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君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學校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弱勢群體,其教育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文章通過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探討應對問題的對策,以期對學校班級管理教育工作產生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現狀 班級管理 對策
留守兒童年齡小,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其自理能力差,由于父母監護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和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對他們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面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的現狀,應如何幫助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是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他們的教育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根據我做班主任的工作經歷,就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我個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1、 人格發展不健全,內心孤僻缺乏自信。
心理健康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兒童心理發展是兒童依靠家庭環境中的周圍人(父母)的影響來塑造自己的性格特征,形成自己的認知觀念。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和生長的環境對其后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性,會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人生狀態。[1]心理學家弗洛依德在他的有關心理發展的理論中認為:人的人格和行為特征大多來自于早期的童年經驗,這些經驗主要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性格、態度和行為方式。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 ,使他們沒有安全感,容易出現性格孤僻,個性敏感等心理問題。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失落的情緒,缺乏自信心,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甚至產生對人冷漠,不敢與他人交往等心理問題 。
2、 學習動力不足,成績普遍較差。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受到影響,主要有兩方面的體現:一是學習動力不足;一是成績普遍較差。首先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由父母委托的親人代為看管,一方面由于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其在課堂容易走神,無法集中精神聽講;另一方面隔代教育,由于祖輩年紀較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即便他們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邊遠的鄉村有不少的家庭都認為讀書無用,核心原因在于很多家長本身都沒讀過什么書或很早就輟學了,在他們看來花這么多錢讓子女讀書,還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最后還得外出打工或回家種地,到時候子女成家還得花錢,不如不要浪費時間和學費,趁早進人社會。
3、 逆反心理嚴重,不服從管教。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本身文化不高,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孩子只管生不管教。甚至有些年輕的父母進城務工見識和視野打開后,長期在外打工已經習慣城里的生活,不愿回農村,沒有給孩子過多的關注,與孩子在溝通上出現了障礙。親子關系的疏離,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有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一年才見一次兩次父母 ,有的甚至更久。在長期積累的情感壓抑下,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教育產生了逆反心理,不服從管教,對別人的建議或批評不接受。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班級管理對策。
1、創設愛的環境,用愛激勵學生。
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注意到對留守兒童主動關懷和積極關注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大多缺愛 ,在情感交流中他們最需要被愛被關注。在班級管理中,我采用恰當的方法給留守兒童創設愛的環境,讓他們學會與人交流,感受愛,幫助他們成長。
(1)寫周記
我加設了寫周記這一項,不設題目、內容、字數,隨心而記即可。學生開始愿意在周記里記述自己發生的事情,因為有人愿意傾聽。周記成了我與他們溝通的橋梁,交織著彼此的情感,他們訴說著生活的點滴,有對父母的期盼、埋怨,更多的是表達無奈與孤單。從周記了解情況后,我會找到合適的時間點,找其談話,緩解其內心的情緒,亦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信任。
(2) 成立學習小組。
剛開始班集體缺乏班級凝聚力,彼此之間來自不同的鄉村,本身又膽怯不自信,班里缺乏活力。我于是成立學習小組,開展趣味學習。讓學生自由結伴組合。學習小組除了日常學習監督,小組之間還互相競爭。這樣既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發揮小組的合作探究功能,讓孩子們在集體的力量下完成學習任務,從中感受合作的意義。
(3) 自主選擇座位。
與自主組合學習小組的初衷一樣,本學期我嘗試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座位,漸漸地他們會選擇有共同愛好的同伴,如想要學習上進的選擇與成績好的同學一起坐或靠近他們坐。在這些活動中無形會讓學生有了自主權,能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在集體中感受到個人的魅力展現出合作的意義,從而想交往,或敢于邁出交往的一步,學會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2、 注重教育方法,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1) 開好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教育學生和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開好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對孩子們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疏導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樂觀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2)以家訪為載體,給予關愛。 家訪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真實的生活狀況,建立師生信任的關系。通過家訪與他們面對面地交流,也表達了班主任老師的關懷和愛護,留守兒童會感受到被關注和重視,也增強了他們對老師的信任與外界的互動。班里的桂成同學學會了抽煙,還翻墻逃學,但他本質不壞。在一個周末我借了摩托車,驅車將近一個小時到他家家訪。他是獨生子父母離異,父親在廣東務工,母親再嫁,爺爺奶奶都離世了,寄養在姑奶家。對于我的到來桂成是歡喜的,帶我去他姑奶家的果園摘楊梅,去他姑奶家做客,我在他姑奶面前肯定了他表現好的地方。之后的桂成對我的信任多了,眼里也有了光,慢慢開始改變。
結束語: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和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大事,培養和照顧好農村留守兒童是做好當前民生工作的重大任務。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班級氛圍,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家宏.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7:3-5
[2]尤立憲.堅信奮斗的力量--最美教師劉秀祥[M].貴州人民出版社,2021,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