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嵐
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一名班主任,不再是簡單的管理,而是要帶著研究的意識去工作。從“用心育人”提高到“用心智育人”。如何“讀懂孩子”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因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不僅僅可以整合于班級管理,而且可以成為促進班級管理的有效手段。班主任面向整個班級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實現德育和心育雙贏,達成教書育人工作短期和長遠效果的平衡。我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梳理和思考,對初中學生表現出的心理的主要矛盾和如何引導有一些 淺顯的認識。
初中學生的年齡約在12—15歲之間,這是人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一個時期,是由不成熟的童年走向逐漸獨立成熟的青少年人生道路的轉折時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有巨大的發展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
(1)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由小學進入初中,學生的學習環境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心理也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家長和老師的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傳統家庭關系中的父母一般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它”的不正常現象。
因此,我在帶初一的班級時,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和家長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從起床、早餐、收拾書包等小事做起,培養責任心,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2)旺盛的精力與能力發展水平的矛盾
初一學生精力旺盛,活潑好動,求知欲特別旺盛,然而,他們的實際能力水平往往與其旺盛的精力和動力需要不相適應。因此,當那些超過其能力水平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心理上會不斷產生挫折感和失敗感,極易在內心產生彷徨、消極情緒。并且,他們識別力有限,加上心理閉鎖性,他們遇到不理解的問題也不愿請教,這樣就使他們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
(3)心理閉鎖性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初中學生不愿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輕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心理上表現出閉鎖性;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迫切期望別人的理解,希望得到成人的幫助,或與同齡人傾談思想、感受生活,這就形成了一對內心矛盾。針對這一矛盾,班主任要充分體諒學生的心理閉鎖性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不要輕易責怪他們,而應尊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關心他們,和他們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
針對這一矛盾,在教育過程中,我通過家訪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并定期召開家長會,家校形成合力共同開展教育。我們學校有彩虹信箱,學生反應的問題有心理老師進行跟蹤輔導,并和班主任積極配合加以疏導。學校采用導師制,每周開展導師制活動來配合班主任工作,多渠道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4)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初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于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后又非常后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針對這一矛盾,我召開主題班會“自我、本我、超我”從心理學的視角引導學生如何達到“三個我”之間的平衡。比如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沖突(上課很困)這一矛盾時,“我要做好學生!這是遵循道德標準的超我”、“老師看不見的時候,瞇一會這是根據現實的自我”、“?睡!逃走!打斷老師!這是追求快樂的本我”讓學生討論如何選擇解決這一矛盾。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認清并意識到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人,只有了解自己、調節自己、控制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長,而不會遷怒于家長、老師和學校。通過這一活動他們逐漸學會了周密地思考問題,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減少沖動事件的發生,有效地促進了班級的穩定。
(5)情緒與理智的矛盾
初中學生情感非常強烈,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沖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只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泄氣時,則如同一只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
(6)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的矛盾
初中學生富于幻想,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向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干部等,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后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愿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存在一定的距離,逐漸形成心理上的一對矛盾。這對矛盾處理不好,容易使他們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和急躁的情緒,甚至會放棄理想而悲觀消沉。
讀懂孩子是班主任的第一要務,要善于觀察學生的閃光點和需要,抓住教育時機。班主任自身需有完善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了解學生的一切:生活、成長環境、甚至內心世界。做教師要有大愛,要讓自己活成一束光,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讀懂孩子,成就自己教育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