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波
在數字經濟時代,社會經濟文化范式均發生顯著變化。高職院校在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方面要充分了解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利用新技術、新手段不斷優化原有教學體系。同時,高職院校還應加強與企業及其他院校的溝通協作,共同促進高質量復合型信息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數字經濟時代更需重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教育體系改革,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助力數字經濟建設,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數字中國建設發展進程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5.8 萬億元;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 萬億元。由此可見,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明顯擴張,并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數字技術逐步深入傳統行業,并對其造成一定沖擊;另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新興行業正在飛速發展,市場上逐漸涌現出許多新興職業,釋放了大量就業崗位。就現階段來看,我國就業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就業形勢整體呈現向好態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 年,5G 技術將帶領超過800萬人就業;另外,受5G 技術波及效應的影響,其他新興領域有望實現協同發展,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全球頂級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也做出了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取代全球8 億個就業崗位。在新舊崗位更迭速度明顯加快的背景下,數字經濟無疑為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帶來新的動力。因此,高職院校應抓住發展機遇,加大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力度,在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同時,助力國家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網絡終端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教育也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拓展,并逐漸探索形成新型教學環境。例如,以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為載體的線上教學平臺為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的有序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在大數據技術數據分析、數據整合等功能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可以從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及實踐技能進行科學分析。更重要的是,新技術的出現使得職業教育不再拘泥于單一的教學體系,而是在拓展教學渠道的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新興技術推動交叉學科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養和實踐技能。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的出現能夠打破教學活動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局限,實現教學資源的精準化、個性化推送,進而為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
雖然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從實際教學角度來分析,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依然只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教學,而忽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在課程內容方面,部分高職院校依然存在更新滯后等問題,導致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難以及時學習和應用新理念、新技術。
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科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專業知識與技能交叉融合不到位,難以匹配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需求,以單一技術技能為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無法培養出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技能只能與傳統崗位相匹配,無法滿足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
從信息技術類產業鏈角度來分析,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類產業鏈主要由智能制造、產品開發、數字營銷三個環節組成。為明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高職院校及信息技術類專業教師應從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領域出發,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作用,實現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
在構建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專業課群體系時,高職院校要重視創意設計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依托數字經濟賦能信息技術類人才培養。首先,專業教師應從數字經濟產業鏈分工以及技能需求等角度出發,利用大數據技術廣泛收集相關企業數字經濟崗位人才招聘要求和最新資訊;結合自身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大綱開設模塊化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基于“1+X”(X 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構建專業課群體系,該專業課群體系既包含專業課程,也包含公共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其中,專業課程主要為信息類技術課程,如圖像處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以及數字工廠等,公共課程主要涉及體育人文、英語、藝術等領域。創新創業課程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學生開設,這些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可以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值得一提的是,專業教師還應注重提升學生的虛擬現實應用開發、Web 前端開發以及大數據平臺運維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重視信息類技術與專業課程的融合發展。例如,信息技術類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上述新興技術的應用方法,還要從動漫制作、軟件技術應用以及計算機應用等多個維度出發,助力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有機融合。
近年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在高職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期間,教學資源獲取渠道以及教學內容均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專業教師必須加強“雙創”教育,積極創建高仿真性、高實戰性的教學項目,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環節。[1]

首先,高職院校要重視“雙創”文化環境建設,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其次,高職院校應與地方兄弟院校攜手搭建科學有效的溝通橋梁,通過與當地企業加強溝通協作等方式,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實踐創新平臺;最后,高職院校應在其他院校、當地政府以及各大企業的共同協助下,為學生提供及時、豐富的創新創業機會和實踐項目。例如,學生在校期間通常會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等新技術。在產學研合作平臺中,學生需要根據企業需求,在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互聯網終端等領域運用所學知識,推動融合化、產業化、數字化項目落細落實。
與此同時,專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對此,高職院校管理層有必要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工作室,以承接社會服務項目。隨后,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深度參與各類社會服務項目。另外,搭建面向“雙創”大賽的支撐平臺也是高職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確保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高質量就業的有力舉措。[2]
在數字經濟時代,“雙師型”與“雙創型”師資隊伍建設是確保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必須重視應聘者的知識積累與技能水平,了解應聘者是否關注教育科學前沿信息,是否具備創新創業教育觀、價值觀。在新教師入職以后,高職院校應統一組織教學培訓活動,引導其有序推進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科研水平,進而將優質科研成果融入教學活動中。另外,高職院校還需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師前往企業一線不斷充實自己,或者邀請知名科技人員以及企業家到校舉辦講座,為廣大師生傳授更多寶貴經驗。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各高職院校均應積極創新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重視新興技術、產業融合以及創新創業在高職教育領域的建設與發展;不斷加強“雙師型”“雙創型”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