,16.67%的學生向老師尋求幫助,還有43.23%的學生會自認倒霉,當花錢買個教訓。
中職學生平時的相處對象主要是同學、老師、家長,他們在生活中基本一帆風順,防范意識較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中職學生很容易輕信他人,從而不能分辨網絡信息的真假。筆者在調查校園發生電信網絡詐騙的主要原因時,有74.79%的中職學生認為自己被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會經驗,不能明辨是非。筆者在對有受騙經歷的中職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有65.63%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因為缺乏社會經驗才被騙。
中職學生受到的媒介素養教育極少,對媒介的理解不足,沒有形成“媒介是選擇性傳遞信息”的理念,很容易對網絡上的信息全盤接受,信以為真。加之邊境地區網絡通信技術不發達,導致中職學生對網絡大數據管理和信息推送等知識基本不了解,不能分辨哪些信息來源可信度高、那些信息來源可信度低。
在上網時,中職學生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在公共網絡平臺也會發布關于自己的個人真實信息,特別是在社交平臺。筆者對有受騙經歷的中職學生進行了調查,有57.29%的中職學生認為受騙的主要原因為個人信息泄露。中職學生受騙的原因如圖2所示。

圖2 中職學生受騙的原因(%)
筆者在對被騙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會選擇不正規的購物網站,甚至會直接在微信上與陌生人進行交易。當筆者詢問他們為什么會選擇跟陌生人進行交易時,通常得到的答案就是便宜。還有部分學生因為被網絡賭博網站上的小利益吸引而被騙。
中職學生在面對QQ、快手、抖音等社交軟件時,容易輕信他人,被對方洗腦,對對方所說的話深信不疑,逐步落入對方的陷阱。
在上網遇到問題時,有39.06%的中職學生會選擇向同學、朋友求助,有31.53%的中職學生會選擇向家長求助,只有16.12%的中職學生會選擇向老師求助。同齡人的社會認知和網絡安全認知也處于尚不成熟的階段,并不能為他們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家長學歷不高,也很難為中職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
臨滄市地處邊境,其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群眾的網絡技術認知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農村居民。這也導致整個社會群體的網絡使用能力非常弱,不能為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由于臨滄市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臨滄地區學生對緬北的實際情況也比其他地區的學生了解得更多,學生表示不會因為網絡虛構的緬北賺錢神話而被騙。
1.重視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
邊疆地區經濟欠發達,社會人群結構較單一,信息來源也比較單一,主要依靠網絡傳播信息。網絡信息的來源比較復雜,缺乏規范化管理,其中不乏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傳統報紙、廣播等正規傳播媒介的影響力正逐步被削弱。人們主要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學生應具有分辨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然而,中職學生對信息傳播媒介缺乏了解,不能正確認識媒介傳播的特點。因此,筆者建議學校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融入中職學生的課程體系。
2.提升全體教師的網絡媒介素養
網絡詐騙預防教育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也說明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但其根源是教師自身對網絡技術和媒介信息的認知有限。學校應注意給教師培養除網絡教學技術以外的其他網絡通信技術。教師要關注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發展,知曉本校出現的典型案例,最終做到結合本校案例,從網絡詐騙實施途徑來分析學生受騙的原因,給學生傳授避免上當受騙的方法。
3.教育形式多樣化
在傳統的防詐騙教育中,班主任會開展主題性的理論教育。這些理論教育大部分都是一些大而空的理論,學生普遍覺得乏味。如果學校以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方式開展防詐騙教育,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學生對詐騙形式和詐騙危害有更深入的理解。
4.學校安保處發揮橋梁作用
首先,學校安保處可以及時向在校教師通報本校出現的典型案件,讓教師對本校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有所了解,也為后續的防詐騙教育準備好素材。其次,學校安保處可以與學校屬地派出所保持聯系,便于獲取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的最新資訊。再次,學校安保處可以在每學期定期開展結合本校案例的教育講座,拒絕假大空的形式主義教育。在出現重大或特殊案件時,學校安保處也應立即組織主題教育。最后,學校安保處可以每學年定期組織全校防詐騙知識競賽。
5.學校新聞廣播站發揮宣傳作用
新聞廣播站的工作人員可在一些特殊時間加強宣傳電信網絡詐騙知識的工作,如新生入學時、重大網購節日和寒暑假放假前期。同時,對于不斷出現的新型詐騙方式,新聞廣播站的工作人員要做好教育宣傳,對本校學生出現的受騙情況及時做好匿名形式的宣傳通報,起到警示教育作用[4]。
1.加強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
派出所要聯合社區開展防詐騙知識宣傳和普法宣傳,切實走到群眾中去,給民眾講授防范詐騙的知識,增強民眾的防范意識。
2.提供方便快捷的咨詢服務
很多中職學生在遇到電信網絡詐騙時,不敢跟老師和學校安保處匯報,更不敢去派出所報案。政府要為學生提供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的咨詢服務,如固定電話或固定官方網站。
3.強化網絡監管,健全網絡交流監管機制
互聯網通信技術使得人們的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得更加快捷、便利。在互聯網時代,人人均可成為信息發布者,使得真假信息都摻在社交平臺中。在微信、抖音、快手等交流平臺上,中職學生經常會被上面虛無美好的人和事所吸引,最后落入不法分子編織的美麗謊言當中。
1.加強電話卡管理宣傳
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對辦理電話卡的未成年人進行實名管理登記,并開展以電話卡為媒介的防網絡詐騙知識的宣講和普法活動,繼續大力開展“斷卡”行動。
2.加強銀行卡管理宣傳
銀行要加入到防電信網絡詐騙的知識宣傳中來,并使此活動走進各大中職學校。銀行的工作人員要從銀行卡的角度解釋電信網絡詐騙的實施技巧,讓中職學生能更深切地了解銀行卡的重要性,以及銀行卡帶來的諸多網絡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