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垚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勞動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加強高校勞動教育,以培養更多具備綜合素質、高技能、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面臨認識不足、體系化建設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等實施路徑,以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為國家發展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在當前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中,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認知存在偏差,過分追求學術成績,導致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這種現象不利于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高校勞動教育體系化建設不完善。目前,高校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較為單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此外,由于缺乏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和評價機制,也會影響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評價機制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對于勞動素養的評價較為薄弱。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只注重學術成績,忽視了勞動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高校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其中應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理論課程主要通過線上教學進行,內容包括勞動精神、勞模事跡等,旨在提高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實踐課程則以線下為主,開展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在課程研究方面,要加強學習和研究關于勞動教育理論成果的論述,并編寫相關教材,將勞動教育與不同學科的專業人才相結合。在理論課程方面,可以分為通識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和融合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兩類。通識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包括勞動教育基礎、職業生涯規劃、勞動法等內容;融合性的勞動教育課程則融合思政、專業基礎課程、美育、體育等內容。同時,還應該明確勞動教育的內容、要求、考核和學分,并在講授理論課程時注重創新教學方式,增加其理論性和趣味性。在實踐課程方面,課程可以分為基礎性日常勞動、專業課程勞動和社會服務型勞動。基礎性日常勞動包括定期開展衛生評選“十佳寢室”、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等;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設手工創意實踐課等活動;專業課程勞動主要包括見習、實習、課程見習、專業調查、社會調查等,并結合各大專業的不同開展特色勞動;社會服務型勞動主要包括志愿活動和生產、生活性活動等,并為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勞動素養以及為他人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情懷提供平臺。為了實現共同勞動育人的優質效果,還應該對接企業、社區等平臺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并合理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以及服務性勞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應該加強勞動教育教學團隊的建設,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教務部門可以成立公共勞動教育教研室,明確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等,統一安排全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并建設一支由校內專業教師(專業老師和思政老師)和校外兼職教師(能工巧匠、勞動模范、企業人員)組成的師資隊伍,與勞動教育基地相對接,推動勞動教育深入開展,這樣可以有效地傳授勞動教育理論知識,指導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并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此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質量和效益關乎勞動教育培養的效果。
創新勞動教育教學模式。高校應該探索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教學模式,如線上教學、線下實踐、實習實訓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打造校內勞動教育的實踐平臺,實現勞動教育與學生日常學習、勤工助學、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各高校可提供平臺和崗位,例如勤工助學、助學、助研、助管、假期工等,搭建勞動教育體驗平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同時,還應該擴展校外勞動教育平臺,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與校企合作產教研平臺對接,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此外,還應打造穩定的實踐項目和活動,形成長效機制,以提升大學生在專業性、服務性勞動實踐中的個人素養,促進勞動育人工作的常態化。另外,高校還需要與企業、社區對接合作,共建勞動教育基地、勤工助學崗位、實習實訓基地、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等平臺,提升大學生勞動能力和實踐素養。大學生可利用寒暑假去生產一線直接參與生產培訓,暑假集中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高校還可以搭建勞動教育網絡平臺,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勞動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高校勞動教育共享服務平臺,經過數據匹配實現資源共享;也可將理論創新、精典案例、典型問題上傳,由專業團隊解答應對;還可以開展跨時空的開放式勞動實踐,基地與學校可以通過線上對接,線下實踐的方式進行合作,基地與學校共同孵化并構建一體化的勞動教育基地和勞動教育信息平臺,以實現各類資源的高度集中和充分利用。
建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高校應該建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評價內容應該多元化、層次化、指標化,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活動。勞動教育評價應該落實“三全育人”評價機制,明確評價主體并確定科學的評價方法,特別是應加強主體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來使用課程評價小程序,該程序包含課程任務發布、上下課定位打卡、課程活動拍照上傳圖片和文字總結、課堂同學及老師實時監督打分、勞動總結及成果轉化上傳展示等功能,以解決勞動教育全程評價監督問題。對于學生,應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內容應多元化、層次化、指標化,涉及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勞動技能以及勞動成果等方面;評價目標應具有科學性;評價體系應具有多元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并納入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中,適當增加物質獎勵和榮譽獎勵,如與評優評先和勞動專項獎學金相結合,書面測試理論掌握和勞動實踐成果與心得交流相結合考察;評價主體應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并由專業的勞動教師對組織紀律、勞動態度、勞動質量三方面進行評價。此外,還要建立勞動教育綜合素質發展檔案袋(電子/ 紙質),長期記錄評價并完善考核機制,為升學就業提供參考,及時關注大學在校期間的發展狀況。同時,對各職能部門參與實踐指導、任課老師的勞動教育活動以及二級學院主題活動的開展效果進行督查,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將結果作為評比示范單位、優秀教師和先進個人的依據,以完善教育教學獎勵機制。總之,切實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對勞動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可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展開對勞動教育過程檢測和評價,重視過程性評估,及時記錄學生在每個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實時獲得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狀況,為勞動教育提供真實、科學、可靠的反饋。對相應的勞動成果進行定量評價,可采取勞動教育計分卡、實踐手冊等形式。
高校勞動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需要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創新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具備高素質、高技能、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