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陳惠玲 鄭華婷 柯珍珍 茶先美
摘 要: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對于企業標準化管理與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求,介紹了標準化對企業的必要性,分析了標準化在企業中的應用現狀,并對企業的標準化工作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關鍵詞:雙循環,標準化,企業管理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1.022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i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the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ZHU Bin1 CHEN Hui-ling2 ZHENG Hua-ting1 KE Zhen-zhen2 CHA Xian-mei1
(1. Nanan Zhongji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Co., Ltd.; 2. Fujian Minxuan technology Co., Ltd.)
Abstrac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terprises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enterprise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in enterprises, and summarizes and thinks about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of enterprises.
Keywords: dual circulation, standardiz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1 引 言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時至今日仍未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再加上俄烏沖突使我國面臨的外部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持續增加。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時代,這些客觀因素無疑給我國的經濟形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順應時勢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明確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系統協同,穩妥推進[1]。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以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和發展作為落腳點,國內超大市場規模比以往更多地依靠內需,產品的銷售更多地立足于國內,企業生產服務市場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對于企業而言,“雙循環”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尤其在當前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企業創新層出不窮。標準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企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企業標準化體系,將標準應用落到實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標準化應用的好壞,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和存在的價值,它是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和科學管理的需要,也是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的基本手段。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每個環節都與標準息息相關,產品研發、產品生產及產品質量檢驗都需要有一套標準化規程、一套標準化操作步驟、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加以規范。產品從研發到落成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上出現錯誤都有可能影響整個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在一個好標準的指導下,產品質量的穩定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便有了強有力的保障。
2 “雙循環”格局下企業標準化應用的必要性
“雙循環”不是簡單的出口轉內銷,簡單地把國內經濟循環嫁接到國際循環上,而是使國內經濟循環在不斷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的過程中,找到瓶頸問題,在瓶頸問題上實現全面的突破,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由此,在我國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過程中,企業對國內市場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挖掘和不斷滿足,成為“雙循環”發展過程中的焦點。也有很多人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時代已經到來,用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是對未來經濟做出了一個科學預判。加上近年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對企業的產品提出了更高更深層次的要求。企業要想抓住消費升級和新型消費這個機遇,就要以高質量的、個性化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自身的發展,而高質量、個性化產品的形成,必然少不了以高水平標準作為支撐。
全國只有做到“統一大市場”,原有存在的一些地方保護、區域壁壘、制度上或市場上的差別對待和“自我小循環”的現狀才能被徹底打破,才能真正實現統一大市場,從而拉動內需經濟的增長。在“雙循環”拉動內需的背景下,縱觀當前企業的現狀,我們可以將企業主要分為三大類:以外貿訂單為主的企業、以國內訂單為主的企業、以新業態新需求經營發展的企業。這三者在“雙循環”格局下面臨的出路自然也不盡相同。例如,以外貿訂單為主的企業,倘若還是一味依賴出口來拉動企業經濟效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的企業必須盡快找準定位快速轉型才能得以繼續生存,同時要加快完善標準體系,以“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對接國際標準,以與國際標準同線同質同標的產品和質量服務于國內市場,為這類企業轉戰國內市場提供便利;以國內訂單為主的企業,雖然短期內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傳統企業也必須持續改善,注重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當消費者需求升級,新行業和新需求出現時,一些企業懂得找準機遇重構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手段來創造新的增長點,實現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突破,這樣的企業倘若兼具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運營模式以及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必然會成為市場的寵兒。
不論哪一類企業,它的經營管理都離不開標準的實施。先進的標準可以引領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對于第二類和第三類企業來說,標準的重塑顯得更加重要。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管理要根據標準化條款來開展工作,引領新的技術,規范生產工作流程,構建生產經營活動上的最佳秩序。目前,的確有大部分的企業自己開展并實施標準化工作,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標準的效用并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這是由于大部分企業開展企業標準化活動時大多是生搬硬套建立標準化體系,加上沒有實時更新,不能夠順應市場發展潮流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很難與企業管理和市場需求很好地融合,不能為企業標準化活動的開展增添動能。而且,很多企業內部缺乏專業的標準化人才,缺乏專業的標準化工作技能,使得標準的編寫質量沒有保障。還有些企業做標準僅僅是為了應付外部檢查,指標過大、過高、內容空洞,未按照企業的實際進行轉化,也沒有進行驗證,缺乏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導致標準所規定的指標要求不切合實際。因此,在企業管理中若要實施標準化并且正確運用標準化,就要在標準的全過程做到精細化、系統化和全面化,只有這樣才能在企業管理中真正地發揮出標準化的作用,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3 標準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企業標準化管理包含產品實現標準化、基礎保障標準化、崗位標準化三大方面。標準化管理實質上就是對這三大標準體系的建立與貫徹執行。
3.1 產品實現標準化
新產品、新工藝從研發到質檢鑒定均有標準層層把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檢驗均需要一個嚴格的流程加以規范引導。在產品研發階段應用標準可以促使企業達到預設的目標,企業在產品研發環節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總體設計和部分設計。總體設計包括對性能和結構的設計,依據企業的產品標準執行;部分設計即零件設計,產品的零部件設計則符合外購零部件和原材料所對應的標準要求。例如,產品生產需要采購原材料,而采購原材料時面臨市場上紛繁雜亂的零部件、原材料,采購人員需要根據研發部門要求及標準要求訂貨。不管怎樣,產品標準是企業所有標準的核心,其他標準均要為產品標準服務。企業也可以將自身積累多年的經驗、新的技術成果、新的對標結果、新的標準化成果以及新的業務需求寫入標準中,建立高質量的產品技術標準[3]。
在2016年之前,很多國內的消費者普遍會覺得國外的產品比國內來的好,甚至當自己不遠萬里買回來的海外大牌,雖然標簽還是“中國制造”,但是質量卻比國內產品好,其原因就在于我國內外銷產品標準上的差異。例如,一款兒童使用的汽車安全座椅國外的定價大約是1400元,而同類型產品在國內的定價卻只要300-400元,這巨大的價格落差就體現在產品的材料、設計、工藝、安全性、舒適度等方面的差異,也就是產品質量標準差異。近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升級和產業發展需要,“同線同標同質”被提上戰略日程,此后內銷產品和出口產品的差異化才逐漸縮小。但是在雙循環新格局下,企業要更加注重提高產品標準,完善技術標準,確保企業生產的內外銷產品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按照相同的標準生產,達到相同的質量水準,這樣才能不斷倒逼企業技術進步,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增加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
3.2 基礎保障標準化
基礎保障標準化是對重復性事物進行管理的一種方法,有利于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品質。它是在對過去管理經驗加以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工作環節加以規范,屬于通用的管理流程。要做好管理工作標準化,企業應當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深入研究建立符合企業實際的管理標準,使員工有章可循,指導和規范員工行為,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第二,提高標準執行力,真正把標準化工作落到實處。標準若不執行,就是“花架子”紙上談兵,因此必須讓員工牢固樹立標準化理念,嚴格按標準執行、按流程辦事。第三,建立積分考核機制。部分員工可能不重視標準,長期按經驗做事,我行我素,建立考核機制可以有效地約束員工執行標準,評定工作績效是否合格,是否嚴格按標準流程辦事。對于執行到位的員工予以加分獎勵,對于執行不到位的員工予以扣分懲罰。
3.3 崗位標準化
崗位標準化就是形成工作習慣與行為準則的過程。企業將員工的經驗技術,通過書面形式羅列出來加以保存,防止由于員工流動而導致良好的技術經驗缺失。但良好的經驗技術保存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樣一來,即使崗位換了人,在工作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同時還減少了育人成本。新員工根據標準能夠避免不合理的作業程序和動作,可以較快上手,形成習慣,進而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反過來,身為一名崗位工作者,要想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首先就要了解該行業以及本崗位的規則;其次,為了做好崗位工作,應該熟悉勝任本崗位所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和應達到的能力,熟練現場操作指導的規范和流程,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并善于將個人先進經驗進行傳承。
企業的標準化工作歸根結底就是為生產經營活動服務的,工作質量的好壞,生產過程的規范性,都對企業的生產管理起著決定性作用。標準為企業明確了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工作流程和管理手段。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要更加注重標準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更加注重標準化對市場監管的支撐作用,讓中國標準更強大,助力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
4 “雙循環”格局下企業標準化應用的對策建議
4.1 增強標準化管理意識,積極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
在諸多要素中,人的思想極為重要,尤其是企業的管理層與決策層,其對標準的重視程度關系到標準的實施質量和效率。標準化工作是全員參與、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需要企業全員參與。企業高層需做好標準教育宣傳工作,成立標準化工作小組或標準化部門,配備專門人員,監督指導、檢查標準化工作的落實情況。針對不同崗位的員工開展針對性的培訓,使員工掌握標準并執行標準。開展標準化基礎知識培訓班和標準知識研討會等。通過開展科學、專業的培訓使員工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提高員工綜合素質,促使員工能夠在工作中自覺地遵守標準、應用標準。企業只有形成全員踐行標準化工作的局面,擰成一股繩,齊聚一條心,實現管理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積極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才能在大循環的激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4.2 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推進技術創新變革
標準的制定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槍實干落實到底,因此在標準化管理推行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企業發展形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設定合理指標,符合單位當前的技術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或者是“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技術水平,應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不盲目提高標準水平,也不為了逃責而刻意降低指標值。企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標準后,在此基礎上才能不斷推進技術的創新與變革。企業需將研發成果及時轉化為標準,用標準化促進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自主創新技術與標準的全過程結合[4]。在“雙循環”藍圖下,針對技術變革需求的強度會增加,持續加大創新投入,聯合同行業企業或科研院校等相關標準化機構實現新的技術突破,不僅能為企業贏得市場的話語權,也會極大地促進“雙循環”的效率。
4.3 創新用人機制,加強對標準化人員的培養力度
在企業標準化管理工作中,決策層、管理層對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以致標準化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普遍不高。標準化人員大多從具有經驗技術的技術人員中選拔,而大多數情況是,懂專業技術的不一定能夠搞標準化。基于此,企業應當重視用人機制的創新。第一,建立完整的標準化人才管理制度,加強對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制定科學合理的獎懲政策,鼓勵員工參與到標準化創新工作中。第二,根據標準化工作的需求合理配備人才,鼓勵標準化人員自覺學習國家標準化方針政策、標準化技術專業知識,為標準化的實施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第三,加強與標準化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和技術委員會交流協作,開展標準化技術創新活動,實現產業對接融合。標準化工作者應是具備知識、技能、管理能力為一體的綜合型人才,是能夠推動企業標準化邁向新格局、實現新發展的骨干力量和領頭人。一流的創新人才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暢通“雙循環”,必須打通“人才經脈”,激發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
5 結 語
“雙循環”格局需要有更強的“中國標準”。市場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對產品質量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承擔著新的使命、新的機遇,抓住了這個機遇便能在新格局中崛起,而若拘泥于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則必定會落后于時代的洪流。因此,建立、完善標準體系,加強標準應用實施是企業的當務之急。切實應用好標準,為企業的發展建立牢固的基礎,使企業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真正讓標準化管理成為企業的規章制度、工作模式,成為企業全員的行為準則和工作習慣。只有讓標準成為習慣、讓習慣符合標準,夯實標準體系,嚴格執行標準,把標準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為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堅實的根基。
當今的中國最呼喚創新,也最渴望創新,不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只有創新才有市場。標準化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與技術創新的依據,是一個持續更新改進的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標準與技術創新相輔相成,標準是技術創新的基礎,而技術創新則是標準完善的保障。在新格局下企業應走出技術創新、標準創新之路,為早日建成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Z].2022-04-10.
[2]證券時報.國內國際雙循環:全球重構時代的中國選擇[N].2020-07-13.
[3]盧軍,朱斌.以產品標準引領中小型企業產品質量提升[J].中國標準化,2020(11):83-86.
[4]高鵬,劉春霞,吳艷艷,等.中小企業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措施與路徑的探究[J].中國標準化,2020(9):94-97.
作者簡介
朱斌,高級工程師,院長,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標準編寫、標準化咨詢、安全評估、認證咨詢等。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