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俊杰 王勝男
摘 要: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認為,有機農業比傳統農業更具環境、經濟和社會優勢,是解決傳統農業帶來的環境問題,促進農業領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有機農業標準是有機農業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推力,而有機農業標準的制定依賴于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本文指出中俄兩國都高度重視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兩國在培養規模和培養方式上各有優勢,互為補充。為此,加強中俄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合作,有利于促進雙方在該領域的交流互鑒,推動兩國有機農業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人才培養合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1.018
基金項目:本文受市場監管總局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2(BC06)010〕資助。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sts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QI Jun-jie WANG Sheng-na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Farm Movements) suggested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ha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hich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olving the acut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lso introduced b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sts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field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standards in this field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Thus, the training of specialists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s very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and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in this fi el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exchange of experi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both countries.
Key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specialists in standardization, the cooperation of training specialists
1 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1.1 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有利于有機農業標準的制定
有機農業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復雜且重要。立足于培養兼具標準化和有機農業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是有機農業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的關鍵。原因有兩點:
首先,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為有機農業領域標準化制訂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技術人員。這為有機農業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員保障。
其次,標準化人才具有顯著的知識橫斷性、系統思維性與知識復合性[1],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掌握先進的有機農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標準、學科發展方向,這有利于推進有機農業標準領域技術革新,為有機農業標準化工作提供智慧保障和科研基礎,有利于有機農業標準化工作形成產學研結合的良性循環,全面推動有機農業領域標準制定工作的發展。
1.2 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有利于有機農業的規范化發展
有機農業標準為有機農業生產提供指南,為有機認證、認可和監督活動提供依據。培養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有利于促進有機農業規范化發展。中國有機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初始、發展、規范化3個階段[2]。在初始和發展階段,我國有機農業雖然在認證認可、質量檢測等領域進行不斷嘗試和探索,但其真正的規范化發展階段則始于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GB /T 19630-2005《有機產品》發布和實施之后;俄羅斯有機農業生產實踐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其學科理論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紀俄羅斯農學家博洛托夫·安·季(Bolotov A. T.)的生態農業理論[3],但是,直到2015年俄羅斯有機農業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GOST R 56508-2015《有機產品》頒布之后,俄羅斯有機農業才逐漸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由此可見,有機農業領域的標準推動有機農業的規范化發展,而有機農業標準的制定有賴于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所以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對于有機農業規范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2 俄羅斯與中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情況分析
2.1 俄羅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情況分析
研究表明,俄羅斯有機農業發展已經十分迅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4],且十分重視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目前,俄羅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規模較大。2021年3月,俄羅斯成立了雅羅斯拉夫爾國家農業科學院有機農業專業中心[5],中心隸屬于俄羅斯聯邦農業部,其主要目標是培養既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掌握實戰技能的有機農業人才,特別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此前,俄羅斯成立了有機農業研究院、國家有機聯盟、有機農業聯盟等有機農業專門機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是其重要工作方向之一。截至2018年底,俄羅斯聯邦境內共有742所高等教育機構,從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的本科層次高等教育機構共計126所;二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以有機農業領域標準化文件為依據,標準化知識培養體系較為完善。截至2022年9月,俄羅斯已制定的有機農業領域的國家標準包括:GOST 33980-2016《有機產品生產、加工、標識和銷售規則》,GOST R 57022-2016《有機產品 有機產品自愿認證實施程序》,GOST R 59425-2021《野生原料有機產品 采集、收購、加工、貯存、運輸和標識規則》,GOST R 56104-2014《有機食品 術語和定義》等。此外,俄羅斯還制定了適用于標準化機構和人員的GOST R ISO/ IEC 17065-2012《合格評定 產品、過程和服務認證機構要求》和GOST R 56041-2014《合格評定 產品、服務、流程認證專家要求》國家標準,這些標準為俄羅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立足點;三是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依托總統基金會,俄羅斯境內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優勢院校,有機農業認證機構和已獲認證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俄羅斯有機農業聯盟已經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產學研”實踐平臺,為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支持。
2.2 中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情況分析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發展有機農業,且日漸重視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1984年,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代表的農業高等教育機構率先開始了我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1994年,國家環保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有機食品和認證管理工作的正式展開;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對我國從事認證認可工作的機構和標準化人才的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2006年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的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然而,相較于俄羅斯,我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則更有進步空間。一方面,我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規模應進一步擴大。據“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信息,截至2022年8月,中國農業高等教育機構約60余所,但是,開設“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專業的本、專科層次院校卻不超過10所;另一方面,我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應更加側重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實踐能力的提升。根據我國開設有機農業相關專業的高等教育機構公布的培養方案,其課程設置更偏重于理論知識講授,而實踐課程學時則占比較少。
對比中俄有機農業標準人才培養現狀可知,加強中俄有機農業標準人才培養領域的合作,對促進我國有機農業標準人才的培養有益。
3 中國與俄羅斯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合作的主要形式
3.1 加強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交流
中俄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交流是促進兩國該領域人才培養優勢互補,提升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國際視野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兩國可以在上合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一帶一路”倡議,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經貿合作分委會等國際合作機制框架下,互派有機農業標準化領域的留學生、專家、和訪問學者等[6],加強該領域的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以本國農業學科優勢院校為主力,借鑒國內其他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3+2”模式,實施中俄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聯合培養項目,通過“接力式”的聯合培養方式,構建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
3.2 制定有機農業領域聯合國家標準
制定有機農業領域的聯合國家標準對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聯合標準制定過程中,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工作者需要進行的密切交流與磋商,這有助于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經驗的交流互鑒;其次,聯合標準將兼具兩國有機農業領域標準的優點,其規則規定將為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第三,聯合標準的發布和實施將為兩國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更加一致的工作遵循,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兩國有機農業人才培養工作的規范化發展。
綜上所述,培養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有利于制定有機農業標準,推動有機農業規范化發展。中俄兩國都非常重視有機農業標準化人才的培養,且各有優勢,通過加強人才交流和制定聯合標準兩種形式加強兩國在該領域的合作將有利于促進兩國有機農業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鑫,蔡彬,劉光哲,等.我國標準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標準科學,2016(5):6-9.
[2]劉曉梅,余宏軍,等.有機農業發展概述[J].應用生態學報,2016, 27(4):1304-1305.
[3]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органический союз. Резюмеорганическое сель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в 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EB/OL].[2022-08-20].https://logoev.de/images/ projekte/2021oekorus-ru.
[4]李秀蛟.俄羅斯發展有機農業與中俄在該領域合作前景初探[J].北方園 藝,2020(2):162-169.
[5]Главная ЦКОСХ[EB/OL].[2022-08-20]. https:// yaragrovuz.ru/ck/.
[6]葉霄,N.A.科甘諾娃,等.中國與俄羅斯農業合作狀況與發展思路[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11):143-149.
作者簡介
齊俊杰,碩士,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俄語口譯及標準化。
王勝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質量監督及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