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民
(鄂州市中醫醫院,湖北 鄂州 436000)
甲狀腺癌(TC)是內分泌科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其淋巴結轉移率相對較高,特別是Ⅵ區(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率超過50%[1]。相關專家表示,淋巴結轉移能夠影響臨床腫瘤的分期評估、手術方案的制定以及術后的綜合治療效果等[2]。多項研究表明,淋巴結轉移會使TC 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大大提高[3]。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檢查設備的不斷更新,TC 的檢出率也在不斷提升。TC 手術過程中的重點是完成切除病灶,注意保護甲狀旁腺,確認淋巴結的清掃范圍[4]。在第三代淋巴示蹤劑中,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屬于較為典型的一種,能通過染色原理有效發現淋巴結[5]。本研究就TC 淋巴結清掃術中納米炭混懸注射液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在本院行TC 淋巴結清掃術的患者60例。納入標準:(1)滿足TC 淋巴結清掃術的指征;(2)首次行TC 手術;(3)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4)入組時間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排除標準:(1)術中僅清掃中央區淋巴結;(2)合并甲狀腺炎;(3)臨床資料缺失。根據術中注射淋巴示蹤劑的不同將患者平均分為亞甲藍組和納米碳組。納米碳組中,男13例,女17 例;平均年齡(51.87±8.63)歲;平均腫瘤直徑(2.25±0.57)cm;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別有17 例、8 例、5 例。亞甲藍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51.81±8.26)歲;平均腫瘤直徑(2.29±0.60)cm;TNM 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別有16 例、10 例、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TNM 分期、腫瘤直徑)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均行TC 淋巴結清掃術:全身麻醉,取平臥、頸部過伸位。于頸部胸骨切跡上2 cm 處做一弧形切口(做切口時需順著皮膚紋理),將皮膚、皮下組織及局部頸闊肌切開,顯露頸白線,并沿此線切開頸前肌,顯露甲狀腺。此時為亞甲藍組注射0.2 mL 亞甲藍注射液,為納米碳組注射0.2 mL 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兩組的注藥部位均為患側甲狀腺2 點鐘、4 點鐘位置。注射藥物時,先回抽,再緩慢推注。注射完成后,用紗布按壓注射區域,避免藥液滲漏。15 min 后,將患側甲狀腺全部切除,分別清掃中央區淋巴結、頸外側淋巴結。將切除的病灶組織送至檢驗科進行病理檢查,并觀察染色效果。通過病理檢查觀察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切除的標本中是否存在甲狀旁腺。
(1)比較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檢出情況,包括淋巴結檢出總數、每例淋巴結檢出數量、染色淋巴結檢出數量和直徑<2 cm 的淋巴結檢出數量。(2)比較兩組患者轉移淋巴結的檢出情況,包括淋巴結轉移陽性率、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染色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3)比較兩組患者的甲狀旁腺誤切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分別用%、±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納米碳組患者的淋巴結檢出總數、每例淋巴結檢出數量、染色淋巴結檢出數量和直徑<2 cm 的淋巴結檢出數量均多于亞甲藍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檢出情況的比較(枚,± s)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檢出情況的比較(枚,± s)
總數 每例淋巴結檢出數量 染色淋巴結檢出數量 直徑<2 cm 的組別 淋巴結檢出 淋巴結檢出數量納米碳組(n=30) 197.44±54.34 6.60±2.23 138.59±46.67 71.22±4.34亞甲藍組(n=30) 152.98±47.96 5.08±1.86 93.26±32.65 38.63±12.12 t 值 3.360 2.867 4.359 13.866 P 值 0.001 0.006 <0.001 <0.001
兩組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陽性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米碳組患者的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和染色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均多于亞甲藍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轉移淋巴結檢出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甲狀旁腺誤切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米碳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亞甲藍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誤切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淋巴結轉移是TC 最常見的轉移途徑,術中需要對頸部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以降低術后復發率及轉移率。相關研究表明,術中使用淋巴示蹤劑能夠有效標記淋巴結,從而指導術中淋巴結的清掃,使淋巴結清掃得更加徹底[6-10]。在臨床常用的淋巴示蹤劑中,亞甲藍注射液為第一代,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有效識別甲狀旁腺,清晰顯示周圍淋巴結的情況,且價格較低[11]。但亞甲藍注射液的染色速度較慢,且色素消退速度快,存在一定的缺陷。相較于亞甲藍注射液,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屬于第三代淋巴示蹤劑,其中包含的碳顆粒支撐為納米級,染色速度快且色素消退速度慢,其染色效果明顯優于亞甲藍注射液[12-14]。在惡性腫瘤切除術中,常在病灶及周圍組織中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以達到將病灶周圍淋巴組織成功染色的目的,準確定位前哨淋巴結,進而幫助臨床醫生判斷腫瘤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指導術中淋巴結的清掃[15]。本次研究中,納米碳組患者的淋巴結檢出總數、每例淋巴結檢出數量、染色淋巴結檢出數量和直徑<2 cm的淋巴結檢出數量均多于亞甲藍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可見,在腫瘤及周圍組織中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后,藥物可逐漸擴散、滲透,并經胞飲作用(由巨噬細胞引起)使藥物成功進入毛細淋巴管中,在對應的淋巴結中滯留、聚集,將淋巴結染成黑色,以達到淋巴結活體染色的目的,最終成功標記淋巴結的位置,達到示蹤的目的[16]。另外,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具有的淋巴系統趨向性能夠更好地示蹤直徑較小的淋巴結,并且更加精準,雖然價格相對較高,但對于淋巴結數量較多的患者,納米炭混懸注射液的示蹤效果較第一代淋巴示蹤劑更佳[17]。
甲狀腺手術中對甲狀旁腺進行有效識別,有助于減輕甲狀旁腺損傷,保護甲狀旁腺功能。術中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后,示蹤淋巴結效果理想,不會刺激甲狀旁腺,清掃淋巴結時,可以將黑染組織有效清除,并且保留下未黑染的組織,從而徹底清除淋巴結,同時不會對甲狀旁腺造成損傷[18]。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陽性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米碳組患者的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和染色轉移淋巴結檢出數量均多于亞甲藍組患者,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患者的甲狀旁腺誤切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米碳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亞甲藍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可見,在TC 淋巴結清掃術中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有助于提高淋巴結(包括轉移淋巴結)的檢出率和清掃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丁紀偉等[12]研究表明,TC 淋巴結清掃術中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的納米碳組患者在淋巴結檢出各項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均顯著優于注射亞甲藍注射液的亞甲藍組患者。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進一步證實了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在TC 淋巴結清掃術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相較于在TC 淋巴結清掃術中注射亞甲藍注射液,注射納米炭混懸注射液可進一步提高淋巴結的檢出率和清掃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