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欽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標準作為基礎性技術制度,在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合作中,發揮著特有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一、構建以規則為基礎的新發展格局,呼喚標準制度型開放
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出口、投資、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2021年,我國對外出口占GDP的比例超過19%。與此同時,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性貿易措施(或稱技術標準壁壘)和匯率、關稅成為實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平均每年約有40%的企業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僅2018年,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我國企業出口額高達5000億元。增進標準開放趨同,減少技術性壁壘,是加強對外經貿往來的重要保障。
(一)WTO/TBT、RCEP協定等貿易規則要求標準國際化
加入WTO后,推進我國與國際對接的標準化制度建設愈發重要。在WTO協議中涉及標準的協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即WTO/TBT協定),另一個是“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即 WTO/SPS協定),協定對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等方面進行了規定,要求成員國在制定和實施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時盡可能采用國際標準和按國際標準的導則行事,要貫徹WTO的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我國加入WTO后,不但技術法規(強制性國家標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要符合協議的要求,而且還要對其他成員國的技術法規、標準提出我們的意見,充分享受我國在WTO的權利和履行應盡的義務。
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RCEP作為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大型區域自貿協定,將成為新時期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助力我國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各產業更加充分地參與市場競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RCEP協定中,明確提出,要“保證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不對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加強《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的實施”“促進對每一締約方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相互諒解”“加強締約方在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領域包括在相關國際機構工作中的信息交流與合作”等要求。2022年1月26日,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以及市場監管總局等6部門印發《關于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指導意見》,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相關決策部署,將“提升質量標準,推進國際標準合作和轉化”作為六大重點任務之一提出。
(二)標準制度型開放為全球經貿合作開辟道路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的發展格局,意味著商品和服務根據需要在國內外市場自由流動,而國內外相關標準差異形成市場準入門檻的差距,給我國商品流通隨時切換國內、國際雙循環帶來障礙。不同國家執行各自不同的標準制度,按照規定程序自主編制和發布標準,或者采用國際標準。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全球主要標準組織約410余家,現行有效標準約230余萬件,其中我國現行有效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約18萬件。長期以來,各國由于自然條件、經濟、技術差異等多重因素,在產品分類、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等方面制定發布的標準有著很多差異。國際標準化組織推動“一個標準、一次檢驗、全球同行”,累計出臺了近10萬項國際標準,從而為紛繁復雜的產品、服務類型和各國差異化的市場準入規則,提供了統一的標準規范,為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要通過改革標準制度更加開放和透明,更加與國際規則協調一致,更加有助于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更加公平公正,更加有利于合作共贏。
二、加快標準國際化,推動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標準化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不斷與國際通行規則制度接軌。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加強標準化工作制度機制建設,成立了有38個成員單位的省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各領域標準化建設,“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加快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推動湖北標準“走出去”帶動產業走出去,建設高水平內陸開放高地。
(一)我國推動標準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
1.開展標準化全球交流合作
截至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已簽署的標準化雙多邊合作協議涵蓋世界五大洲,包括與23個歐洲國家、區域標準機構簽署的48份合作協議,19個亞洲國家、區域標準機構簽署的25份合作協議,6個美洲國家標準機構簽署的17份合作協議,2個大洋洲國家標準機構簽署了3份合作協議,3個非洲國家、區域標準機構簽署了3份合作協議。此外,還與2個國際、區域標準組織簽署了2份合作協議。
2.擴大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標準互認
標準對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技術支撐作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不斷拓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標準領域的合作,以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在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國家標準委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塞爾維亞、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的有關標準化機構,共同簽署了《關于加強標準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倡議》,開啟了共建國家之間標準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已與哈薩克斯坦、蒙古、新加坡、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等36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了44份合作協議,以標準認同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
3.全面參與國際標準化治理
我國不斷深入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最高管理機構的重大議事決策,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電工委員會(IEC)常任理事國,國際在制定實施國際標準組織戰略規劃中提出中國方案,與ISO、IEC各成員國在全球技術創新活躍領域加強合作,組織培養國內專家參與國際標準起草工作,提升標準活動的參與度和貢獻度。截至2021年12月1日,我國是732個ISO/TC(技術委員會)和SC(分技術委員會)的參與成員,也是另外13個委員會的觀察成員。中國成為參與的ISO/TC和SC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各國在衡量和比較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權重時,往往考慮的是承擔秘書處的數量,承擔秘書處職位反映了成員參與和分配標準化資源的能力。在承擔ISO秘書處方面,中國排名第六位(68個秘書處,占所有職位的9%左右),僅次于德國(132個)、美國(98個)、日本(81個)、法國(79個)和英國(77個)。
4.中國標準“走出去”助力專業領域建設
中國標準“走出去”對于推動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至關重要。在電力、鐵路、橋梁、船舶、家電、冶金、中醫藥等領域,不斷加強技術標準研制,加快完善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先進性和系統性,建設海外標準化示范工程,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如完全采用中國標準設計建造的非洲蒙內鐵路、印尼雅萬高鐵項目,我國完全自主、領先國際的“華龍一號”第三代核電技術海外建設項目等。積極推動標準互認促進中外項目合作,如中俄民機標準合作,建立包括181項中國標準在內的232項中俄互認標準目錄,為兩國聯合研制民用航空器提供了有力支撐。標準化海外示范項目有效提升中國標準影響力,如幫助柬埔寨、老撾、緬甸等國家建設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翻譯并推廣使用百余項中國標準,示范區農作物普遍增產12%以上。
(二)湖北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提升外向度
1.標準化工作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貫徹落實總局(國家標準委)關于標準聯通“一帶一路”工作部署,發布《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湖北行動計劃(2018-2020年)》《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湖北行動計劃(2021-2023)》,在推動湖北產業“走出去”、提高湖北標準國際化水平、培養國際標準化人才方面,瞄準重點目標精準發力,主動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以標準協商一致或互認互信,促進制度規則層面的高水平開放,為湖北在光電子、裝備制造、工程建造、農產品等重點優勢產業走出去方面移除技術障礙,搭建互通橋梁。
2.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咨詢服務工作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緊密圍繞重點出口產品持續開展WTO/TBT和WTO/SPS措施的通報、評議、咨詢、貿易關注工作,為省內出口企業提供通報咨詢和預警服務,支撐技術、產品、服務和工程建設穩步“走出去”。持續收集研究TBT和SPS通報信息達6萬余條,向相關出口企業、科研單位等發送關注和預警信息3500余條,組織技術性貿易措施相關培訓。針對國際或區域市場準入規則、相關國家的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及政策法規體系,圍繞我省重點出口產業,組織開展技貿措施評議工作,并將評議意見上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用世貿評議機制維護產業權益。
3.搭建標準化工作國際交流合作平臺
承辦ISO和ITU(國際電信聯盟)技術組織會議,與有影響力的BSI、IEEE、AFNOR、SESEC、UL等國際標準化機構建立交流合作關系,為我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辟渠道,持續培育省內企業開展國際標準提案和國際標準研制,“十三五”期間牽頭制定的31項國際標準被三大國際標準化機構(ISO、TEC、ITU)正式發布。高水平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光谷)基地”,以標準引領湖北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爭取到中部地區唯一省部共建標準化平臺——大洋洲標準化(湖北)研究中心在湖北落地,承擔大洋洲國家標準化戰略、技術法規、貿易政策、技術性貿易措施以及標準化等方面研究。打造中部地區開放發展新高地,為湖北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標準方案和標準力量。
三、擴大標準軟聯通,提升湖北開放發展水平
第四次工業革命進入突破發展時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產業伴隨著技術進步不斷發展壯大,對標準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更加開放的姿態來容納、約束、推動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加快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實“十四五”規劃,發揮好標準基礎性、技術性支撐作用的關鍵舉措。湖北作為經濟外向度不太高的中部省份,要積極答時代之題,以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為抓手,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重大機遇,深化標準聯通“一帶一路”交流,加強國際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緊跟我國標準化國際合作整體部署,提升本省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快標準“走出去”步伐。
(一)貫徹落實《綱要》,擴大標準國際化合作交流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標準化工作由國內驅動向國內國際相互促進轉變”,深入拓展標準化國際合作。2022年9月,省政府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要求實施“標準國際化躍升工程”,以標準國際化助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我們將以貫徹實施《綱要》為契機,持續推進標準聯通“一帶一路”湖北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標準在推動湖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基礎性作用,推動規則標準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加強我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主要貿易國在基礎設施、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貿易金融、能源環境、文化旅游、中醫藥、疫情防控等領域的標準化合作,促進標準化戰略、政策、措施、項目等全方位對接,推動標準研究、制定、互換、互譯、轉化、推廣等全過程融通。依托中國(湖北)自貿試驗區等重要平臺,積極發揮標準在拓展新型貿易業態中的基礎支撐作用,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服務產業走出去
在前沿科學、關鍵技術及湖北優勢傳統產業領域開展國外、國際標準制修訂和標準合作研制活動。打造對接國際的標準化工作網絡,提高我省專家在國際標準化機制中的話語權。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和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標準化建設。標準項目跟著產品、工程、服務項目走出去,為產業在海外發展鋪路。推動汽車、船舶、機電、化工、工程建設、紡織服裝、光電子、通信、中醫藥、防疫物資、水產品、茶葉、果蔬、蜂蜜等湖北優勢特色產業和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促進標準雙向轉化和互通互認。深入開展對歐美、東盟等主要貿易國、地區和重點貿易產品技術標準比對和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幫助出口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三)推動標準化工作與國際接軌,深化對標達標質量提升
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落實國家層面標準制度型開放的各項舉措,推動我省標準化政策制度與國際并軌。建立以企業為主、相關方參與的國際標準化交流合作機制,支持省內機構和專家積極參與雙多邊合作機制下的標準化項目研究,推動湖北項目納入雙多邊國際標準化合作平臺,著力提升湖北標準國際化水平。加強我省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鼓勵、支持省內專家和機構擔任國際標準化機構重要職務、承擔秘書處工作,推動與國際標準化專家、技術人員互訪交流,夯實標準“走出去”基礎。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將各地重點行業、支柱產業、骨干企業納入質量標準提升范疇,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湖北率先部署各行各業開展對標達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兩年來,全省參與對標達標質量提升企業已達1790余家,累計在全國對標達標信息服務平臺公布對標結果920多條,今后將持續通過與先進的國外標準比對,以標準提升引領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