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龍 吳煒 鄒新強
摘 要:中國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普惠對于實現碳中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標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有利于規范、引領碳普惠工作。本文對當前國內外碳普惠及碳普惠標準化現狀進行了梳理,分析了當前我國碳普惠標準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案,為碳普惠標準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標準化,碳普惠,碳達峰,碳中和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1.006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Carbon Inclusive Standardization
LIANG Jian-long WU Wei ZOU Xin-qiang
(Huzho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China has pledg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 by 2060, and carbon inclusiven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A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ndards are conducive to regulating and leading carbon inclusive wor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inclusiveness and its standard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carbon inclusive standard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plans, which provides useful experience for carbon inclusive standardization.
Keywords: standardization, carbon inclusive, carbon peak, carbon neutrality
1 碳普惠背景
1.1 碳普惠工作概述
1.1.1 碳普惠制的定義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與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國家自主貢獻最新舉措。碳普惠作為推動公眾自覺踐行綠色低碳行為的正向激勵機制,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內容。
對于作為制度的碳普惠制,21世紀10年代起便有學者開始了研究。例如,靳國良在2014年提出了碳交易應該惠及公眾的全面參與,使碳交易的廣泛性、公益性得以體現,因此有必要推行碳交易普惠制[1]。政府層面,我國最早由廣東省于2015年開展了碳普惠制試點建設工作。《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對碳普惠制進行了定義,規定碳普惠制是指為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
引導機制[2]。
1.1.2 碳普惠的發展現狀
推進碳普惠工作是為了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在這一領域,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例如韓國從2008年開始實施“綠卡”和“碳積分”制度,是以鼓勵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能源節約為主的公眾參與減排機制[3]。日本環境省推進環境關懷行動積分,賦予經濟上的獎勵,國民在進行各種環境關懷行動時,將獲得可以交換各類商品的積分,該制度前期由政府推動,但自2011年后改由民間事業者承擔運營功能。此外,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也都曾計劃或短期實施過類似的碳普惠機制,但由于資金成本等原因,或未能付諸實施,或未能持續性開展[4]。
國內的碳普惠工作在廣東省開展試點后,全國多地也均逐漸開展了類似的工作。由浙江省發改委牽頭開發了“浙江碳普惠”應用,是全國首個省級碳普惠應用。2018年,河北省發改委印發了《河北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針對碳普惠工作作出了規劃。在大型活動方面,《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中指出,實施碳普惠制項目,在全社會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推廣普惠制,搭建面向公眾的自愿減排交易平臺,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低碳環保行為,支持其捐贈國家、北京市及河北省等主管部門認定的碳減排量,積極參與多元化的低碳冬奧行動[5]。
1.2 碳普惠標準化工作背景
1.2.1 碳普惠標準化的國際研究
碳普惠是實現“雙碳”的重要途徑。當前國際上針對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已經進行了大量工作。截至2021年9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已經發布了730項重要的碳達峰碳中和國際標準,在研國際標準333項[6]。有關標準涉及到太陽能、電池、溫室氣體管理、可持續金融等多個領域,但大多是技術性標準,涉及到碳普惠領域的國際標準極少。多個國家和地區也均對“雙碳”標準化提出了要求,例如日本針對碳中和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開展國際合作,全面推進與歐美之間重點領域要素技術標準化;歐盟《歐洲綠色協議》中提及了地區標準和對國際標準的影響[6]。但普遍沒有針對碳普惠標準化作出具體要求。
1.2.2 碳普惠標準化的國內研究
目前國內針對碳普惠標準化的學術研究十分缺乏,截至2022年8月,在中國知網上搜索關鍵詞“碳普惠”+“標準化”或“碳普惠制”+“標準化”,顯示文章數均為0,搜索關鍵詞“碳普惠”顯示共22篇期刊論文,關鍵詞“碳普惠制”共36篇,其中例如楊建勛等人所作的《“互聯網+”時代城市綠色低碳交通的挑戰與對策》一文中提到“整合交通信息資源的體系與標準尚需規范”[7],代麗梅等在《林業碳普惠發展現狀及建議》一文中提出“推廣林業碳普惠則需建立針對性、適用性較強的計算核算標準或指南”[8]等,僅有少數文章提到了“標準”這一概念,但并沒有詳細的論述,在技術領域更多仍是針對碳普惠方法學的研究。
在標準研制方面,截至2022年8月,國內尚未有專門針對碳普惠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已發布的有關地方標準僅《碳普惠平臺建設技術規范》《碳普惠平臺運營管理規范》和《碳普惠 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碳減排量核證規范》三項,其中前兩項標準均是在總結撫州市以碳普惠公共服務(綠寶)平臺和低碳應用場景建設為代表的碳普惠平臺運營服務機制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制定的江西省級地方標準,其分別適用于碳普惠平臺建設及碳普惠平臺的運營管理,第三項則是湖州市針對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碳減排量核證單項工作的碳普惠市級地方標準。
2 碳普惠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2.1 碳普惠標準數量少
碳普惠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內容,可以助推實現低碳發展、低碳生活。目前國內已發布了大量低碳及碳中和標準,涵蓋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等,但其中大部分標準均未涉及到碳普惠工作的內容,且極少有專門的碳普惠標準,截至2022年8月,國內在標準名稱中明確提出了“碳普惠”或“碳普惠制”概念的已發布標準僅上文中提到的兩項江西省地方標準及一項湖州市地方標準。此外,浙江省衢州市發布的《能源企業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等系列碳賬戶碳排放核算與評價指南標準涉及到了碳普惠工作中較為重要的碳排放核算與評價工作,但仍未直接涉及“碳普惠”這一概念。北京市、廣東省等省市也發布了一些碳排放核算、碳足跡評價等地方標準,但也未明確涉及到碳普惠制度。此外,目前以廣東省為代表,多地都發布了一系列針對碳普惠的方法學文件,但大多數方法學均未轉化為標準。目前國內極為缺乏專門針對碳普惠的各類標準,碳普惠標準在低碳及碳中和標準中的占比小,碳普惠標準數量明顯偏少。
2.2 碳普惠標準體系不完善且標準化不統一
碳普惠是一項新興事物,發展歷史較短,國內最早于2015年開始在廣東省開展試點,直至今日,碳普惠制的推廣雖已擴展到浙江、江蘇、江西、湖北、北京等多個省市,但各省市均是各自開展,碳普惠標準化工作也沒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涉及國家標準800余項,行業標準700余項,主要涉及27個TC或SC[9],但在全國范圍內尚無統一的碳普惠標準,有關的具體標準化工作也仍停留在地方層面上,各地的碳普惠標準化工作推進程度不一。此外,由于碳普惠標準數量過少,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碳普惠標準都沒有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無法有力支撐碳普惠標準化工作。
2.3 碳普惠標準化工作國際交流不夠
不論是在廣義的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還是在具體的碳普惠領域,我國有關的經驗都沒有日韓及歐美等發達國家豐富,在碳普惠標準化方面與發達國家及ISO、IEC等國際組織的交流還不夠。缺乏交流使我國在碳普惠標準化領域無法及時追趕達到國外先進水平,在“雙碳”國際標準制定中也缺乏影響力,今后在制定碳普惠國際標準時可能會受制于人,即便制定有關國家標準,也可能因為技術指標與國際標準不一致而使我國碳普惠標準化工作無法得到較高的國際認同。
3 碳普惠標準化工作的改進方案
3.1 加快制定碳普惠標準
加快制定一批碳普惠標準。我國多個省市在推進碳普惠工作方面目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些地區發布了一批方法學文件,這些經驗和方法學都可以提煉轉化為標準。碳普惠涉及的工作面很廣,可針對屋頂光伏發電、垃圾分類回收、乘坐公共交通、綠色辦公、環保減塑等行動制定相應的標準,也可針對類似“浙江碳普惠”“綠寶”這樣的碳普惠平臺的建設與運營制定標準以加以固化。此外,目前一些企業也在推進碳普惠工作,例如百度地圖的“小度農莊”、蔚來汽車的“藍點計劃”等,針對企業創辦的碳普惠平臺或推進的碳普惠工作,也需要有相應的標準加以固化,這些標準可以是政府制定的標準,也可以是企業自身制定的企業標準或團體標準,不論是何種類型的標準,標準本身對于碳普惠而言都是一種技術支撐,可以把碳普惠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固化量化,進而推廣,使碳普惠工作更科學合理,效率更高。
3.2 不斷完善碳普惠標準體系
在制定一批碳普惠標準的基礎上,應不斷完善碳普惠標準體系。由于碳普惠涉及面較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行為及小微企業的各類生產加工或提供服務的行為均可以做到節能降碳,碳普惠標準涉及到的對象也必定十分多樣化。且目前已發布的眾多低碳運行管理標準、碳排放核查標準等雖仍不是以碳普惠行為為適用范圍的標準,但其中很多技術性內容也可以用來指導碳普惠工作。若不將有關標準進行體系化構建,容易使各地的碳普惠標準化工作陷入混亂。建立健全碳普惠標準體系,從政府和企業及社會團體兩個層面的需求梳理已有的標準加以運用,并識別標準缺失領域,加強相應標準研制,確保碳普惠工作全方位有標可依。
3.3 建立碳普惠標準評價體系
針對碳普惠標準化,應建立一套標準評價體系。標準評價體系可以根據標準實施主體不同,設置不同的評價指標。針對企業碳普惠標準化工作,可以評價企業碳普惠標準體系構建、標準實施情況、標準化創新等,針對政府碳普惠標準化工作,還可以評價碳普惠標準化機構建設等。通過建立碳普惠標準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監督各地及各企業的碳普惠標準化工作,進一步提高工作質量。
3.4 適時推進國家層面碳普惠標準化
目前以廣東省為代表的全國多個省市均在積極開展碳普惠工作,相應的標準化工作在多地也已提上日程,以江西省和湖州市為代表的地區已有發布了碳普惠標準并加以實施。但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在國家層面仍缺少專門針對碳普惠的標準。雖然我國幅員遼闊,全國各地的碳普惠發展水平不同,各地試點各有特色,但因其都是以碳普惠為工作對象,故仍然是有很多共通之處。自2015年廣東省首先試點以來已有近7年,廣東省的碳普惠經驗已經較為成熟,此外,近年來,浙江、江西、山東、上海、河北、甘肅等省市以及國家電投、螞蟻集團、高德軟件等企業也相繼開展了各自的碳普惠工作。隨著各地及各企業經驗的積累,可以適時在國家層面推進碳普惠標準化工作,制定碳普惠國家標準,將試點地區的先進經驗推廣至全國,為全國性的碳普惠工作提供指南。
3.5 強化碳普惠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為提高國內碳普惠標準化水平、搶占碳普惠國際標準話語權,應強化國家、地方、社會團體、企業各層次與標準化國際組織、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在碳普惠國際標準化領域可以借鑒我國對外開放的“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具體來說,所謂“引進來”即可以派一批標準化人才赴國外學習先進經驗,企業等在采用碳普惠標準時可以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將發達國家的碳普惠標準化經驗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所謂“走出去”即將中國碳普惠標準推向世界。應該認識到碳普惠對于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中顯示,在全球碳排放總量中,約有72%是由居民消費引起的[10]。碳普惠標準化對于碳中和標準化至關重要,掌握碳普惠標準化的國際話語權才能真正掌握碳中和標準化的國際話語權。中國在總結自身經驗,制定自身的碳普惠標準的基礎上,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可以積極推動在ISO、IEC等組織內成立碳普惠TC或SC,承擔秘書處,力爭牽頭制定一批碳普惠國際標準。
4 結 語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將是未來40年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碳普惠作為激勵個人及小微企業降碳減排的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標準可以為碳普惠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標準化可以使碳普惠規范化,引導碳普惠創新發展。現階段首先需要總結各地的經驗,制定一批碳普惠標準,使碳普惠能夠有標可依。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碳普惠標準體系和標準評價體系,適時制定國家標準,并積極參與碳普惠國際標準制定,標準化工作必將助力碳普惠順利開展,進而促使我國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靳國良.碳交易機制的普惠制創新[J].全球化,2014(11):45-59+134.
[2]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發改委關于印發《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5-07-17)[2022-04-06]. http://drc.gd.gov.cn/gkmlpt/content/1/1058/ post_1058952.html#829.
[3]邱巨龍,陳仁坦,陳霞.江蘇省碳普惠機制路徑研究[J].低碳世界,2020(11):6-7+10.
[4]聶兵,史麗穎,任捷,等. 碳普惠制的創新及應用[C].澳門:2016第五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論文集,2016:227-258.
[5]中國節能協會秘書處.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EB/OL].(2019-06-24)[2022-04-06]. http:// www.cecaweb.org.cn/home/content.php?portal_id=1&column_ id=27&column_type=0&content_id=2386.
[6]張亮.全球各地區和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及其對標準的需求分析[J]. 電器工業,2021(8):64-67.
[7]楊建勛,劉逸凡,劉苗苗,等“.互聯網+”時代城市綠色低碳交通的挑戰與對策[J].環境保護,2018(11):43-46.
[8]代麗梅,譚欣悅,汪暉,等.林業碳普惠發展現狀及建議[J].四川林業科技,2022,43(2):132-137.
[9]丁爽,姜玲玲,林翎,等.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 63-70+75.
[10]趙夢霏,馮連勇.個人碳普惠勢在必行[J].能源,2021(9):28-30.
作者簡介
梁建龍,碩士,主要從事生態文明與社會治理等標準研制和服務工作。
吳煒,本科,工程師,院長,主要從事生態文明與社會治理標準化研究。
鄒新強,本科,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主要從事生態文明與社會治理標準化研究。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