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進,白浩鳴,謝阿娜,由 由,李 曼,田 蕾,王維民
1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務處,上海,200032;2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育處,上海,200032;3北京大學醫學部/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北京,100191;4中國醫科大學國際醫學教育研究院,遼寧沈陽,110122
德國醫學教育深深影響著現代醫學教育暨歐洲醫學教育模式,其高等醫學教育水平在國際上享有盛名[1]。我國現代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和歐洲相近,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受到歐洲醫學教育的影響,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與歐洲類似[2]。德國醫學教育緊跟現代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以實踐為導向,同時注重培養醫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在當今的世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中,保持了自身的優勢,具備自身特色。查理特醫學院是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共同管轄的醫學院,是歐洲大規模的醫學院之一,德國的諾貝爾醫學獎和生理學獎獲得者有一半以上來自查理特醫學院,包括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馮貝林、羅伯特·科赫和保羅·埃利希。查理特醫學院于2019年進入德國新一輪國家“卓越計劃”中精英大學名單[3-4],構建了完善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是第一所獲得高等教育機構體系認證的德國醫學院,保障了醫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專業認證等相繼實施,多層次的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推動醫學院校建立教育教學評估機構,制訂和完善教學管理相關規章制度,規范日常的質量保障工作,推動了醫學院校本科教學改革,促進了本科教學提質增效[5]。但相關文獻顯示,我國許多醫學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模式化”和“形式化”;質量目標趨同化,缺少辦學特色;質量保障指標科學性不足;缺乏有效運行的質量保障機制;教學質量信息的有效利用不足;質量文化尚未形成等[6]。高等醫學院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存在與其他類型院校共有的特征,也存在眾多個性因素,構建醫學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對于引導醫學院校特色辦學,推動醫學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十分必要[7]。許新月等人提出近20年國內研究熱點為教學評價、護理教育及教學質量等,國外研究熱點為能力、實習醫師及效度等。國內研究一方面針對現有的醫學教學問題提出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另一方面致力于通過借鑒國外相對完善的質量評估體系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醫學教學質量評估標準[8]。 苗青提出,近年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建立自身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但是由于缺乏對醫學教育的針對性,質量監控體系的制定僅僅是照搬條文,并未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9],還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如醫學院校未建立多層次質量保障標準,過于依賴審核評估、專業認證等外部質量保障標準;內部質量保障手段的反饋和整改落實還存在不足;未開展多元化、全過程的教學評估,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研究不足;缺乏針對醫學生學習過程及其效果的形成性評價,職業素養和醫學人文精神評價不足;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較為薄弱等[9-10]。
本研究通過介紹德國查理特醫學院的質量目標、質量保障組織機構、常態化質量監測、多維度自我評估和校內專業認證等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以期對我國醫學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完善提供啟示。
德國外部體系認證的目的是評估院校整體質量保障的有效性,質量保障體系能否支持專業的質量發展[3]。體系認證的程序是院校自愿向認證代理機構提交申請,簡單描述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初步審核通過后院校可以提交認證自評報告。體系認證包括2次現場檢查,第1次專家檢查材料的完整性并要求提交補充材料,第2次檢查時專家批判性地分析所提交的材料,在檢查過程中通常會對管理層、行政人員、教師代表、學生代表進行單獨訪談,并對相關專業和院校質量保障特色做法進行抽查[11]。2015年,查理特醫學院無條件通過經德國認證委員會認定的德國健康與社會科學專業認證機構的體系認證,是第1所獲得高等教育機構體系認證的德國醫學院。2021年,查理特醫學院又無條件通過了重新體系認證,期限為8年[12]。
1.2.1 查理特醫學院質量目標。19世紀初,德國以洪堡創辦柏林大學為標志的大學改革運動,倡導發展科學的大學理念,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原則,開創了現代大學精神,同時使世界高等醫學教育的中心轉移到德國[13]。進入20世紀,德國大學面對多方挑戰,開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2005年開始施行的“卓越計劃”,關注院校的質量評價,引入競爭機制。查理特醫學院是柏林自由大學和洪堡大學的聯合醫學院,傳承了教學和科研統一的辦學理念。2019年,查理特醫學院入選第3輪“卓越計劃”,進入新一輪精英大學名單[4],院校的理念和使命是“代表著德國的現代醫學教育,將關愛、科學、責任、尊重和創新相結合,是科研、教學和醫療方面的國際創新領導者”[11]。查理特醫學院根據《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標準和指南》的內部質量保障標準、德國聯邦各州締結的《高等教育認證國家條例》、德國各州文教部長常設會議規定以及德國認證委員會的認證要求等,制定了內部質量保障制度,明確了質量保障的理念和目標[12]。
1.2.2 質量保障理念。查理特醫學院教學質量是注重結構、過程和結果的質量。結構質量指院校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以及教學內外部條件;過程質量考慮了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評估的所有程序;結果質量是對學生成就和學生滿意度的調查。院校基于PDCA循環——計劃、執行、檢查和行動來推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施了廣泛的質量保障舉措,包括從基于問卷調查的定量評估到同行評審的定性討論,持續地收集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持續質量監控[11]。見圖1。

圖1 查理特醫學院內部教學質量保障系統PDCA循環
院校的內部質量保障以過程為導向,定義和構建了所有質量相關的過程。圖2顯示了與教學相關的質量保障過程以及所有相關人員全面參與質量保障。《查理特醫學院質量保障和質量發展手冊》記錄了院校質量管理的結構、流程、責任和目標,詳細列出了教職工和學生的不同職責,發布的所有質量保障文件都可以通過院校文件管理系統內部訪問[11]。

圖2 查理特醫學院內部教學質量保障系統流程
1.2.3 質量保障組織機構。查理特醫學院的教學質量管理由教學副院長全面負責,并與所有學院職能部門和專業委員會密切合作,專業委員會包括學院董事會、學院理事會、醫務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學院特別重視與學生的合作,學生通過學生會以及作為教學委員會代表參與院校管理[3]。教學副院長領導的部門包括教務處、迪特-謝夫納教學和循證研究中心、質量保障中心以及教學基礎設施部,同時教學副院長也是學院理事會的成員。除了醫學院層面的教學質量管理部門,還有100多位查理特教學醫院和研究所的教學秘書,負責所在單位的教學和質量保障工作[11]。
1.2.4 規范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查理特醫學院制定了新專業設立、專業改革和撤銷專業的流程,每3年1次邀請外部專家進行專業認證[3]。教學委員會、醫務委員會和行政部門共同負責新專業設立,質量管理人員、相關領域專家、教師和學生組成的項目組負責新專業的課程開發,院校教學管理和法律部門審查專業是否符合規范;學生、各專業委員會和相關行政部門密切協商下負責專業的改革發展。查理特醫學院還自下而上制定了總體的“教學原則”,專業目標、課程目標都是根據總的“教學原則”來制定,以及通過外部專家的定期檢查和審核年度教學質量報告來保證教學目標的合理性,確保質量保障措施在各個專業中的貫徹執行[11]。
1.2.5 常態化質量監測和定期教學評估。《查理特醫學院教學評估框架條例》規定了院校內部評估的框架,包括評估職責、評估的目的和程序、評估數據的使用和保護、評估的形式等,此外,各專業教學評估指南都規定了具體設計和使用的工具[12]。內部教學評估包括從學生入學、在校教育一直到學生畢業的全過程評估,從在校學生、畢業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多角度評估,從院校資源條件、教與學的質量一直到學生學習成果等的多維度評估[11]。見表1。

表1 查理特醫學院內部教學評估
德國規定通過國家考試完成學習計劃的專業,例如臨床醫學專業的認證不是強制性的。但是自從1999年德國《醫師執照條例》引入“臨床醫學示范專業條例”以來,即從法律上認可各醫學院校對臨床醫學標準學習計劃進行調整,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課程改革[12]。由于示范專業課程設計以及相關的教學、學習和考試形式的多樣性,使得臨床醫學改革課程之間的過程和結果質量很難保障,德國科學與人文委員會建議對臨床醫學示范專業進行內部認證,以保證臨床醫學改革課程的質量[14]。
專業內部認證作為查理特醫學院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于2015年通過外部體系認證后開始對臨床醫學示范專業進行內部認證,每3年1次。認證的流程是,醫學院邀請外部獨立認證專家組成評審小組,醫學院編寫專業自評報告,專家收到自評報告和附件后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再交由醫學院質量保障部門總結,并構成現場檢查時專家預備會的基礎[12]。現場檢查為2天,第一天下午專家選擇課程聽課,晚上召開專家預備會,預備會目的是確定第二天會議和訪談的核心議題和順序,包括與教學院長和教學辦公室負責人、課程負責人的啟動會以及與課程負責人、模塊負責人、教師、學生的訪談[15]。
檢查后專家根據文件審核、聽課和會議訪談撰寫專家報告,就專業的結構、過程和結果質量提出建議。專家報告提交給醫學院后,學院有4天時間提出意見,然后專家確定最終報告。學院或專業負責人需要根據報告的建議采取必要的改進措施[14]。
專業認證的標準首先符合德國認證委員會現行的專業認證標準,包括以能力為導向的資格目標和考試形式、課程和課程模塊設計合理、注重學習結果和學習成效等,在此基礎上查理特醫學院根據教學評估框架條例制定了臨床醫學示范專業內部認證的具體評價準則,通過系統和有組織地收集定性和定量數據,對資源結構、過程和結果的質量進行評估,包括教學資源和設施、責任和決策過程、入學和錄取程序、專業建設、學生咨詢和支持、學生參與、質量保障和質量發展、對外合作等[15]。標準的等級由評審小組進行評估,分為滿足、部分滿足、未滿足和無法評估。見表2。

表2 查理特醫學院內部專業認證標準
查理特醫學院臨床醫學示范專業教學計劃符合全球醫學教育標準,開展的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提升了專業質量。查理特醫學院自1999年德國《醫師執照條例》引入示范專業條款以來就開始推進改革,課程由46個必修模塊和3個選修模塊組成,以能力為導向,教學內容進行縱向和橫向整合,從簡單到復雜形成螺旋式上升結構[15]。教學形式除了經典的講座、實踐和研討會之外,還采用了包括基于問題學習、溝通和團隊合作、臨床思維和實踐等教學形式[16]。考試內容和形式與課程目標一致,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多種考核形式,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主要測試實踐技能和溝通交流能力,多項選擇考試測試知識理解和應用,口試用于測試更復雜的知識,撰寫科學論文考查學生研究能力,醫學進步測試作為形成性評價手段通過反饋不斷促進學生學習[17]。
查理特醫學院在人員、資金、空間和設施等資源結構上確保了示范專業教學目標的達成,特別為臨床醫學課程改革中小組研討學習規模、研討型教學方式等配備了充足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針對跨學科模塊化課程特點以及特殊教學形式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溝通和團隊合作、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等培訓,并為教師特別是臨床教師提供在職攻讀“醫學教育碩士”研究生課程的機會[12]。
查理特醫學院的學術機構深入參與臨床醫學示范專業的持續發展,教師和學生深入參與模塊課程規劃和設計[14]。學院教學委員會根據醫學院《醫學示范專業教學條例》負責具體專業規劃、實施和課程開發以及優化教學、學習、考試和評估;考試委員會負責考試的詳細規定;參與教學的教師對教學內容和課堂組織負責;模塊協調員由基礎、臨床的2名教師和學生組成,負責模塊負責人、教師、學生和模塊秘書處之間的溝通聯系;每個模塊都有模塊秘書,協助學生和教師解決與課程有關的所有問題[15]。
查理特醫學院在院校整體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基礎上完善臨床醫學示范專業質量監控體系,日常的教學評估包括學生課程模塊評估、模塊課程期末會議、跨模塊教學評價等一系列模塊課程評估,此外每年開展示范專業學生滿意度調查,調查學生對模塊課程學習量、教學形式的質量以及與患者相關的學習、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課程模塊的跨學科性、考試質量等方面的意見,然后將意見以結構化的方式納入課程模塊改革中[12]。針對學生實習設立了專門評估,主要評估內容包括學生對實習培訓滿意度如何、是否有實習指導老師、老師是否按照要求進行實習培訓、多長時間參加1次查房、是否獨立照顧過患者等。醫學院還開展了1項調查研究,比較臨床醫學示范專業和普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習結束后的臨床能力,基于“置信職業行為”的概念設置了12項置信職業行為,評估醫學生實習結束時在沒有醫生直接監督的情況下獨立和正確地開展醫療活動的程度[16]。
查理特醫學院根據歐洲和德國外部質量保障標準制定了完備的院校內部質量標準。第一,德國高等教育構建了自上而下多層次的外部質量保障框架,從頂層設計和導向性的歐洲標準到國家、各州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標準,科學性、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外部質量標準為醫學院校內部質量保障標準提供方向和指導[3]。第二,查理特醫學制定了完備的內部質量管理制度,包括《質量保障和質量發展流程手冊》《教學評估框架條例》和各專業自我評估指南等,對具體流程和職責進行詳細規定。設計了結構良好、全面的質量管理系統,除了必要的和合理的標準化之外,為各專業提供了充分的創新和個性化需求[18]。
我國開展的本科教學審核評估、醫學專業認證以及本科醫學教育標準的實施形成了我國重要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的外部標準,同時也為醫學院校建立內部教學質量體系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內部保障體系都是依托外部的評估所做的應對性的工作,醫學院校的內部保障體系大多千篇一律[9]。因此,國家層面的標準須注重頂層設計和導向性,院校質量標準做到各自特點,宏微相濟。同時,我國許多醫學院校現有內部教學管理制度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全面制定內部質量管理制度和具體的質量管理流程,使內部質量管理程序化、科學化、規范化[17]。醫學院校還需要考慮到各自的辦學傳統、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發展目標來制定質量目標,更好地實現院校和專業的定位和特色。
查理特醫學院注重包括結構、過程和結果的全面質量的管理。質量保障以過程為導向,注重教學計劃的設計、實施和評估,注重質量的監測以及結果質量的衡量,實行基于能力的本科醫學學習目標,圍繞“學生理論認知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設計以能力為導向的資格目標、課程模塊和考試形式,注重學習結果和學習成效[19]。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開始關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估,聚焦于學生“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但是在課程和教學實踐中還須進一步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20]。教學上許多醫學院校的專業課程還是以大班授課為主,研討型教學比例不高,須持續增加研討式教學的課程比例,進一步促進基于問題學習、基于案例學習、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18]。評估上許多醫學院校重點集中在評估教師教了什么和教的如何,對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較少,而且主要是針對學生獲得知識的評估,醫學院校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包括標準化考試、科研論文、實習、檔案袋等考核評價方法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進行全面評價,以及開展學生滿意度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多種評價方法評估學生學習成果[19]。在重視結果評估的同時,醫學院校還要注重過程質量和結果質量的綜合評價,從質量保障逐漸邁向質量發展,提升醫學各專業質量。
查理特醫學院建立了全員參與的質量保障機制,各利益相關方——學生、教師、行政部門、內外部專家均參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實施,院校呈現了面向所有人的質量管理流程和不同人承擔的不同的質量管理責任,定期出版通訊和質量報告,評估的結果定向反饋給專業負責人和教師,因此質量保障體系具有良好的信息反饋和溝通能力,流程清晰透明,成員對系統信任[3]。學生很大程度上參與了臨床醫學示范專業的開發、發展和評估等,查理特醫學院因此獲得了歐洲醫學教育協會頒發的“學生參與卓越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學生參與院校教育改革[11]。
質量文化建設是院校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的“靈魂”,包括院校完善的管理機制和質量保障制度,質量保障組織架構除了行政部門還特別注重學術組織的作用,形成了教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和期望文化。醫學院校需要建立多主體參與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建立校院系三級質量保障機制,除了行政管理部門,更要依靠專家委員會、教師和學生的參與,發揮其主動性,形成統一的質量觀念[12]。醫學院校還需制定精細化的質量保障規范和流程,規定不同部門不同人員的質量保障職責,強化制度約束,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提高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效能[14]。最重要的是宣傳和發揚院校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積累的質量文化精神內涵,包括辦學理念、辦學傳統、人才培養目標、校風、教風、學風等,使這種質量文化精神被院校全體成員認同,形成院校全體成員追求卓越質量的共同愿景,并將其落實到教學、管理等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中[21]。
查理特醫學院重視臨床學習環境、臨床師資等的資源條件質量以及臨床教學基地的實習質量。注重在人員、資金、空間和設施等資源結構上的投入,確保臨床醫學改革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重視臨床醫生的教學資格、教學能力培訓及教學績效的激勵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培訓[19]。臨床教學基地配備了充足的教學管理人員,針對實習開展專門評估,并在實習結束時評估醫學生的“置信職業行為”能力,為下階段的臨床能力培訓做準備[22]。
我國醫學教育需要進一步強化臨床教學基地教學主體職能,充分發揮其在全維度醫學教育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附屬醫院教學管理機構設置,配備足夠的專職教學管理人員,整合優化教研室基層教學組織[20]。醫學院校和附屬醫院應加大臨床教學投入力度,推進教學獎勵和激勵機制,激發臨床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教學發展培訓項目,提高臨床教師教學能力[23]。建立臨床教學基地標準體系,嚴格臨床教學基地認定審核和動態管理,規范臨床實習管理,建設優秀臨床教學基地,提升臨床實踐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