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子輝,馮 晶,謝婉銀,屈 歌,李欣妍,申 鑫,甘 勇,2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湖北武漢,430030;2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醫學院,海南海口,571199
急救是對急性疾病或損傷提供的初步救助,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發起急救,以保護患者生命、預防進一步的傷害發生[1]。心腦血管疾病和意外傷害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傷害發生后的黃金急救時間內應立即展開救援,而專業人員可能無法及時到來現場,導致搶救時機的延誤[2]。報告顯示,在專業人員到來前由旁觀者實施急救可以避免超過59%的死亡[3],故而在公眾中開展急救知識培訓,讓公眾成為“第一反應人”十分有必要。科學計量學對文獻內在結構進行計量分析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揭示了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和發展現狀,識別了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熱點[4]。由陳超美教授研發的CiteSpace軟件具有強大的引文分析功能,通過文獻信息繪制的文獻共被引圖譜和關鍵詞共現圖譜能夠清晰地反映該領域的知識基礎及研究熱點[5]。雖然目前公眾急救培訓研究的文獻數量不斷攀升,但是相關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研究還存在不足。研究顯示,我國公眾急救標準化培訓起步較晚,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較低,公眾實際開展現場急救的頻率極低,反觀國外,美國具有標準化的公眾急救培訓考核體系,急救反應時間也明顯更短[3,6-7]。因此,對公眾急救培訓領域文獻展開計量學研究,對提示我國研究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數據庫,引文索引為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收錄的論文,將“first aid”“train”和“public”及這3個詞的變體作為主要概念,以主題詞構建檢索式展開檢索,文章發表時間限定在2002年1月1日-2022年4月30日,發表類型限定為論文和綜述論文,得到1746篇文獻。對文獻的標題和摘要進行篩選,排除主題與公眾和急救培訓無關的內容,最終獲得符合標準的文獻570篇。在Web of Science中對文獻進行標記并以“全記錄和引用的參考文獻”純文本的格式導出。
本研究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通過WoS的檢索結果分析功能對作者、機構和國家的發文量進行統計。使用CiteSpace 6.1.R2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可視化圖譜繪制的具體參數設置為:時間切片1年,節點選擇為Top 50,Cosine算法計算聯結強度,剪裁方式為尋徑剪裁。通過CiteSpace對文獻的作者進行共被引分析,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聚類分析和突現詞探測,并繪制可視化圖譜。使用Excel 2021繪制了關鍵詞突現檢測圖譜。
共納入570篇公眾急救培訓相關文獻。發文量呈現為2個階段:2002-2015年期間發文量呈小幅度的上升趨勢,2016-2021年期間發文量呈快速波動式的上升趨勢。后10年的發文量占20年間(未統計2022年)文獻量的70.13%,且近5年的發文量較大。見圖1。

圖1 公眾急救培訓相關文獻發表年份分布
表1列出了發文量前10名的作者,圖2則給出了作者的合作網絡,對網絡進行聚類分析,Q值為0.9405, S值為0.9717。由圖2可知,相應作者的集群主要包括:以Leary Marion和Blewer Audrey L為代表的美國研究集群;以Iwami Taku和Nishiyama Chika為代表的日本京都大學研究集群;以Jorm Anthony F和 Kitchener Betty A為代表的澳大利亞研究集群;以Myklebust Helge 和Birkenes Tonje Soraas為代表的挪度醫療公司研究集群等。

表1 作者發文量統計

圖2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2.3.1 關鍵詞共現分析。 圖3為CiteSpace繪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圖中共有節點723個,連線4704條,網格密度為0.018,將高頻關鍵詞和高中介中心性關鍵詞整理為表2。其中,前5位的高頻關鍵詞為心肺復蘇、生存、院內心臟驟停、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臟驟停;前5位的高中介中心性關鍵詞為態度、教育、兒童、對照試驗和照護。

表2 高頻關鍵詞和高中心性關鍵詞排名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2.3.2 關鍵詞聚類分析。CiteSpace提供的關鍵詞聚類分析進一步總結和歸納了研究領域的主要內容,使前期研究的內在結構更加清晰。對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共得到13個一致性較高的聚類,Q值為0.4972,S值為0.7980。圖4為關鍵詞聚類圖譜,13個主題主要有僅手心肺復蘇、急救、自動體外除顫器、心理健康急救、心臟驟停、院外心臟驟停、院外心肺復蘇、管道、救護車響應時間、心源性猝死、僅按壓式心肺復蘇、出血控制、幸存者。聚類分析發現2002-2022年期間的文獻主要研究了心臟驟停、失血和心理健康問題3類疾病。研究內容則涵蓋了心肺復蘇培訓、輔助器具使用(如自動體外除顫器、管道等),以及急救培訓的相關政策和計劃。

圖4 關鍵詞聚類分析圖譜
2.3.3 關鍵詞突現分析。圖5識別了近20年的15個突現詞,其中突現強度較高的5個關鍵詞為效果、自動體外除顫器、院外心臟驟停、聯系和教育。一直持續到2022年的研究熱點包括效果、聯系、教育、干預、院外心臟驟停等。

圖5 關鍵詞突現檢測
從發文量的時間分布看,公眾急救培訓研究逐漸受到重視,近5年發文量較大。通過WoS對納入的570篇文獻的引用次數進行分析可知,文獻共被引11529次,篇均被引20.26次,H指數達到了51,公眾急救培訓領域文獻的學術影響力處于較高水平。國內發文量達到了48篇,但2008年才出現第1篇被WoS收錄的論文,篇均被引為8.85次,H指數為12,在中科院分區的頂刊雜志發表9篇文獻,但6篇主要是國外研究團隊的成果,僅以參與者加入。這一差距顯示了國內在該領域較晚的起步。作者合作集群可視化圖譜也顯示,國內作者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國外發達國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更高。公眾急救培訓研究的差距可以由國內外醫療體系的差異解釋。以基層為重點的發達國家醫療體系,醫療資源主要分布在社區診所中,保證了大多數疾病能夠在基層解決,這為急救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人員和場所的基礎[8]。而國內大多數的醫療資源分布在大型綜合醫院,基層能夠開展的活動非常局限,急救培訓基本都由中國紅十字會承擔,從而導致了國內外對急救培訓重視程度的差異[9-10]。此外,發達國家為急救培訓建立了專門的培訓基地,培訓流程也不斷專業化和規范化,而國內急救培訓仍存在多頭管理等障礙[11-12]。因此應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創新本土的急救培訓推廣模式,以適應基層人員配備不足,培訓難獲取和公眾參與率低的現狀。
從關鍵詞共現網絡中可以發現,心肺復蘇、基本生命支持、心臟驟停是大多數研究關注的重點。從關鍵詞的聚類分析中可以發現,前期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心臟驟停的處理、心肺復蘇的教學、心理健康急救以及出血控制。根據文獻內容進一步細化為心肺復蘇的培訓現狀和效果[13]、心肺復蘇培訓方式的改革和新技術的運用[14]、心理健康急救和失血控制培訓項目的開展情況和影響因素[15-16]。進一步從高頻關鍵詞和最大聚類集群(僅手心肺復蘇和急救)的文獻中挖掘前期研究的熱點,發現3個熱點主題,即公眾急救培訓知識的保留情況[17]、急救培訓的現狀和影響因素[18]、不同形式心肺復蘇培訓效果比較[19]。從公眾急救培訓的主題和熱點可以發現,心肺復蘇在學術界受到的關注最多,發文質量也最高。心肺復蘇是心臟驟停的重要搶救措施,研究者們在改進培訓方式、簡化心肺復蘇步驟以及保證培訓效果等應用性的工作上展開大量研究,發現了自我指導教學、僅手心肺復蘇、短時間學習回顧以及急救調度員指導等多種改善培訓效果的方式,保證了現實中心臟驟停患者能及時和有效地獲取到急救幫助[20-22]。2020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將人民的健康促進劃入法律范疇,其中,院前急救體系的完善作為重點條目列出。目前,中國急救培訓主要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和紅十字會提供,培訓方式較為局限。在國內外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能否通過系統評估完善急救培訓體系,通過試點建設擴寬急救培訓方式,通過公共媒體擴大急救受眾人群,值得引起關注。
對關鍵詞中的突現詞進行二次檢索,發現公眾急救培訓的研究前沿主要有4個重要方面。①心肺復蘇培訓質量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如Zheng等對虛擬現實技術用于急救培訓的有效性進行探索和分析[23]。②新地區急救培訓現狀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如Mao等對重慶市大學生急救培訓情況、意愿和知識水平的調查[24],以及Uny等對貧困社區急救培訓影響因素的調查[25]。③兒童急救培訓重要性的研究,如Martinez等對西班牙8-12歲的兒童進行2小時急救培訓后學習效果的調查[26],以及Nakagawa等對兒童學習急救技術重要性的文獻審查[27]。④急救培訓公眾參與率提升的研究,如Scapigliati等對多種社區策略開展范圍審查以確定提升公眾參與率的策略[28]。從公眾急救培訓的研究前沿可以看出,學術界一直致力于提升公眾開展急救的有效率,通過在兒童中開展急救培訓,利用現代化急救培訓的技術,以及改進公眾獲取培訓的策略,讓更多人加入到急救培訓中來。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全民健康素養提升,重點疾病預防作為總體目標出現,教育部也將學校急救設施建設和師生急救教育培訓作為重點工作納入教育“十四五”規劃中。但是中國當前公眾急救培訓水平還較低,不同地區的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前沿研究的經驗如何本土化應用到中國實踐中,能否通過技術發展完善培訓效果,以及是否可以優化醫療資源分配,都是公眾急救培訓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