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宇
摘 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課堂講授型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現如今更為提倡教師與學生主客體角色頻繁互換的雙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是實施“雙主體”教學模式的一種重要手段。本研究主要以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對小學思政課開展體驗式教學路徑展開探索,力求改革小學思政課堂,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程度。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政課堂;體驗式教學
一、區域紅色文化與小學思政課教學的關聯
(一)小學思政課與區域紅色文化二者在目標任務上具有一致性
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小學思政課需要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續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各類主題教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思政課肩負著“育人”的重任,區域紅色文化作為思政課開展革命教育的優質教育資源,是最富傳承價值的一筆歷史財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救亡、民族復興而堅定信念、奮勇拼搏的集中體現。繼承和傳揚紅色文化資源,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告訴當代青少年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處境之下,是如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實際結合起來,憑著智慧與堅韌毅力一步步通往革命成功道路的。因此,小學思政課的教學目的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目標任務完全契合,具有一致性。
(二)小學思政課與區域紅色文化二者在內容要求上具有契合性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課程內容”板塊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以道德和法治教育為框架,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制教育。”在革命傳統教育主題中,低年級的學生需要對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跡有所了解。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等有所掌握。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優質教育資源,其內容主要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在戰爭年代中所凝結出來的、可以被挖掘和運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所構成的。由此看來,我國紅色資源所包含的內容與我國義務教育思政課所要求的課程內容如出一轍,無大差別。為此,當前小學思政課亟須依托區域紅色文化資源去拓寬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依托區域紅色文化開展思政課教學的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我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其在義務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以地區紅色文化為教學內容,在小學開展思政課教學,無論是對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學校層面,乃至學生個體層面都具有很大的價值。
(一)國家層面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極富感染力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漫長的革命斗爭、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提煉出來的優良價值觀、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教育意義。把紅色文化應用到小學思政課中,對于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祖國、奮勇拼搏、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
(二)社會、學校層面
紅色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價值,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應該將它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從而提高社會凝聚力,形成社會合力,使其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嶄新時代背景與課程標準要求之下,尋找將紅色資源與小學思政課融合的方式方法,拓展紅色知識,增強學生紅色學習體驗感,這對于豐富小學思政課的內容、完善和拓展已有的校園德育制度體系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個人成長層面
新時代下,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引入紅色文化,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能夠培養小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能夠為學生搭建一個紅色知識學習與交流的平臺,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學習氛圍,有利于引領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高尚品格與愛國情操,增強社會責任感;能夠筑牢學生的集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家國情懷,從而形成良好的紅色文化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
三、依托區域紅色文化開展思政課體驗式教學的路徑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要求思政課要注重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多樣創新。要想將以教師為主體的單一課堂講授型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師與學生主客體角色頻繁互換的雙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是一種重要手段。經文獻研究發現,大多學者都將區域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分為文獻類資源和實物類資源。這種劃分方式使得小學思政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開展不同形式的體驗式教學。
(一)利用文獻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課堂內體驗式教學
文獻類紅色文化資源又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文獻、書籍、檔案、材料等資源;二是思想、意識、觀念層面的資源;三是文學影視和歌曲等多媒體資源。首先,對于第一類紅色資源,在課堂上可以采用以仿真圖片或文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書籍類紅色文學作品也可采取學生朗誦的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學習,拉近學生與紅色年代的距離。其次,對于意識層面的紅色資源,可以選取一個英雄故事,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情景再現,學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過程中,切身體會紅色歲月我國領袖及人民群眾那大無畏的精神,進而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學習生涯中遭遇困難時勇敢拼搏、絕不放棄的意志力。最后,對于多媒體類的紅色資源,教師可以在課前按照教學內容,挑選相應的紅色影片,然后在課堂上播放,按照教學時間的安排,既可以播放整部影片,也可以節選部分片段;對于歌曲類紅色文化資源,則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選擇合適時機插播,讓整節課堂充滿紅色革命氣息,使學生仿若身臨其境,在濃厚的課堂氛圍下,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二)利用實物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課堂外體驗式教學
實物類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紅色革命舊址、歷史博物館、戰爭遺址和革命先輩舊居等。如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虎門炮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辛亥革命紀念館等等。二是先輩遺物和革命實物。由于這一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辦法隨意拿取及挪用的具體實物,采用拍照給學生觀看的簡單形式,學生又無法得到更深切的感受。為此,這類紅色文化資源更適合開展課外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挑選合適時間和地點,組織學生們集體走進現場參觀,同時邀請該場所的專業講解員到現場為同學們進行實時講解。這樣一種在課堂外展開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對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進行反思,進而充分實現表面學習—真切感悟—知識內化的吸收過程,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
在小學思政課中,筆者認為有必要針對紅色文化資源展開體驗式教學,推動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這既可以進行紅色文化資源的推廣和普及,又可以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讓學生把紅色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付諸實踐,提高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樹立學生文化自信,從而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丹丹.紅色文化對在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功用淺析[J].學園,2011(12).
[2]舒前毅.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創新高校思政課體驗式教學[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