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長寶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幫助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學科。為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點以及學習內容等要素,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可以有效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方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認真探索運用這一教學方法的意義及流程,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力幫助。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案例本質上是一種“兩難情境”,針對案例中暴露出的問題,師生需要基于實際情況作出判斷,設計出最佳的解決方案[1]?!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多次提到了“案例”這一關鍵詞,如“圍繞生活案例對比分析……”“結合學習和生活中的消極情緒案例……”“可結合具體案例……”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這對學生的理解和實踐有積極影響。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2]。然而,小學生性格活潑,生性好動,注意力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思想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言論的侵襲。因此,在實際教學期間,為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教師會避免過多地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平臺參與社會活動。案例教學法可以解決小學實踐教學平臺不足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分析社會上真實發生的案例,使學生能夠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間接積累實踐經驗,領悟教材中的理論知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在生活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合理分析,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巧妙解決問題[3]。通過引入案例教學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融入案例情境中,找出情境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并巧妙探索問題解決方案。如此,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當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問題時,也可以通過知識的遷移快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案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能夠得到發展,當在生活中遇到新的難題時,學生也可以及時利用系統思維和批判思維判斷事件的影響,嘗試運用邏輯思維梳理問題成因,通過創新思維設計解決方案。
鑒于案例教學法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開展的積極影響,下文將結合教學案例細致討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流程,希望可以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幫助,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發展。
以案例教學法實施教學的第一個環節為準備環節。在準備環節中,教師要合理設計案例,既要保障案例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貼合性,也要保障案例的真實性和生活性,從而使案例成為溝通教材和生活的橋梁。教師可以借鑒教材中引入的案例,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社會中發生的真實事件,還可以通過與家長、其他學科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收集學生身邊發生的故事,并改編為教學案例,或與全體教師共同構建“線上網絡資源庫”,定期上傳精彩案例,下載自己所需案例。同一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設計多個案例,用于不同教學環節中。
以二年級(上冊)“裝扮我們的教室”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為引導學生學習設計與布置教室的各個區域,形成定期裝扮教室的意識,主動營造美好的班級環境。鑒于此,教師可以觀察本校不同班級的教室,收集教室區域設計與布置期間發生的故事。而教師可以將各個故事改編為精彩的案例,用于后續教學活動。同時,教師也需要認真解析教材,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分析或改編,從而開發出更多貼合教材內容的案例。
在上述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新課的特點,從校園生活實際、教材內容出發,開發多個教學案例,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自然地呈現案例,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并結合案例展開思考,而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便可以自然地過渡到新課教學活動中。為增強案例呈現效果,教師可以以班級學生的日常表現為引,與學生展開對話,自然地引入新課課題,并通過講故事、分享微視頻、分享新聞截圖等方式呈現案例,在師生對話中,自然地提出討論問題,在導入環節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這樣既可以通過案例取得理想的導入效果,又可以保障學生能夠在導入環節思考案例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
以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內容為引導學生掌握防溺水、防火災、防交通事故等技巧,形成保護自身安全的意識。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讓我們表揚一名同學……”為開端,講述自己看到本班一名學生根據交通指示燈在斑馬線上過馬路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會提出自己也會在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教師則需要順勢對學生進行表揚。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么常見的小事也值得表揚”,并指出這一小事體現了學生的安全意識。由此,教師便可以呈現出更多與“安全”相關案例,借助微視頻展示“阻止他人酒駕”“拒絕到陌生水域游泳”等案例,并請學生結合案例思考“應該把哪些安全知識記在心上?”。
在上述教學導入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引,引入新課,并借助微視頻展示教學案例,有效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探究案例中各個主人公行為的“對”或“錯”,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機械引領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難以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中與學生深度解析案例,從而借助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為增強案例分析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分析導入環節中的案例,讓學生結合熟悉的案例展開思考,也可以引入新案例,借助新奇的內容強化學生探究動機。
以四年級(上冊)“正確認識廣告”一課教學為例,在講解“無處不在的廣告”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致分析導入環節中的案例。教師可以提出每一個案例中都存在廣告,學生需要判斷廣告出現的場所。在此期間,學生會發現,除電視外,自己還可以在商業樓、報刊亭、廣播、公交站等地看到廣告,真正理解“無處不在的廣告”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各個案例,探究廣告對自己的影響,如觀看某品牌飲料廣告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自己可以了解這個品牌飲料的特點”“加深對這個品牌飲料的印象”“想要去買一瓶飲料”等感受。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師生討論的關鍵詞繪制表格,最終得出以下表格,見表1:

表1 無處不在的廣告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案例,自然地歸納出本課教學重點。學生在對照案例分析得出的表格閱讀教材期間,可以自然地領悟教材中的理論知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設計練習環節,讓學生在練習環節中獨立分析教學案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并強化問題解決能力。在練習環節,教師可以在分享案例的基礎上借助簡筆畫、流程圖等幫助學生梳理案例信息,并提出問題或案例分析要求,為學生提供獨立分析的方向。
以四年級(下冊)“當沖突發生”一課教學為例,在練習環節中,為了培養學生正確面對沖突、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分享兩位學生之間發生沖突、親子之間發生沖突、與陌生人之間發生沖突等多樣化的案例,并結合夸張的卡通圖片、細致的文字敘述等,說明各個沖突發生的原因,鼓勵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獨立分析案例。為了提升學生分析案例的能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以下練習要求:根據如圖1 所示的流程,細致分析如何解決案例中發生的沖突。

圖1
同時,為保障每名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案例分析狀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并鼓勵學生與身邊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案例分析成果,從而在強化學生案例分析動機的同時,提升案例分析深度,并使學生在練習環節,動腦、動口,加深探究深度。
在上述練習過程中,教師通過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案例,可以使學生意識到在校內、校外、家庭等不同場所都有可能會發生沖突,并在多次獨立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掌握正確面對沖突的方法。學生不僅可以真正理解教材中“采用正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化解沖突”的內涵,內化重點知識,還能夠在生活中有效處理自己與同學、家長和陌生人之間發生的矛盾。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很多教學主題都與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拓展活動,即主動通過與父母交流、看新聞、觀察周邊生活等方式展開探究活動,持續收集與所學知識相關的案例,豐富案例分析經驗,提升在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一課教學為例,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活動后,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多種途徑靈活收集“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尊重自己”等與本課相關的案例。在此期間,學生可以有意識地觀察生活,找出同學尊重文具店店員、乘客與公交司機互相尊重、司機與交通警察之間互相尊重等案例,也可以認真監督自己,在生活中嚴格秉承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思想與人交往,并將自己與他人之間發生的故事作為案例。這樣,學生在持續收集案例的過程中,便可以將美好的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需要定期檢查學生的案例分析成果,并隨機邀請部分學生細致講述自己收集的案例。同時,教師也可以選擇部分具備較強代表性的學生收集的案例,將學生收集的案例進行修改,上傳到線上教學資源庫中。這樣,自己和其他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便可從線上教學資源庫中下載相關資源。
在上述拓展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長期收集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案例,有助于學生打破課堂與生活之間的壁壘,使學生意識到課堂所學均有助于營造更加美好的校園、家庭和社會氛圍,并在生活中積極踐行教材中傳遞的價值理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簡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教師可以巧妙運用案例教學法,在準備環節中科學設計案例,在導入環節巧妙引入案例,在教學環節中與學生共同解析案例,在練習環節中鼓勵學生自主分析案例,并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持續收集案例,有效發揮案例對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讓學生深刻理解并內化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受到課程內容的影響,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助力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