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凡,胡 鋼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咸陽 712100)
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面臨5 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居于首位的就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要團結奮斗,做大做好“蛋糕”,通過合理的制度切好分好“蛋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既是做大做好鄉村“蛋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1]。當前,在黨的帶領下,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共同富裕扎實推動,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就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所以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處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第1 位,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產業振興是源頭、是基礎,只有產業不斷振興,鄉村振興才有底氣。
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是全體人民艱苦奮斗的動力所在,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提到,“到2035 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2050 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從國家的政策方針上看,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和共同富裕的目標指向非常明確,要立足于鄉村全方位振興,建設現代化農業農村,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三農”工作決定著新時代發展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成色,也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實踐經驗證明,產業發展是農業農村發展振興的基石,鄉村產業的發展振興給貧困地區的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帶來就業機會和致富渠道,促進貧困人口持續增收,實現脫貧致富,縮小貧富差距。共同富裕意味著鄉村要取得全面的振興,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振興排在第1 位。“二十字”方針里,產業興旺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途徑之一。只有不斷挖掘鄉村產業的潛力和優勢,激發產業振興的活力與動力,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一招”,鄉村產業振興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意義顯著,但鄉村產業振興的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使實現共同富裕步履維艱。鄉村產業振興進程中面臨產業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薄弱、公共事業服務發展滯后等問題,制約了共同富裕的推進進程。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縱深推進,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較大,但是與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據統計,2021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 412 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931 元。要想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就要補齊農村這塊短板,著力于鄉村地區的產業振興建設,構建完善的產業發展體系,使所有農民都參與到產業振興的進程中,并從中獲利,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2021 年8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是未來5 年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農業是新時代我國產業結構中發展的最大短板,實現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就要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培育和健全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用現代化生產方式提高鄉村產業生產力水平。鄉村產業振興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保障,是實現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3]。當前,我國鄉村產業振興要立足鄉村發展的實際困境和現實需求,以高質量的產業發展為引領,提高鄉村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將產業收入合理分配到農民手中。
集體經濟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一環,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于產業振興發展的需要而言非常薄弱,尤其是南北方農村發展差距過大,集體經濟發展相差甚遠。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平穩,能夠很好地帶動農村地區發展;西北地區的農村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等原因,集體經濟發展非常薄弱,一些地區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導致人力、財力、物力匱乏,沒有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無法滿足自身發展需求,不能為鄉村產業振興助力。
集體經濟發展薄弱地區雖有國家政策扶持,但是受中間環節以及固化思維定式影響,國家政策難以落地。農戶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各自為戰,其產出效益較低,難以與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區相比較。農村地區集體經濟陷入經濟發展乏力的困局,獲利手段單一且收益微薄,集體利益只能通過租賃和出售部分集體資源獲得,不足以支撐鄉村產業發展的需要,無法依靠集體經濟提供相應的基礎保障。
各地區應依托區位優勢、資源要素發展適合自身的產業模式。當前,大多數地區仍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這些產業效益低下,需要耗費大量勞動力和時間。為此,一些地區開始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探索新的鄉村產業發展模式。近年來,鄉村旅游業成為鄉村地區新的發展點,許多鄉村依托當地的旅游資源建設集餐飲、娛樂等于一體的農家樂,形成產業趨同的局面,導致鄉村旅游產業的收益不能平均分配到農戶手里。區域產業趨同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使得鄉村產業發展停滯不前,不能開展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業態。鄉村產業創造效益的渠道單一且效率低下,區域內競爭激烈,影響農戶之間的合作,不利于鄉村產業分工與合作,阻礙了鄉村經濟發展,難以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城鄉發展失衡一直是困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難題。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性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難以調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方面,城市化節奏明顯加快,城鄉失衡問題越發凸顯,歸根結底是沒有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城鄉資源自由流動的壁壘依然廣泛存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于城市,城市與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供給制度不同,城市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資支持,鄉村基建主要靠村民自籌、國家給予適當補助。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和城市享受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不均等,在資源傾斜上城市優于農村,農村享受的資源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限的資源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無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目前,農村還面臨著金融資源配置失衡問題。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很難得到相應財政、貸款等支持,鄉鎮銀行、信用社開設的服務大多用于存款、日常生活繳費等,貸款難度大且資金長時間難以到位,國家財政支持需要層層審批,并且額度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城鄉發展失衡突出嚴重制約著鄉村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抑制了農民創業致富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共同富裕的步伐。
目前,我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面臨對產業融合認識不清、鄉村產業融合程度較低、農業產業融合產品質量不高、產業融合經營主體能力偏弱等現實困境。一些地區對于鄉村產業融合的認識還停留在農業產業化升級階段,產業發展只是圍繞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開展,在農業產業基礎上優化升級,難以跨越產業邊界,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實際效益不佳[4]。鄉村產業發展多以農業產業為主要經濟支撐,第二、第三產業基礎薄弱,缺乏產業融合發展的條件,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由于缺乏工業精深化加工的技術支撐,農業產業簡單融合的產品質量不高,難以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鄉村產業融合的前提是鄉村產業間分工的內部化,但目前我國農村的生產經營主體大多是個體散戶,無法形成規模化產業生產,易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土地利用率低、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在市場交易中,個體散戶的市場地位低下,難以保證基礎生產效益,一些地區發展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與農民的互動不足且缺乏公正的利益聯結機制,導致產業融合經營主體之間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從根本上弱化了鄉村產業融合的支撐力,使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困難。
在鄉村產業振興進程中,人是主體,土地是載體,資金是“血液”,但目前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要素的發展瓶頸突出,各要素不能有效集聚,嚴重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鄉村經濟發展滯后使一些人才流向城市地區,難以實現“學成歸鄉”的局面,鄉村的“自生能力”持續流失,鄉村產業發展缺乏現代農業人才、管理人才、實用技術人才,人才與鄉村產業發展需要配比嚴重失衡。在資金投入方面,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的產業幫扶金融額度不高,不能完全滿足鄉村產業發展需要,鄉村產業融資困難,資金投入機制尚不健全,貸款流程復雜煩瑣且到賬慢,阻礙了鄉村產業的生產計劃,鄉村產業的運轉會因此停滯。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壯大集體經濟,必須發揮村兩委和基層黨組織對農村集體經濟的引導作用,使農民認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對實現農業產業增收與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從而自愿加入到壯大集體經濟的隊伍中來。要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多方面實現集體經濟增收,不能只拘泥于傳統的農業發展,要依托當地的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及其加工業、農業服務業、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優化鄉村產業的振興模式,提高鄉村產業的創收活力,實現多方面增收,為鄉村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還需優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對于一些收益不高的產業可以考慮用主流產業代替,扶持當地的主流產業,用國家政策、資金支持合作社,建造產業園區,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我國鄉村的區域環境、資源條件、社會特征等各不相同,要充分運用有效市場,靈活運用鄉村生產要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自身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地區特色,打造鄉村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為根基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延長特色產業的產業鏈條,依托高品質的特色產業,結合現代化媒體運營方式,聯合發展特色產業新業態,加快區域特色產業品牌的培育和建設,提升區域特色產業的知名度[5]。在特色產業建設上,要遵循做精做強的原則,做到特色產業“少而精”,著力提高特色產業的質量,以質取勝,依靠質量和特色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在特色產業的運營中,要融入現代化科技手段,構建特色產業數據平臺,掌握市場信息動態,結合市場情況調整產業發展布局,進而提升產業效率。在經營體系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帶動小企業,形成特色產業聯盟,促進特色產業結構調整,輻射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要合理分配資源要素,打造城鄉一體化的全域理念,在政策支持、資金分配、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實施無差別對待,甚至向鄉村傾斜,形成城鄉一體化建設格局。國家政策要繼續向“三農”傾斜,實行更多強農惠農政策,給予鄉村產業發展相應的資金、技術、人才支持,通過需求與供給平衡實現城市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按照城鄉一體化標準,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設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統一標準,讓農民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務的普惠,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6]。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城市向鄉村的要素流動不僅限于生活物質層面,更多的是從深層次上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供給,用城市產業發展的經驗和智慧對鄉村產業建設合理規劃布局,建立以工帶農、以城帶農的長效發展機制,加快鄉村產業建設步伐,力爭在產業布局、管理模式、人才流動等方面形成互補與協同聯動,實現良性循環。合理進行城鄉產業的利益分配,使廣大農民實現持續增收,人均收入向城市居民看齊,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深度融合三產,建設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通過鄉村產業品質化導向推動產業價值鏈向前、向后延伸,形成集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以多元化產業業態提升發展動能。建立科學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開發鄉村產業的多功能化,按照“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的思路,打破產業及價值與利益鏈間的藩籬[7],以農民的權益為核心,確保農民參與到產業融合發展中,以利益聯結為機制,使農民融入到產業發展鏈條中,切實提高農民的參與程度和組織化程度,防止農民在產業融合進程中被邊緣化,確保產業融合獲得的增值收益能夠進入農民的口袋。大力培育能掌握現代化要素的市場主體,提升融合發展水平,提高鄉村產業融合的內生動力。發揮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帶動作用,多種新型經營主體依托區域特色產業、引導融合主體參與到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將產業融合發展成果惠及農民,保證農民持續增收致富[8]。
鄉村產業振興要多要素齊發力,強化人才供給、暢通資本渠道,重視金融創新供給,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就目前的鄉村產業發展來看,鄉村人才無法滿足發展的需要,需大力培養鄉村全類型人才隊伍,提升農民的專業水平技能,提高鄉村人才的待遇,推動本地大學生回鄉建設,培養一批致力于鄉村產業振興的專業儲備人才,引才引智、育才育智,推動高水平、高層次的人才隊伍“上山下鄉”,保障鄉村產業人才供給。優化鄉村土地資源配置,加快土地流轉速度,不閑置土地資源,確保農戶與鄉村產業有機銜接,鼓勵農民通過以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到鄉村產業發展中,確保農民的土地權益和其增值收益,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模式,有效破解農村土地拋荒、資源閑置等難題,實現農業產業提效增利,實現共同富裕。加大對產業振興的資金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要深入鄉村產業分析產業發展經營情況,了解其資金需求,解決困擾鄉村產業發展的資金難題,保障鄉村產業振興的資本暢通。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要想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聚焦于農村地區。鄉村產業振興應立足于鄉村地區的現實發展狀況,以高質量的發展引領補齊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突破現實困境,以現實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最大程度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