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見輝
(1.河南科技職業大學,河南 周口 466000;2.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為37.9%,說明數字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導致我國數字農業發展滯后。學者采用不同調研方式對不同地區采集的農業數據進行處理、綜合分析對比后發現,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一套面向不同類型地區的數字農業開發決策系統,能有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數字鄉村建設,解決農村農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加強農業數據的合作共享、數字平臺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生產管理、經營服務融合發展[1]。
數字農業被重點列入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布局,是“2025 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發展高質量數字農業是加快實現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推動周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必須搶抓數字經濟發展先機[2]。
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以周口農高區建設為依托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是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重要基石。通過發展數字農業建立層級更高、結構更優、可持續性更好的農業現代化產業結構體系、生產經營管理體系、供應鏈物流體系[3],對推動河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4]。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首要任務,也是推動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數字農業有利于增強農業產業化內生發展動力,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經濟效應,有助于推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互聯網+農業”電商平臺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文旅資源發揮效能,助力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借助農業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統一科學規劃種植,精準施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吸引青年大學生扎根農村、建設鄉村,鼓勵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5]。利用數字虛擬空間與實體經濟進行信息精準對接,有效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健康發展。
國內主要以中國農業大學精細農業研究為中心,從GIS 定位測試、作物能量傳感器、土壤水分測試和農作物圖像處理應用等方面進行研究[6]。河南省數字農業研究主要以河南農業大學數字化研究中心和河南省農科院信息與經濟研究中心為依托,側重于農作物模型與栽培試驗、農田病蟲害模擬工程、農業遙感實時監測系統以及農業管理信息系統調配等理論方面的研究。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學者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應用、虛擬農業、可持續農業和數字農業信息化建設等問題上。
國外數字農業研究起源于20 世紀80 年代,主要集中在數字農業概念現象描述、數字農業設計擴展工具理論、應用經濟理論,對數字農業進行研究分析,虛擬農業和智慧農業已成為國外數字農業發展研究的熱點課題。
我國傳統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缺乏現代化農業技術和資源,導致農業產量收益較低,農村發展相對滯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導致農村人口結構失調。
近年來,隨著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加強,數字農業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區域農產品的品種、產地、產量、規模、生產企業分布等情況的了解,以及對市場需求、價格、標準等信息的準確把握,實現了全方位的“耕、種、管、收、銷”一體化立體農業。同時,利用大數據優勢,及時上報省、市、縣農村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幫助農業生產者、農產品經營者和采購者解決產銷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實現了農產品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利用數字賦能推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精準、高效、綠色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精準營銷,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促進產、銷、轉、流合作進入智能化、智慧化新時代。
以數字農業為基礎,構建農業現代化產銷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黃淮農產品市場的農業資源配置作用,做好生產、銷售和價格的監測、統計、分析工作,及時發布供需信息,促進產需的有效對接。農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應用能夠有效監測農作物的全程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從而精準發現和根治病蟲害,減少農藥使用量,保障綠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通過信息科技手段對農產品生產、儲藏、運輸、流通、交易和綜合服務等環節進行精準管理,完善市場統一配置、優化產業結構體系,為農業產業鏈提供一體化決策服務。將數字技術融入農業生產中,收集、記錄農業生產、經營、供應、銷售等各環節信息,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通過數據計算分析,設計出最佳方案,指導和干預農業各生產環節流程,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降低農業生產風險和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依托電商平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拓寬農產品產銷途徑,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青年返鄉創業,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與京東、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等互聯網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數字農業生產管控平臺和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實現從種子到產品的全程數字化、可視化追溯,實現產前決策、產中管理、產后銷售的標準化現代農業生產過程。
政府職能部門的頂層設計尚未完善。河南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周口是人口眾多、農業發達的大市。優勢資源尚未充分開發和利用,政府職能部門在農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長遠性和戰略性綜合布局的思路不夠清晰,建設資金的后期配置補充不及時,全方位遠景規劃的執行力度不足,導致數字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周口的數字化農業起步較晚,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生產區域的信息化設備投入不足,導致農村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同時,農村網絡覆蓋率不高,大量的優勢資源有待進一步挖掘。
二是信息化決策水平較低。長期的城鎮化建設導致農村人口資源流向城市,使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平均文化程度較低,接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能力較弱。此外,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資源收集、產業單品等資源無法共享,導致產業數據缺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決策的布局。
三是缺乏科學的制度保障措施。政府對數字化農業生產的政策及產品流通等環節的監管不到位,對數字化農業生產的扶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對技術引進和資金引入缺乏科學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是在農業生產精準測量和生態保護方面,數字化技術將物聯網與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應用相結合,實現了自動化的精準控制與智能化的科學管理。構建了多時域、多維度、高精度的農業資源環境智能服務平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農業污染源。
二是建立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應用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農業,實現高標準的畜禽養殖,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現代智慧農業生產體系,實現精準種植養殖,減少農業系統碳排放量,真正實現碳達標、碳中和。
三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服務能力。制定靈活的激勵政策,吸引致富能手、信息管理人才、青年勞動力返鄉創業。組織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定期開展職業農民培訓班,傳授農業技能。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知識,科技賦能,助力農民增產增效,提升農業產業化服務能力。
加快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新一輪農村產業投資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推進“互聯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的融合發展,孕育一批特色品牌,加速農產品品牌升級。構建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引進農業科技產業園發展精細農業。推動農產品精細加工、產業互聯標識的解析應用,促進產業生態系統健康循環。
政府部門應將基礎設施建設寫入工作報告,重點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在數字鄉村建設和智慧農業上持續下工夫,縮小城鄉差距。依托優勢資源和技術,與合作伙伴共同設計并打造農業4.0 版本,打通數字農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設立專項資金,加快推動農村落后地區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支持遙感監測、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完善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為數字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依托農業現代化和農村信息化,多管齊下,打造糧食生產購銷虛擬化應用場景,實現糧食購銷、糧食庫存、糧食質量及糧油市場的全流程、可視化、智慧化管控,從而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
加速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推廣應用,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網絡銷售等環節供應鏈保障體系,促進農產品產銷順暢銜接,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促進農業產品增值、增效,最終實現農民增收。
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企業參與等方式,激發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全面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鏈條、全過程深度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培育發展一批數字產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該領域,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主體,打造一批本地知名的數字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切實推動數字農業發展。
政策層面上,依靠政府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支持,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中心,提升政府的數字化服務能力,增強農民的數字化建設意識。增強數字產業化的支撐能力,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數字化農業建設中。同時,加強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流通、行業監管服務平臺建設,推動鄉村產業融通、數據互通、信息溝通。通過建立大數據綜合平臺,實現共建共享。
組織層面上,政府牽頭,加強與國內、省內頂級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產、學、研、教相結合的校地發展模式,構建一個“天空地”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管理體系。此外,需要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實現農業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向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智慧農業轉型。
技術層面上,完善數字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5G 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范圍,大力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實現農業遙感技術的全覆蓋,積極推進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加快完善省、市、縣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對接,簡化、優化政務服務程序,助力城鄉數字融合發展,提升信息服務能力。
人才層面上,農業數字化建設需要貫穿各個環節的數據采集、共享、分析、應用,構建兼容性和連通性的管理平臺、服務平臺和應用系統。同時,建立農村基層數字化人才培養培訓機制,結合地方農業發展特色,調整優化激勵機制,培養一批具備經營管理知識和專業化信息技術的人才,提升基層人員的信息素養和業務水平,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現農業更智慧、管理更高效、服務更便捷。
項目層面上,成立重大專項工程,依托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建設成果,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數字化改造,如農業智能裝備應用等。強化技術創新,擴大重點項目的示范效應,建設一批“數字鄉村創新中心”“數字農田”“數字牧業”等項目。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模式,依托“中原農谷”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創新運營模式,推動與農業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科技園,構建農業產業集聚群,加強中原數字農業現代化體系建設,推動周口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環節。文章主要討論了數字農業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以及數字農業在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可視化表達,利用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共建、共用、共享,切實推動數字農業發展。