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月玲 戴振聲*

2022 年8 月,針對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需求的支撐不夠,組織體系化布局不足等問題,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提出“有組織科研”的概念,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實現“有組織科研”,就要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研工作。隨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紛紛根據自身科研特點,優化科研組織模式,使“有組織科研”成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點和熱點。
《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指出,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健全有組織科研的管理制度,是高校不斷提升辦學質量的根本。加強科研管理體系建設,提升科研管理能力是有組織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的制度保障。各高校根據自身學校的學科特點,對接國家和地方的科技創新政策,發揮制度的規范和推動作用,有組織地科學規劃整體布局。
學科建設的高度和布局決定了各類高??蒲袆撔碌母窬?。各高校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布局有組織科研的學科集群化,積聚力量建設集成攻關大平臺,形成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1]。綜合性高校、地方應用型高校及高等職業院校均推進有組織科研的開展。
1.綜合性大學:且以清華大學的核研院為例,在參與高溫氣冷堆技術攻關大項目中,總結有組織科研的基本經驗與組織路徑,為高校提供了經典案例。首先通過專家訪談、觀察、文檔資料等研究方法,以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大項目為牽引,獲取清華大學關于重大專項的政策,舉全校之力,通過頂層設計建立攻關創新團隊。團隊以高溫氣冷堆這個“卡脖子”技術為主線,設立特殊制度,實現技術突破,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同等重要的是,團隊在完成重大專項的過程中,培養了專業技能與思想品質同等過硬的高質量人才。
此案例為高水平高校完善和建立有組織科研的理論體系,參與國家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經驗和有益參考[2]。
2.應用型地方高校:以強化有組織科研為契機,從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出發,滿足地方市場的發展需求,再結合自身優勢,注重科研成果在地方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實現應用型高校的高質量發展[3]。而具體途徑,就是要加強有組織科研的頂層規劃,搭建平臺,成立專業的科研團隊,團隊有組織地整合學校教師和企業人才,提升科研團隊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健全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密切接觸科技成果轉化的崗位,培養一批既具備基本專業技能,又了解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的復合型人才。科研最終形成具有特色和個性化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3.高職院校:強化有組織科研,應根據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結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19 個專業大類的特點,瞄準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以技術創新為研究方向,培養市場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著力抓好三個方面:(1)聚焦產業中的技術技能重大問題,發展特色科研;(2)以自身優勢專業為基礎,聯合龍頭企業,搭建研究平臺;(3)集中力量產出決策咨詢成果,為智庫建設提供力量[4]。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隨著《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的發布,對科普場館和博物館的科研發展也起到了沖擊作用。探討科普場館如何加強有組織科研,將為實現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提供路徑和方法。
科研是科普場館及博物館的一項基本職能,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兩翼齊飛是科普事業發展的主基調。2021 年5 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博物館既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也是研究機構,科研是博物館立館之本,是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5]。強化有組織科研,構建科普場館科研管理體系是博物館科學運行的重要手段,對于提升博物館展覽、教育、收藏功能的支撐作用,為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指出路徑和方法。
設立科研管理部門是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要保障。科普場館設立科研管理機構,一定要對接國家及相關上級部門的政策導向,緊跟新時代的科普場館的發展需求,學習《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的內容,制定本場館的科研規劃及相關的制度。2022 年3月上海最新頒布了《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為上海市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章第9 條指出“上海科技館是上海市重要的綜合性科普場館,要發揮科普示范功能”,上??萍拣^就要以此為依據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建立創新團隊和平臺,凝練科研方向,支撐館的展示、教育和收藏功能,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發揮科普場館的引領作用。
通常情況下,科研管理信息化平臺主要包括兩個模塊:科研項目管理模塊和科技成果管理模塊[6-7]。科普場館的科技成果相對較為多樣,因此成果管理模塊與高??蒲谐晒兴煌???萍汲晒梢杂校簩W術文章、專利、科普文章、科普作品(影視、短視頻、科普游戲等)、商標著作權等。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內容可根據管理權限的不同,導出類別清單,大大方便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基礎和現狀進行掌握、分析和統籌科研成果,將科技成果按照學科或者研究方向進行分類。以上??萍拣^為例,可以將成果按照研究的方向進行整合,做成多個資源庫:生物多樣性保護、兩棲類動物、科學傳播基礎理論、生命健康等,再根據自身科研成果資源和優勢,有組織有重點地促進科研成果科普化,增強科技核心競爭力。

表1 有組織科研視角下高校及科普場館的實施路徑
如今科學普及已經形成與科技、文化漸進融合的新格局。創新發展離不開與之相契合的多元化的科研人員的參與[8]。研究顯示:科研人員與科普工作者共同參與科普傳播的現場活動,可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準確性,保證公眾得到專業、前沿的科普信息,活動現場科研人員與觀眾的互動積極度,以及交流能力大大影響了觀眾的學習效果[9]。觀眾更加愿意與科研人員進行雙向互動,尤其與青少年的互動,可以更好地激發科學興趣,對于科學家精神,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傳播極為有效[10]。另一方面,科研人員通過參與活動現場,同樣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在活動中,可以了解到觀眾對知識內容的需求,為后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供給提供方向。
公眾對科普知識的迫切需求以及對科普知識科學性的提高,致使高層次科普人才隊伍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在對上海市科普基地專職科普人員人才結構的調查顯示,當前科普人員學歷職稱雖逐步提高,但主要以中級職稱或本科學歷為主,高級職稱的專職科普人員比例很小。基于此現象,建議增設科學普及職稱系列,增加人才計劃中的科普領軍人才數量,吸引科學家進入到科普傳播的隊伍中[11-12]。據最近中國博物館協會組織開展國家一級博物館評估中,考察了時間段為2019-2021 三年的機構運行質量。優化后的評估指標在增設“安全管理”二級指標分值的情況下,“科學研究”作為二級指標在評估體系中所占比重一直很高。這足以說明科技不僅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博物館和科普場館的立館之本。科技場館亦急需探索有組織科研的實施路徑,整合科普資源,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服務,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
綜上,“有組織科研”不是簡單的概念,此目標的實現一定是需要具體路徑和策略,雖然在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等領域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目標就是對接國家戰略,聚焦高端技術、高端產業等領域開展科研。本文從高校及科普場館的角度做了初步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